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鳳平
黨的十九大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重要原因在于實體經濟。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繼續抓好“三去一降一補”,大力簡政減稅減費,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曾從國際國內兩個層面對為何要進行供給側改革做了深入闡釋。他指出,當前世界經濟結構正在發生的深刻調整,需要我們“從供給側發力,找準在世界供給市場上的定位”;國內經濟發展面臨“四降一升”、供給結構錯配等問題,要求我們“必須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速度換擋節點”、“結構調整節點”、“動力轉換節點”,習近平據此作出明確判斷,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結構性問題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說,五年來,我們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培育壯大新動能,經濟結構加快優化升級。緊緊依靠改革破解經濟發展和結構失衡難題,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在談到對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議時,李克強表示,2018年將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他說,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十分繁重。要緊緊抓住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扎實做好各項工作。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繼續抓好“三去一降一補”,大力簡政減稅減費,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發展壯大新動能。做大做強新興產業集群,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多領域推進“互聯網+”,發展智能產業,拓展智能生活。運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強新興產業統計。加大網絡提速降費力度,實現高速寬帶城鄉全覆蓋,擴大公共場所免費上網范圍,明顯降低家庭寬帶、企業寬帶和專線使用費,取消流量“漫游”費,移動網絡流量資費年內至少降低30%,讓群眾和企業切實受益,為數字中國建設加油助力。
加快制造強國建設。推動集成電路、第五代移動通信、飛機發動機、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發展,實施重大短板裝備專項工程,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創建“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大幅壓減工業生產許可證,強化產品質量監管。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達標,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
繼續破除無效供給。堅持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嚴格執行環保、質量、安全等法規標準,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今年再壓減鋼鐵產能30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左右,淘汰關停不達標的30萬千瓦以下煤電機組。加大“僵尸企業”破產清算和重整力度,做好職工安置和債務處置。加快消化糧食庫存,減少無效供給,要抓出新成效。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在全國推開“證照分離”改革,重點是照后減證,各類證能減盡減、能合則合,進一步壓縮企業開辦時間。大幅縮短商標注冊周期。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再壓減一半。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決不允許假冒偽劣滋生蔓延,決不允許執法者吃拿卡要。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使更多事項在網上辦理,必須到現場辦的也要力爭做到“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大力推進綜合執法機構機制改革,著力解決多頭多層重復執法問題。加快政府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打通信息孤島。清理群眾和企業辦事的各類證明,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一律取消。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提高競爭力,要破障礙、去煩苛、筑坦途,為市場主體添活力,為人民群眾增便利。
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負。改革完善增值稅,按照三檔并兩檔方向調整稅率水平,重點降低制造業、交通運輸等行業稅率,提高小規模納稅人年銷售額標準。大幅擴展享受減半征收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小微企業范圍。大幅提高企業新購入儀器設備稅前扣除上限。實施企業境外所得綜合抵免政策。擴大物流企業倉儲用地稅收優惠范圍。繼續實施企業重組土地增值稅、契稅等到期優惠政策。全年再為企業和個人減稅8000多億元,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著力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大幅降低企業非稅負擔。進一步清理規范行政事業性收費,調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征收標準。繼續階段性降低企業“五險一金”繳費比例。降低電網環節收費和輸配電價格,一般工商業電價平均降低10%。深化收費公路制度改革,降低過路過橋費用。加大中介服務收費清理整頓力度。全年要為市場主體減輕非稅負擔3000多億元,不合理的堅決取消,過高的堅決降下來,讓企業輕裝上陣、聚力發展。
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
兩會期間,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指出,“現在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矛盾主要在供給側,要通過加大創新驅動發展力度,推動傳統產業、傳統企業向更高質量方向發展,形成新的發展動能。”他表示,將通過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推動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我理解就是要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何立峰說,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按照新發展理念,謀劃推動高質量發展。
2017年中國經濟運行平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很大,綠色發展取得很大進展,實現1289萬貧困人口脫貧,充分說明中國的經濟有活力、有潛力、有后勁,韌勁非常大。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8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6.5%左右,我們認為符合預期,也符合需求,客觀上經過努力也是可以實現的。”何立峰說,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他表示,中國未來消費市場前景非常可期,預計2018年消費對經濟增長拉動力會接近甚至超過60%;一系列促進實體經濟投資措施正抓緊出臺,投資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還會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貿易進出口保持穩定增長,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保持在8%到9%。
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2月份,經濟運行延續穩中向好態勢,新興動能茁壯成長,經濟結構升級優化,質量效益持續改善,經濟運行起步向好。2018年1-2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4626億元,同比增長7.9%,增速比2017年全年提高0.7個百分點。從環比速度看,2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0.61%。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26988億元,同比增長8.1%。
海關總署最近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2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4.5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6.7%。其中,出口為2.44萬億元,增長18%;進口為2.08萬億元,增長15.2%。此外,今年前2個月,我國貿易順差達3622億元,擴大37.2%。其中,2月份貿易順差為2248.8億元。業內人士認為,3月出口增速將回落,進口增速將有所回升。總體看,今年外貿有望繼續保持穩定增長。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十二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中國經濟政策的主線,不僅僅是“三去一降一補”。為了更好地推進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國人大財經委去了七個省市、近百家企業進行了專題調研,并形成了專題報告,提出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六方面關系。
一是正確認識和處理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的關系。尹中卿表示,隨著電子商務、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快速發展,制造業形態更加多樣,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更高。大力發展服務業的同時要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提升制造業價值鏈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
二是正確認識和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調研報告提出,在當前制造業發展過程中,政府越位和缺位的現象仍存在,過度干預、行政手段過多的問題也很突出。一些地方政府在“三去一降一補”的過程中,簡單地利用行政手段“關停并轉”,沒有注意運用市場手段解決產能過剩、僵尸企業的出清問題,解決一些企業的債權債務和職工的安置問題。
因此,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一定要采取更加精準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科技政策,要理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更好地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問題。通過完善產業政策激活市場機制,促進制造業持續健康發展。
三是正確認識和處理制造業與金融業的關系。尹中卿說,近些年實體經濟與金融業發展脫節。所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要把制造業與金融業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引導金融業和金融市場不斷滿足制造業發展的資金需要,讓金融更好地支持和服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四是正確認識和處理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關系。尹中卿表示,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地方簡單地把傳統產業當成落后產業,實際上,沒有落后產業,只有落后技術。所以,在制造業進行動能轉換時一定要注意處理好這個關系,不能把一些傳統產業一股腦地打成落后產業,也不要一股腦地上馬新興產業。實際上一些傳統產業仍然是支撐整個經濟發展的基礎,并且它主要是通過技術改造、更新,實現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要通過促進傳統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協調發展,推動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
五是正確處理大中型企業與小微型企業的關系。“三去一降一補”不是國進民退,也不是要大量消滅或者抑制小微企業的發展。大型企業、中型企業、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內資企業都各有特點、各有優勢。在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中,一定要優化企業的產業結構,把原來過分注重大中型企業、注重國有企業,向重視大中小微型企業并重轉變,更加重視中小微型企業的發展,更加重視民營企業的發展,促進整個企業結構更加均衡。
六是正確認識和處理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之間的關系。要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引進來”與“走出去”協調發展,鼓勵企業從沿海向中部、從中部到西部逐步轉移,推動優勢企業向海外發展。同時,還要繼續加強外資引進工作,產業不能過早地“空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