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國香
摘要: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獲取知識、形成技能、訓練思維,而課堂提問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手段。教學中的“問”,可謂啟發性的集中表現,如果運用得當,那么對于鞏固學生知識,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素質都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提問;科學;課堂
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獲取知識、形成技能、訓練思維,而課堂提問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手段。教學中的“問”,可謂啟發性的集中表現,如果運用得當,那么對于鞏固學生知識,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素質都有重要的作用。
遺憾的是,語文閱讀教學中還存在大量的無效提問現象。不少教師在課堂上喜歡提出“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之類的問題讓學生回答。表面看來,學生興致勃勃,情緒高昂,課堂氣氛熱烈。實際上,這樣的提問非常簡單,沒有多少思考的余地,對促進學生思考,引導學生關注課文是無甚益處的。那么,如何避免冗余提問,增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一些教學感悟。
一、問題本身的要求
(一)啟發性
問題要選擇最佳時機,力求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提問的時機迎合了教學的需要并與教學視角相吻合,我們就可以稱之為“最佳時機”。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進入“憤悱”狀態,引導學生“生疑”、“質疑”、“釋疑”,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有了疑問,就會產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個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或課前設疑、引人入勝,或課中置疑、波瀾跌宕,或課后留疑、回味無窮,使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探求狀態。教學實踐證明:提問時機過早,學生因對教材認識缺乏準備,只會使教師啟而不發;時機過遲,問題已解決,提問成了馬后炮。
(二)思維性
教學就是要把學生越教越聰明,即讓課堂充滿智慧,讓學生更有智慧。因此,問題的“思維性”就顯得格外重要。
這里順便強調一下,語文教學的“語文味”不僅僅是“言語訓練”,還應當包括“思維訓練”,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運用語文工具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一點最容易被我們忽視。
很顯然,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實踐或測驗中,過度地強調了前兩個類別,即知識(記憶)和理解,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涉及思維更為復雜的后四類的培育。我們教材上的問題經常就是“知識類問題”。如《音樂之都維也納》課文后第四題:“默讀課文,說說課文是從哪幾方面具體敘述維也納是‘音樂之都的”。這一問題看似“分析性問題”,但卻是一個“知識類問題”,因為學生只要認真仔細地閱讀課文,就不難找到答案(這實際上是一個“事實性問題”,思維價值很小)。我們可以將其轉化成“評價類問題”:你認為,這四個方面的因素,哪一個在使維也納成為“音樂之都”方面最為重要?雖然答案是多元的(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但能有效地引領學生的思維向深度發展。
(三)互動性
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引起學生“集體思維過程”,使之成為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不竭的動力,即要具有“互動性”,要能引發學生的對話、研討與合作。因此,能否引發學生的教學對話和課堂討論(以集體討論、集體思考為基礎的學習),就成為衡量問題是否具有互動性的主要標準。
如筆者聽過多節《烏鴉喝水》這一經典課文的教學,所有任教教師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烏鴉為什么喝不著瓶子里的水?”經過思考或形式上的討論,學生的答案幾乎都是:烏鴉喝不著水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瓶子的口太小,烏鴉的嘴伸不進去;二是瓶子里的水太少,烏鴉的嘴夠不著。但是,如果學生能自由思考,表達自己獨特的觀點:“烏鴉喝不著水是因為烏鴉的嘴太大了,伸不進瓶子。”教師會如何處置?恐怕大多數教師都會給予否定性評價的。
二、提問的要求
鑒于小學生年齡小,理解力有限,因此,教師在提問時一定要注意:
一是追尋有效提問的平衡。作為一個獨立存在的文本,它有自己的生命,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在每一個讀者與作者、文本之間都存在著一個非常個性化的空間。在新課程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句話就是“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作為教師我們也應該正視“尊重”。每個人對文本理解的深度、廣度是不一樣的,我們在要求學生表現對文本的理解時不能只有一把標尺。我們應該清楚地意識到面對的是一群閱歷、學識非常有限的小學生,有的甚至在閱讀面前還沒有學會思考。如果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中一味地“尊重”,缺乏有效的價值引導,那么學生的這種“獨特體驗”很可能是蒼白的,所傳達的思想也是膚淺的,長此以往,對學生的發展沒有益處。
二是提問要讓學生能夠理解的。除了問題要符合小學生心理發展水平和當地學生實際生活經驗以外,“提問詞”也要注意讓學生充分理解,像“識別課文中所提到的案例所基于的主觀假設”(針對某篇論述文所用的提問詞)、“什么樣的價值可能激發
三、提問后候答處理
教師應對學生回答的每一個問題答案給予評價和總結。學生作出的正確回答教師應給予及時的肯定,表揚是對學生能力的肯定,尤其是程度差的學生,更需要表揚。適時的表揚可使學生有成就感,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體現課堂提問的參與性。教師的肯定還有利于強化學生對語言知識的記憶,提問本身還能鼓勵和督促學生對知識進行及時的消化。然而對回答不對或不全對的學生,教師應予以及時調整、給予適當的引導暗示、幫助,以達到改正學生錯誤的效果。如果一味的批評指責學生,久而久之,學生就會有一種知而不敢答了。
總之,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啟發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思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應當在課前認真準備,課上靈活運用,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寧鴻彬,《語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2]《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藝術》 白金生主編,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
[3]于漪.《我和語文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