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星光
3月8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舉行第二場記者會,邀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中國進出口銀行董事長、黨委書記胡曉煉,農業部原副部長陳曉華,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等委員,就“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回答記者提問。
有媒體提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經濟增長目標定為6.5%,比去年6.9%的經濟增速有所下調,是出于什么考慮?錢穎一說,首先,同過去幾年一樣,《政府工作報告》中確定的經濟增長目標都是預期目標,不是計劃目標。2016年的經濟實際增長是6.7%,2017年政府設定的預期增長目標是6.5%,但實際增長是6.9%,超過了設定的預期目標。今年設定的預期目標仍然是6.5%,與去年設定的預期目標持平的。

十九大確定了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的轉變,這是一個戰略性的轉變。把今年的預期目標定在6.5%,比去年實際增長低0.4個百分點,是為了給轉變留有空間。
如何確保穩中求進,實現經濟運行穩中向好?穩中求進是否意味著經濟增長趨勢不可避免?楊偉民表示,穩中求進,最核心要義就是遵循規律,把握好各項工作的度,既不要盲目冒進,也不要無所作為、無所事事,應該這樣來把握穩中求進。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是有規律性、可循性的,特別是追趕型國家,在追趕的前期,經濟增長速度都是比較快的。但是當量積累到一定程度以后,質的提升就必然要上來。相對于以量的擴張為主的階段,在質的提升階段,增長速度下行可能是一個必然趨勢、必然規律。從其他國家發展歷程來看,基本上都呈現了這樣一種情形。趨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從階段性角度來看,而不是從短期經濟周期來看。在這個長期過程中,可能在某些時點上有一些起伏,都是正常的。某一年增長速度提高了幾個點或者某一年某個季度下降了零點幾個百分點,對此沒有必要大驚小怪,也沒有必要驚慌失措,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朝著高質量發展的大方向持續努力,這就是穩中求進的要義所在。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目前農村人口持續減少,一些村甚至出現了“空心化”現象,這樣如何使產業振興精準落地?陳曉華回答道,對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它是城鎮化的一種必然結果。世界上不少國家在城鎮化率達到70%以前,都出現過農村人口外流的現象。近五年,農村人口進城落戶累計接近8000萬左右。今后一段時間,農村人口的轉移、進城落戶還會增加,可以說這也是一種客觀的趨勢。另一方面,鄉村振興關鍵在于人。人走空了,沒有了人氣,僅靠留守的老弱婦孺,這個村肯定是搞不好的。所以對這個情況應當重視,不能消極地來對待,否則鄉村振興也好,產業興旺也好,就要落空。
從一些地方的經驗來看,可以從兩方面來著手: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新主體和新農民。做好這件事,一個是靠留,即大力培養鄉土人才,特別是致富帶頭人和農村的實用人才,通過他們來帶領群眾發展生產、搞好村莊建設。另一方面,要靠“引”,即通過各種政策,把外出的能人引回來,把城里的人才引下來。
另外,優化村莊布局。實際上隨著農村人口的變動,必然會引起村莊的變遷,所以應該從現在開始就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考慮優化村莊布局問題。對于有條件的村,主要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提供,為農民的生產生活創造條件。對于有歷史和文化價值的村莊要加以保護,對于沒有生存條件的村莊進行易地搬遷。通過這些舉措,把人留住,把人引下來,把產業振興的各項舉措落到實處。
針對媒體提出的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錢穎一說,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一個近14億人的第一人口大國,經濟實現了40年的高速增長,這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GDP的增長還只是一個現象,它的背后還有數億人脫貧。
另外,從國際比較中看,40年前,中國的GDP是美國GDP的6%;40年后的今天,中國的GDP超過美國GDP的60%。在世界經濟的份額中,中國的經濟也達到了世界經濟的15%,近年來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超過了30%。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客觀的判斷。因為我國的人口是全世界人口的19%,而經濟份額是15%,所以現在的人均GDP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們是一個中等收入的經濟體,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如何把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呢?錢穎一進一步解釋道,要不忘改革開放的初心。在他看來這個初心有三個方面:首先是開放,這個開放不僅僅是貿易投資,也包括人才、技術等多方面的開放。第二是讓市場起作用,這是40年來的切身體會,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效率作用遠遠超出想象,反過來不按市場規律辦事,受到的懲罰也超出我們的預期。第三是把激勵搞對,只有正確的激勵才會激發出巨大的生產力和創造力。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如何幫助規模小、效益不高的農戶更好的與現代農業相銜接?針對這一熱點問題,陳曉華說,當前,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者主要分兩類:一類是新型農業主體,家庭農場、合作社和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大體上有300萬,他們可以說是農業發展的生力軍;另一類就是為數眾多的小農戶,一般戶均土地規模、承包地規模只有七到八畝,而且面廣量大,全國大體上有兩億多戶,他們是農業發展的基本面和基礎力量。中國小農戶的大量存在實際上是中國人多地少的國情和城鎮化的進程所決定的,過去有、現在有,恐怕將來相當長時期還會有。如何使我們的億萬小農戶參與農業現代化,而且分享現代化的成果,這是必須解決的課題。正因此,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這個問題,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提出來要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
這個銜接的重點就是怎樣把小農戶引入現代農業的軌道,可以從兩方面來著手:一方面是要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和聯合,通過互幫互助、抱團取暖解決好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和干起來不合算的問題。這種聯合形式多樣,完全應該由農民來選擇,可以是生產某個環節的聯合;也可以是全國性的聯合;可以是勞動的合作;也可以是資金和技術的合作。
另一方面要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實際上目前很多新型經營主體通過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把他們帶入市場;也可以通過發展訂單農業的形式來保證他們的基本收益,發展連片種植,實現規模化。還可以通過股份合作,實行保底分紅的模式來實現利益連接,這種帶動最關鍵的是要解決好利益連接的機制,就是要讓農民能夠從產業的發展中分享到增值收益,我們常講老板下鄉要帶農富農,實際上可以考慮今后農業的扶持政策要把這些新的經營主體帶動農戶的成效作為重要的扶持依據之一。
有關對外投資和國際產能合作方面的問題,胡曉煉表示,2017年在對外開放、對外國際產能合作以及建設開放型經濟體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重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去年對外投資仍然保持了比較高的增長,全年超過了1240多億美元。量是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對外投資的質得到了根本性提升。2017年的對外投資,更多的是把寶貴的資金放在技術進步、產業鏈進一步拓展、綠地投資方面,既對投資國產生了積極效益,也對投資人產生了非常好的效益。
第二,對外承包工程增長超過8%。中國企業對外搞承包工程在世界上都是非常強的。去年除了工程承包量繼續維持增長,還有一個轉型升級——由過去主要干體力活到現在開始參與投資,且在工程建成以后積極參與后續的運行,這就把投資建設和后續經營結合起來,效益進一步提高。
第三,海外的經貿合作區建設有了很大進展。到現在已經有近百個園區建設,園區建設既是為帶動中國的設備、技術、標準走出去,又能夠在促進當地工業化、增加就業等方面都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從這三個大的方面來看,我國去年的對外合作、國際產能合作成績是非常顯著的。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要進一步擴大開放,進一步推動改革。加強對外經貿合作,這是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今年要大力推動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抓住用好“一帶一路”建設這個平臺;第二,繼續推進貿易便利化和自由化;第三,跨境投資。這也要雙向一起動,就是積極的“引進來”和積極的“走出去”。通過這幾方面的工作,可以在貿易、投資、生產服務業方面形成一個網絡,把中國的經濟和世界經濟更緊密地融合起來,把中國的大市場和世界市場更緊密地聯系起來。不但中國經濟從中能夠獲取更好、更高質量的發展,而且對帶動世界經濟發展、推動世界經濟持續增長也會產生積極作用。
作為金融機構,在開放型經濟建設和推動全面開放型格局建設中可以發揮積極作用,比如積極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方面、人民幣國際化方面、創新金融服務等。同時,除了傳統的信貸業務之外,股權投資、基金、保險等都可以發揮作用,把力量統籌運用起來,就可以為進一步的改革開放、開放型經濟建設作出金融業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