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南京出臺了新一輪戶籍新政,推出人才落戶和積分落戶,重點降低了針對本科學歷的門檻。澎湃新聞網近日發表評論稱,城市的生命力在于新市民源源不斷的涌入。以往城市從農村搶人相對容易,但現在城市要從其他城市那里搶人,就不那么容易。南京去年2月的戶籍新政在本科學歷之外還附帶了高等教育形式、本市就業、1年社保繳納和年齡限制,個別指標甚至要高于廣州和深圳。同期的,不少城市也走了和南京同樣的路。但是,西安等城市反應很快,下調了城市門檻。可以預期,針對所有本專科生的落戶門檻將在未來幾年內還可能被削弱,人口爭奪戰也可能將逐步到延伸到高職和高中學歷。但是,學歷可能很快就不再是城市人口爭奪的重點,部分低學歷的技術勞動力也很搶手,而這些人未必想把戶口遷到城市。中心城市之間的硬件和就業機會相差不多,能吸引人才只有就業機會、城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的水平,誰能盡早抹平非戶籍與戶籍的權利和福利的差異,讓新市民有尊嚴地、有希望地生活在城市里,誰就會建立起對其他城市的競爭優勢,更早地樹立起城市品牌優勢。
“章丘鐵鍋”因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3》而紅遍全國,銷量驟增。章丘鐵鍋傳承人表示,由于無法滿足瞬時出現的數十萬口鐵鍋訂單,目前已暫時下架了電商平臺的鐵鍋商品并關閉網店。廣州日報刊文稱,一錘一錘地敲打,幾萬錘的捶打,成就一口鐵鍋。在產品供不應求的情形下,依然波瀾不驚、初心不改,則是更高境界的工匠精神。面對產品走俏,市場供需失衡,合乎經濟學規律的規范動作是,不斷提高生產效率。但是,傳統手工藝產品,以手工為安身立命之所,講究慢工出細活,一旦追求效率至上,危險就臨近了。以章丘鐵鍋為例,面對滾滾而來的訂單,單純從利益考慮,當地完全可以通過機械化,或組織更多工圃臨時生產。如此操作,雖可收一時之利,但當消費者知道所購買的鐵鍋并非手工鍛制或魚目混珠時,口碑就會不斷流失,最終結果必然是“章丘砸鍋”。
有網友披露,他經常通過旅行服務網站訂某個酒店的房間,常年價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通過前臺了解到,淡季價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賬號查詢后發現,果然是300元;再用自己的賬號去查,還是380元。不少人有著類似的經歷。用得多,價格反而高。它其實是一些商家利用大數據“殺熟”。你反復使用某種產品和服務,商家就視你為“粉絲”,宰的就是你;你是“新來客人”,為了把你留住,就施以價格低廉的策略。商業上有所謂“營銷策略”,包括與同行進行價格競爭,也包括針對不同的人實行不同的定價。但利用“大數據”的技術優勢放大信息不對稱,通過“殺熟”多賺取利潤,這已經屬于價格歧視,有違基本商業倫理。“大數據”可以催生更多、更好的消費業態,譬如企業精細劃分消費需求的同時,可以針對消費者量身定制更細致周到的服務。但樂觀于“大數據”的美好前景時,不能不更加強調基本的社會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