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蘊
今年全國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得到代表委員們的高度評價。我們應如何解讀這份約2萬字的報告,真正讀懂和領悟蘊含其中的重要精神?“落實《報告》的目標任務要同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結合起來。”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韓文秀在由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第105期“經濟每月談”上對報告進行了詳細解讀。

3月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張德工、俞正聲、張高麗、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等出席會議。
韓文秀也是《報告》起草組成員,他指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包括經濟思想,是五年來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和理論的借鑒,特別是習近平經濟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是黨和國家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必須長期堅持,也會不斷豐富和發展。只有學習好、領會好、貫徹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包括經濟思想,才能確保我們的經濟沿著正確的方向來發展,不斷達到新的、更高的水平。
第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報告》全篇都貫穿了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報告》指出,過去五年經濟發展能夠取得歷史性的成就,能夠發生歷史性的變革,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做好今年和今后一個時期的經濟工作,關鍵是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因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一個博大精深、內涵豐富的思想體系,涵蓋了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的工作,包括做經濟工作,都能夠從當中汲取智慧,找到答案。當然從經濟工作來講,我們特別提出要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這個經濟思想是以新發展理念為主要內容,同時核心要義也非常豐富,包括我們要堅持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在黨的基本路線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工作是黨治國理政的中心工作,所以,要確保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落到實處,保證我國經濟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正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也要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
第三,要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常態,要立足于大局,把握好規律,要堅持正確的政績觀,不以GDP論英雄,這是我們在發展觀念、理念方面這些年來的一個重大轉變。
第四,要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中國是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以,我們既要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我們也要充分體現中國的特色,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所以兩者之間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就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關系。
第五,堅持適應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變化。完善宏觀調控,要相機抉擇,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當前經濟運行中主要矛盾是總量問題還是結構問題?我們的回答是結構問題。那么,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供給側還是在需求側呢?答案是當前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供給側。因此,這些年來,我們一直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就是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可以說是經濟工作重要的一個方法。
第六,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的新戰略。這幾年,我們提出了“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倡議、戰略,這其實和原來提出的四大板塊: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和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3+4是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我們希望他們之間能夠形成一種立體的、良性互動的關系和格局,推動中國的區域發展能夠激發出新的動力,形成區域協調發展的新的生動的局面。
第七,要堅持正確的工作策略和方法。尤其是我們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面前,我們要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底線思維,堅決防范各種風險,特別是系統性風險,使我們的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往前推進。
我們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穩中求進”這四個字其實也是我們黨和政府加強宏觀調控、治理經濟長期歷史經驗的一個總結,也就是說,“穩中求進”并不是剛剛提出來的,而是有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比如說,在1996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提出,宏觀經濟政策應當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和必要的靈活性,做到穩中求進。199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要處理好“穩”和“進”的關系。200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經強調必須堅持穩中求進。2011年經濟工作會議曾經提出要突出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所以,我們黨歷來在宏觀調控、經濟治理方面都講究要“穩中求進”。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重視穩中求進,強調要把握好“穩”和“進”的關系,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時機,把握好度。從2012年一直到最近,都多次強調了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我理解,穩中求進并不是一個口號,而是說,這個要求應該落實到具體的經濟工作當中,它不是抽象的,應該是具體的。
在經濟工作中怎么堅持和體現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呢?在新的一年,要把“穩”作為大局和基礎,保持主要的經濟指標和宏觀經濟政策的基調基本穩定,從而確保經濟運行處在合理的區間。具體來講:
一是穩增長。今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是6.5%左右,這個目標和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是相銜接的,和現階段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是符合的,和市場預期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且從各方面的條件、環境來看,我們覺得完全有把握實現。去年以來,我們經濟穩中向好,好于預期,經濟運行通常也有一定的慣性,比如說向上走的時候,會一直往上走一段時間;遇到逆風的時候,往往也會持續一段時間。現在,經濟運行總體上是處于穩中向好的態勢,這種態勢相信還會保持下去。與此同時,我們也要增強憂患意識,有風險意識。現在我們看到天上陽光燦爛,天邊也許有一片烏云正在集聚,所以兩方面的情況都要有所考慮。國內經濟發展當中,的確也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報告》作了系統闡述,國際環境當中也有一些不穩定、不確定的因素。所以,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要把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困難與風險要盡可能多考慮周到一些。
二是穩就業。要把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這就意味著在13億多人口的大國繼續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在就業方面,我們面臨的是總量問題和結構矛盾同時并存,在保持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的同時,要更加重視解決結構性的就業問題,比如說高校畢業生今年總量達到820萬;還有其他一些群體,包括去產能,有可能會產生一些下崗職工;以及幫助就業困難家庭解決就業身份、性別歧視等方面問題。所以,要努力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同時也更加公平的就業。
三是穩物價。今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要控制在3%左右,這個目標和去年總體上是一致的。現在看來,市場供應是很充分的,供求總體上是平衡的,在這種情況下,保持居民消費價格基本穩定是非常有把握的。前幾年,目標基本上是3%左右,但實際運行下來價格漲幅大概在2%或者2%以內。所以從新一年來說,我們也有把握繼續保持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的穩定。與此同時,我們也要關注其他方面的價格,包括價格的結構性的問題,以及要關注大宗商品價格、工業生產品出廠價格、房地產價格和資本市場價格變化的態勢,要前瞻性預測和把握這些價格變化對于宏觀經濟的影響,防止市場和價格出現大幅度波動。
四是穩政策。要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報告》強調今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要聚力增效,我們今年的財政赤字率預算是2.6%,比去年的預算降低了0.4個百分點。這一方面反映了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財政收入增長加快的好態勢,所以我們有條件來適當降低赤字率。與此同時,還要強調,財政政策積極的取向沒有變,財政赤字的總額跟去年相比是一樣的,沒有減少;財政支出的總規模也是增加的,增長了7%以上,有1萬億元。所以支出規模在進一步擴大,當然與此同時支出結構也會進一步優化,比如加大對三大攻堅戰的支持,對創新驅動、鄉村振興、民生等領域的傾斜。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松緊適度,這就涉及到貨幣M2、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都要保持合理增長,維護流動性合理的穩定。同時,要疏通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使得更多的資金要流向實體經濟或者說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
五是穩預期。預期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確實日益重要,所以我們要加強與市場和國際社會的溝通,要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及時解疑釋惑,對一些缺乏依據的極端的看法、不當的言論要及時糾偏,這樣才能增強國內外對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信心。
在保持經濟穩定運行的同時,還要著力在提高發展質量方面積極進取,要奮發有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進”的主要含義。
第一,經濟結構要進一步優化。要持續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使得服務業和消費能夠持續地成為經濟穩定增長的主要動力和可靠依托。通過多年發展,我國經濟結構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以往說經濟快速增長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三四產業,主要是靠工業,而我們現在主要是靠服務業;以往說經濟快速增長需求靠的是什么?主要是靠投資和出口,現在消費也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量。
第二,生態環境要進一步好轉。
第三,人民生活要進一步提高。要保持居民收入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要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要努力在七個“有所”方面取得新的扎實進展,七個“有所”指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這樣才能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第四,體制改革方面要進一步深化。努力在重要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加快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五,對外開放方面要進一步擴大。要探索開放的新領域、新途徑、新高地。十九大指出要探索建立自由貿易港,形成對外開放的新高地。要以高水平的開放來促進高質量的發展。
總體來說,“穩”和“進”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要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不能相互脫節,顧此失彼,應當實現“穩”和“進”有機結合,使得二者相得益彰,這樣才能推動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作為一個大系統長期持續健康地發展。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今后相當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總要求和大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必然要求,或者說沒有其他選擇。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客觀環境和條件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比如說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加大、粗放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加上基數不斷增大,過去那種高速增長已經不可能重新顯現,所以,今后必須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這也是世界各國特別是一些成功地從中等收入國家躍升到高收入國家的發展規律和經驗。前面所講的發展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比如勞動力成本上升了,在很多年前,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和周邊一些國家相比是明顯偏低,而我們現在比周邊相當多的國家已經高了很多。據了解,廣西在收割甘蔗的時候要大量使用越南勞動力,越南人到中國來幫助收割甘蔗,可能兩三個月掙的錢就相當于他們多半年甚至一年掙的錢,這就表明相比較而言,周邊一些國家的勞動力成本已經明顯比我們低一些了。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各方面客觀環境和條件發生變化所要求的。
另一方面,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更高,難度也更大,高質量發展不是天上掉餡餅,不是說速度掉下來了,發展質量自然而然就升上來了。也就是說,在高速增長階段和高質量發展階段之間并不存在一個天然的無縫銜接,而是說,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我們付出加倍艱苦的努力才能實現。推動高質量發展也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不能期望“一口吃個胖子”,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過程。所以,我們必須緊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瞄準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年年都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新的成效。當然,推動高質量發展,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在經濟發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都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從多個方面來采取措施,包括我們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要完善“三有”經濟體制,要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同時還要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辦法。而且,還要強化人才的支撐,無論是科技創新還是高質量發展,都離不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