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朝陽
摘要:物理是幫助人類進行客觀世界認識的一門學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這也是學生視物理為重難點的原因。高一物理在內容上對初中物理知識進行了擴充,并且也為以后物理的研究與學習進行鋪墊。因此,學生有效的進行高一物理的學習對物理學習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高一物理;學生;有效性
物理是高中理科教學中的難點學科,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產生“看得見,摸不著”的感覺。教師對學生物理學習具有領導性和輔助性,所以,學生自身才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關鍵。在高一物理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有效掌握,從而建立起知識結構體系,在之后的學習中進行知識的填充活動,實現對物理學的有效性學習。
一、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
面對新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以舊知識為原點向四周延伸,進行擴充性學習。在高一物理新知識的學習中,學生可以借助初中舊知識,實現兩者之間的銜接。
筆者在進行《伽利略的理想試驗與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中發現,本節課的重點與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牛頓第一定律》有相同點。因此,在本節課的學習中筆者進行對初中物理《牛頓第一定律》的復習。在初中學習《牛頓第一定律》的過程中,筆者實際動手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的實驗。試驗中讓小車分別從同一高度下滑,分別滑向毛巾、棉布和光滑的木板上,通過觀察發現木板上滑行的距離最遠,其次是棉布,最后是毛巾。實驗表明阻力越小運動的距離越遠,阻力越大運動的距離越近,揭示了力與運動的關系,也是對高一物理牛頓第一定律意義的具體展示。同時,初中物理教材中講到了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其驗證了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指出了物體的慣性屬性。筆者通過對初中物理知識的回顧進行對高中知識的學習,對牛頓第一定律進行有效學習。
筆者利用對初中牛頓力學知識的回憶,進行高一物理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通過新舊知識的銜接,實現對新知識的有效學習。
二、建立正確的解題思路
物理是幫助學生認識生活的一種學科,所以對物理知識的學習主要是借助物理題進行。學生通過對物理題的作答實現對物理知識的有效掌握,但物理題的作答要以正確的解題思路為基礎。所以,建立正確的解題思路是進行有效物理學習的前提。
加速度學習是高中物理的重點內容,所以在學習完本節內容之后筆者針對課后習題進行仔細研究。試題中寫到:一物體以6m/s的速度沿一光滑斜面木板從低端向上滑行,經過2s后,物體仍向上滑行,速度大小為1m/s,若增大木板傾角,仍使物體以6m//s的速度從低端向上滑行,經過2s后,物體向下滑行。其加速度大小變為1m/s,以沿木板向上為正方向,則a1,a2分別表示物體在前后兩種情況下的加速度,求出a1,a2分別為多少。在本題的解答中關鍵在于木板經過傾角活動,并且運動方向發生了改變,所以在進行a1,a2求解的過程中會出現兩種初速度,向上運動的初速度v1=1m/s,傾角之后的初速度v2=-1m/s。根據加速度公式
筆者通過對題干條件的分析,首先明確物體向上運動與向下運動的速度的正負,再進行對初速度的確定,最后實現加速度的求值。
物理知識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試題進行掌握,這就要求在解題的過程中,學生對試題建立正確的解題思路,實現對知識的有效運用。
三、課后知識的總結復習
根據記憶遺忘曲線,學生在學習知識后會根據時間的增長對知識進行遺忘過程。所以,學生在學習知識后需進行知識的復習,實現對知識的有效學習。在高一物理復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技巧性的進行知識之間的連接,通過相同點進行知識的整合,從而實現有效記憶。
高中物理中,對于力的學習是重點知識,同時也是難點,而牛頓定律在高中物理力學上具有重要的作用。物理必修一教材學習后,筆者對牛頓第一定律、牛頓第二定律和牛頓第三定律進行總結復習。牛頓第一定律表明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忽視外力干擾產生的靜止狀態;牛頓第二定律主要是對物體加速度、物體所受到的合外力以及物體的質量三者之間的關系,即F合=ma;牛頓第三定律表示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筆者通過對牛頓定律的總結,認識到三者之間既互相獨立,同時又具有一致性,是對經典力學基本運動規律的介紹,可以廣泛的應用到各個行業中。
由于高一物理的基礎性原因,所以學生更應做好知識的鋪墊。利用課余時間對所學內容進行總結性復習,實現對物理知識的有效掌握。
高一物理知識是對初中知識的總結,并且為高二、高三進行鋪墊的時期,所以,學生需對高一物理知識進行有效的學習。筆者根據個人在高一物理知識上的學習經驗,總結三點展示高一物理有效性學習方法。學生可以通過新舊知識的銜接,在解題過程中建立正確的解題思路、課后對知識的總結復習三點實現對高一物理知識的有效學習,為以后對物理學的研究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明珠.把握初高中物理差異? 提高物理學習有效性——與高一新生談高中物理學習[J].中學教學參考,2015(05):62.
[2]吳正興.高一物理有效教學的思考[J].湖南中學物理,2012,27(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