
陳劍
2017年我國GDP為82.7萬億元,同比增長6.9%,超出原先預期0.2%。
粵蘇爭霸已無懸念,廣東穩居中國第一把交椅。如果能夠持續保持這種發展勢頭,深圳在未來10年時間里將超越上海和北京,躍居中國城市榜第一位。
西南省份增速搶眼。成都和重慶作為長江經濟帶下游成渝城市群的雙雄,發展勢頭令人矚目。以成都為例,無論是經濟總量和科技創新水平,都已經進入中國二線城市之首,僅次于京滬廣深。特別是科技創新水平近年來有長足的發展。由于有著廣闊的發展腹地,成都未來發展前景不可估量。
中部崛起勢頭強勁。中部崛起計劃首次施行于《第十一個五年計劃期間》。2017年中部崛起所涉及的6省市,都有相對較好的表現,增長速度全都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東三省經濟回暖,但后勁似乎不足。2017年由于整體營商環境不佳,民營經濟相對弱小,市場經濟基礎薄弱以及人口結構失衡和人口凈流出等因素,未來東北經濟發展前景仍不容樂觀。
上海北京邁向高質量發展。2017年,上海經濟總量躋身“3萬億俱樂部”,成為中國首個GDP超3萬億元城市,北京經濟總量僅次于上海,達到2.8萬億元。作為中國的世界級城市,上海和北京重要的是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實現中央對這2個城市的功能定位。
京津冀在全國經濟版圖占比繼續下降。近年來由于河北產業結構“去產能”的影響,以及環境整治帶來的陣痛,京津冀地區在全國經濟版圖所占比重不升反降。
海南亟須奮起直追。2017年,作為中國最大經濟特區的海南,暫未進入“萬億GDP俱樂部”。
2017年有22個省市增速超過了全國增速均值6.9%。低于全國增速的省市共計8個,且全部為北方省市。中國經濟“南高北低”現象已經成為事實。市場經濟基礎主要有三部分內容組成:經濟自由度、產權保護和企業家精神的弘揚。正是在上述三個方面,黃河以南和黃河以北的差距較為明顯。就市場經濟的基礎,特別是經濟自由度而言,北方省份顯然落后于南方省份。要推進北方諸省市的經濟發展,重要的是夯實市場經濟基礎,讓市場真正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2018年全年經濟增速將繼續保持“穩中趨緩”,GDP增速估計為6.7%左右。作為經濟轉型大國,特別是全球制造業規模最大的國家,新興產業的崛起勢不可擋,但新舊動能轉換需要時間。尤其是一些新興產業增速雖高,但在經濟中的占比需要有一個逐漸發展壯大的過程。
消費貢獻最大。對2018年推動經濟增長的因素分析,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會在2017年基礎上繼續提升,接近60%;第三產業中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科技服務業仍然會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城鎮化繼續推進,城鎮化水平增速在1.2左右。就外部環境而言,由于美國減稅等因素的影響,全年美國經濟2018年有望達到3.3%,進而推動2018年全球經濟復蘇的態勢有望延續。外部市場的積極變化,無疑有利于助推我國的經濟發展。2018年中國全年進出口貿易有望在2017年14.2%的基礎上,繼續保持這一態勢,實現兩位數增長。
長江經濟帶勢頭猛。就區域經濟而言,長江經濟帶作為中國經濟的引擎和發動機的作用進一步突顯。無論是長三角城市群,還是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中游城市群,或是長江上游成渝城市群,其經濟增長勢頭都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和火車頭。2018年,東北三省、京津冀三地以及西北部分省份,經濟增速將繼續保持2017年發展態勢,增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以京津冀為例,2018年,北京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進入實質性階段,包括一些企業的疏解,這勢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北京經濟增速。河北由于產業結構調整和治理環境污染兩項任務艱巨,而新興產業發展一時又難以成為主導產業,因而2018年河北經濟增速難以樂觀。而天津,由于濱海新區發展勢頭受阻,要趕超全國平均水平,對天津是一個挑戰。就總體情形而言,南高北低的經濟增長速度差異,實質是市場經濟基礎存在差異。因而如何夯實市場經濟基礎,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特別是其中推進要素自由流動,保護產權和弘揚企業家精神,北方省份更應下大力氣加以落實。

動力還需加強。在發展動力方面,需要進一步釋放市場活力。以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加大實施產權保護、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依法甄別糾正社會反映強烈的產權糾紛案件。只有這樣,才能將弘揚企業家精神和發揮企業家作用真正落到實處,從而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進一步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
以成都為例,無論是經濟總量和科技創新水平,都已經進入中國二線城市之首,僅次于京滬廣深。特別是科技創新水平近年來有長足的發展。
做好對內開放。開放仍然是2018年的重要舉措。開放不僅是對外開放,對內開放甚至更為重要。這就需要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等舉措,真正使不同所有制經濟能夠得到較為公平待遇,這也將顯著提升開放型經濟發展的水平,有效拓展發展空間。
大力減稅降費。要釋放市場活力,需要把前一段期間陸續出臺的推進“放管服”改革真正落實到位,特別是大力減稅降費,真正使企業減輕壓力。要把減稅降費落到實處,需要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緊密結合起來。中國目前的龐大的財政供養人口,如果包括街道和鄉鎮的聘用人員,至少超過8000萬人。龐大的財政供養人口,不能夠通過簡單壓縮的辦法減少財政負擔,而是需要合理設置政府部門,同時讓一些可以由社會組織承擔的工作交給社會。只有減少財政供養人口,減少政府的財政負擔,減稅降費才有堅實的基礎,進而提升企業的活力。
風險仍需防范。對經濟發展中的一些風險隱患需要高度重視,并花大力氣解決。特別是實體經濟發展面臨成本較高等較多制約,地方政府龐大的債務負擔,金融等領域風險突出等等,2018年的“黑天鵝”事件或許有可能發生,需要增強憂患意識,同時保持戰略定力,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