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心放
說出來讓人笑掉大牙,我選擇大學本科專業(yè)的理由竟然是BP機。
那年我一個遠房表哥來家串門兒,騎著摩托,腰上掛著BP機。他是一名記者。
好吧,我承認,彼時彼刻,我把記者這個職業(yè)跟摩托車、BP機不恰當?shù)剡M行了“連連看”,形成了錯誤的一體化認知,認為記者這個職業(yè)很“拽”,就此種下了為真理正義舞與蹈、為公共利益鼓與呼的擇業(yè)因苗。
畢業(yè)以后,我的腰間如愿以償掛上了BP機,還是當時最先進的漢顯機,嗶嗶聲響起的那一刻,感覺就像自己的帶脈跟整個世界聯(lián)通了一樣。可是僅僅一年后,我們的BP機就開始被小靈通所取代,再后來是精致小巧的愛立信、樸素敦實的摩托羅拉。不到三年功夫,BP機消失了,尋呼臺倒閉了。今天,據(jù)說只有部分奶牛身上還掛著BP機。我的青春也像BP機一樣一去不返。
IT界的大佬告訴我們,任何技術的更新?lián)Q代都是斬草除根式的:當某種技術的所有功能都被新技術覆蓋和超越,它的消亡之日也就到來了。在移動中實時生產和消費信息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夢想,BP機幫我們圓了移動消費信息的夢,但手機一上來就解決了信息實時雙向流通的問題。手機干掉BP機是必然的,一時沒干掉那才是偶然的。
在去年的社會責任傳播新態(tài)勢論壇上,有人就企業(yè)社會責任報告拋出一個問題:電子報告最終會取代紙質報告嗎?
很多人認為這種事情不可能發(fā)生,因為紙質報告的閱讀體驗絕非電子報告所能替代。否則,為什么今天我們還有報紙和雜志可看?
但是,我不得不說這種觀點過于樂觀。早在2012年12月31日,美國最權威的新聞雜志之一《新聞周刊》出版最后一期,結束近80年的紙質版運營,向全面數(shù)字化轉型。而放眼整個人類傳播史,無數(shù)信息傳播方式都已退出歷史舞臺,空留某些遺跡向我們展示當時的盛景,比如烽火臺。
當人們持續(xù)爭論紙質報紙是否會消失的時候,新聞APP正在智能手機終端上攻城掠地。就像當年古登堡印刷術問世以后,教會的文化壟斷被徹底破除,誰還有耐心聽那些僧侶們的抱怨呢?
其實,我們當下討論的紙質報告和電子報告,在傳播學看來是同一種東西——媒介。它是企業(yè)用以披露社會責任信息的介質和工具,只要其承載的信息和傳播功能不變,報告就不會消亡,只會變換一種呈現(xiàn)方式而已。
我們大可不必擔心未來某天電子報告取代紙質報告后,企業(yè)的CSR信息無法正常傳播。真正要擔心的是,社會責任報告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而被企業(yè)邊緣化,或者我們沒有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而被這個蓬勃的時代拋棄。
編輯|王秋蓉 qiurong.wang@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