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944年12月,陳云在西北局高干會議上作《關于財經問題的報告》,提出如何做好貿易工作和金融工作的具體措施,并提出一切從實際出發、統一財經工作、重視財經業務等思想。這份報告集中反映了陳云主持西北財經工作的經驗,標志著陳云經濟思想的初步形成,在陳云經濟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關鍵詞】陳云;《關于財經問題的報告》;措施;經濟思想
【中圖分類號】K269;D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3570-(2018)01-0090-04
1940年,國民黨頑固派掀起反共高潮,發動皖南事變,停發八路軍軍餉,斷絕陜甘寧邊區的外援,邊區經濟陷入困難。陳云臨危受命,工作從中組部轉到西北財經方面,1944年3月正式調任西北中央局委員并擔任西北財經辦事處副主任。當時西北財經辦事處主任是賀龍,陳云擔任副主任后,賀龍便集中精力抓軍事工作,邊區財政經濟工作實際上由陳云主持。①主管西北財經工作期間,陳云發表《陜甘寧邊區的財經問題》《怎樣做好財政工作》《學會做共產黨的商人》《關于財經問題的報告》等講話。前兩篇講話收入《陳云文選》,較早和讀者見面,所以較早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研究陳云經濟思想的代表著作均注意到前兩篇文章。②后兩篇講話收入《陳云文集》,直到2005年才公開出版,尚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夠注意。③
《關于財經問題的報告》是1944年12月1、2日陳云在西北局高級干部會議④上的報告。毛澤東曾親自于1942年12月在西北局高級干部會議上作《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的報告,可知陳云這份報告在這次西北局高級干部會議上的分量。與同時期的其他幾份講話《陜甘寧邊區的財經問題》《怎樣做好財政工作》《學會做共產黨的商人》相比,《關于財經問題的報告》內容更豐富、講得更透徹、更富有代表性,更有助于了解陳云經濟思想的來龍去脈。本文即以這篇講話為中心,解讀陳云主持西北財經工作的主要措施,分析其經濟思想和工作方法,并通過長時段的系統考察,論證《關于財經問題的報告》在陳云經濟思想上的重要地位。
《關于財經問題的報告》約有26000多字,是《陳云文集》第一卷中最長的一篇文章,也最能代表此時陳云的經濟思想。因為是內部座談會,所以陳云講得很開,不止講成績,也講了他主持財經工作以來的思考,擺了很多問題和缺點。這篇報告主要圍繞財經工作中的三個問題展開,一是介紹西北貿易情況,陳云將其歸納為貿易狀態、等價交換、鹽、統一口岸、土產出口、精通業務、稅收政策、調整關系、政治工作等十條;二是介紹西北金融問題,陳云將其歸納為工作出發點、法幣和邊幣關系、金融如何穩定、邊幣發行、物價等五個問題;三是展望1945年的財經工作,主要講了生產、貿易走私、財政等三方面的問題,內容非常豐富。
1942年10月至1943年1月西北局高級干部會議后,為解決根據地經濟困難,西北局領導成立了貿易公司,對食鹽等重要物資實行統銷政策,西北根據地的貿易有所發展,但仍處于入超狀態。1941年1月,邊區政府通過了發行邊幣、禁止法幣(國民黨政府發行的貨幣)在邊區內流通的決議,邊幣逐步擴大流通范圍,但很長時間內在邊區市場上始終沒有全部驅除法幣,邊區長期存在著邊幣與法幣同時流通的現象。面對貿易、金融入超的困境,陳云強調財經工作要集中管理、步調一致,實現多個層次的統一。從各邊區的關系來說,邊區要一致,尤其強調鄰近的晉西北邊區要和陜甘寧邊區一致,甚至提出“晉西北一切工作都要服從陜甘寧邊區”;①從陜甘寧邊區來說,各分區要和延安一致,服從邊區的領導。從條條來說,銀行、財政廳、貿易公司的工作要集中起來,統一到財經辦事處。貿易方面,邊區各口岸要統一管理。稅收方面,邊區里頭要統一,不能由各分區自己喜歡加稅便加,應該統一于邊府。有些機關、部隊為了小公的利益,甚至走私,影響了大公的利益,陳云很生氣,批評“走私這件事情,使我們的統銷處在危險中”。他苦口婆心大講大公和小公的關系,“大公有沒有責任照顧每一個小公呢?完全有責任,一點也不打折扣。如果大公小公兩者不能俱全的時候,我說犧牲小公,不要犧牲大公”。因為“大公在,小公垮,大公可以救小公。大公垮,小公救不回大公”。“我們共產黨和國民黨有區別,區別就是部分利益服從全體利益,現在的利益服從將來的利益,為了大部分的利益,要犧牲小部分的利益。現在小公不服從大公,這個性質是反共產主義的性質。”除了強調統一,他還強調財經工作要有計劃性,要求邊區各口岸出口要有計劃;強調出入口平衡,“自己進口多少,出口多少,要力求平衡”,同時保持邊區里面的物價平衡。
為了當好家,陳云還特意展望了1945的各項財經工作。他提出“希望同志們考慮一下,想一想明年怎樣把棉花種好”;“怎樣把我們的工業更提高,使外面的東西更減少,多用我們自己的東西”。他強調統籌兼顧、瞻前顧后,在準備不足的基礎上爭取好的結果,“我們是準備一年還是準備三年?我們在經濟上還是要準備兩年、三年。”為此,他強調要自己動手生產,多存吃的穿的,消滅浪費、節省開支,建立支付制度,適當增加稅收。
經過將近一年的實踐和摸索,陳云就如何做好財經工作已經形成比較系統的看法,一向慎言的他卻在這次內部會議上道出許多方法論。在講具體財經問題的同時,充分流露了他主持邊區財經工作的心得和經濟指導思想。
陳云主持財經工作強調一切從實際出發,相應地,這篇報告最重要的特點也是務實。他強調總結邊區自己的經驗,從實際出發,不僅在貿易問題上提出“實際第一,書本第二”“我們一定要實際第一,總結自己的經驗”;在金融問題上也首要強調“從土的出發,從延安出發,不從倫敦出發,不從上海出發”“不要那些洋的,要那些土氣的,要向土的學習,向自己的歷史學習,向自己的經驗學習”。并大膽提出不從馬克思的《資本論》出發,也不從蘇聯的《政治經濟學》出發。①關于邊幣與法幣的關系問題,邊區內議論紛紛,強調法幣重要性者甚至被譏為“法幣觀點”。陳云談到這個問題時,承認法幣強邊幣弱的事實,同時又強調這種強弱關系正在改變中。陳云從實際出發,從入超的現實出發,強調邊區一定要有法幣準備,公家要存放法幣,明確說這種觀點不叫法幣觀點。他說,準備金第一條是法幣,第二條是物資,金子、銀子第三。陳云這樣的講話還是需要很大勇氣和擔當的。從邊幣和法幣牌價的具體問題上看,陳云也是不講形式,而講實際利益。他作這篇報告時一元法幣換八元五角邊幣,好多同志建議邊幣提價,經過計算,如果邊幣提價邊區反倒需要承受經濟損失。陳云說:“我沒有敢拉,那只是名譽好看,應該以實際利益為主。我們的牌價是八元五角,樣子不好看,不要緊,要看實際利益,不計較形式。只要我們能穿得暖,有肉吃,形式不好看不在乎”。
財經工作頭緒繁多,陳云則善于抓主要矛盾,提綱挈領抓財經工作。從生產與貿易的關系上看,他強調“生產第一,貿易第二”。從生產情況看,“生產哪種東西起作用呢?起作用的是棉花。1944年邊區自己生產的三百萬斤棉花起了作用。這個變化對我們的經濟性質以及各方面的變化有決定意義”。陳云據此提出1945年棉花“種得還要更多一些,能夠完成四百五十萬斤,我們對于國民黨在經濟上就可以掌握更多主動,我們的獨立性就增加了”。從財政上看,“我們主要的收入要靠統銷”,統銷物資中,邊區的鹽是出口的主要物資。從食鹽出口的具體情況看,邊區出貨以關中、隴東為主,關中的口子貿易量大,關中是一個主要的口子,“隴東出鹽要服從關中”。從物價情況上看,陳云分析:“所有的物件有沒有一個總司令,在物價里面起引導作用呢?我說有。這個起領導作用的物價,在邊區里面不是糧食,而是布匹。”因為“在邊區是要糧的人少,要布的人多”。從地方上來說,“要注意兩個地方,一個是延安,一個是綏德。這兩個城市的物價起領導作用。這兩個地方以誰為主呢?以延安為主。”
針對邊區不太重視經濟工作、輕視經濟工作的情況,陳云多次強調“經濟是相當硬的東西”,要尊重經濟規律,重視經濟業務工作。他認為,對國民黨頑固派的斗爭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斗爭、軍事斗爭,也有經濟斗爭,而經濟斗爭有自身的特點,在經濟斗爭中,應該以經濟為主,政治為輔。針對許多財經工作者沒有經驗、大手大腳的情況,陳云明確強調要增強責任心、精通業務,“反對大少爺作風”,他提出財經工作者應該業務第一,政治第二,并且強調“現在是這樣,將來也是這樣,共產主義社會也是這樣。”他還要求經濟工作者一定要預料商情,提高業務素質,他說,“預先了解情況,和打仗了解對方的強點、弱點是一樣的。”他批評“能埋頭工作的人多,但是能用腦子想一想現在的趨勢怎樣,物價會漲或者會跌?這樣的人很少。”
西北財經工作是陳云主持財經工作的起點,這個起點很高,在這個時期他初步形成了系統的經濟思想,而《關于財經問題的報告》則集中代表了他此時的經濟思想。
如果系統地加以考察,就會發現陳云在《關于財經問題的報告》中的經濟思想在新中國得到繼承和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財政經濟十分困難,對外面臨著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這和國民黨頑固派掀起反共高潮后的陜甘寧邊區經濟形勢相似。陳云領導下的中財委建立了統一管理全國財政經濟工作的體制,物價也基本保持平穩,與他在《關于財經問題的報告》中強調的統一財經工作、保持物價平衡具有歷史延續性。1953年起,陳云領導成立了糧棉油等重要物資的統購統銷制度,可視為20世紀40年代陜甘寧邊區實施食鹽等土產出境大宗物資統銷與專賣制度的發展。新中國在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經濟成分發生了很大變化,經濟形勢也發生了深刻的改變,陳云在《關于財經問題的報告》中初步形成的國民經濟綜合平衡思想得到進一步的完善。1957年,陳云強調“計劃經濟就是穩定經濟,要穩定就必須要有一定的物資儲備量和周轉量”,“總之要穩定,要穩定就要有后備力量”。①1961年國民經濟調整期間,陳云在中央工作會議大區書記匯報會上建議工業指示把“綜合平衡”單獨列出來,并強調“要經常地做平衡,有綜合平衡才有計劃”,②毛澤東當場表示贊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陳云重新主持中央財經工作,針對經濟過熱現象,陳云仍強調要綜合平衡發展。陳云的意見得到中央的支持,從1979年起用三年時間對國民經濟實行以調整為中心的“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保證了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1982年,陳云批評經濟上急于求成、亂上基本建設項目現象,得到鄧小平的支持,進一步調整國民經濟。1988年,中國的經濟秩序陷入混亂,陳云同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仍強調集中管理,“中央的政治權威,要有中央的經濟權威作基礎。在經濟活動中,中央應該集中必須集中的權力。”③在解決新中國財經問題的過程中,陳云仍然像《關于財經問題的報告》中一樣一切從實際出發,并最終形成了“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④的個人風格。
當然,陳云在《關于財經問題的報告》中流露出來的經濟思想其來有自,具有歷史淵源。這既來自他對自己主持西北財經工作經驗的總結,也來自他學習蘇聯政治經濟學,特別是和毛澤東等領導人交流的結果。國民黨頑固派掀起反共高潮后,陜甘寧邊區經濟陷入困難,作為中共最高領導人的毛澤東對經濟工作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視。1942年12月,毛澤東在西北局高級干部會議上作《經濟問題與財政問題》的報告,批評“由于我們有許多負領導責任的同志至今還采取輕視或不很重視經濟工作的態度,以致其他許多同志都學樣,愿意做黨政軍學工作,愿意弄文學藝術,而不愿做經濟工作”,⑤并提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強調“經濟和財政工作機構中的不統一、鬧獨立性、各自為政等惡劣現象,必須克服,而建立統一的、指揮如意的、使政策和制度能貫徹到底的工作系統。”⑥陳云強調生產第一、統一管理、重視經濟工作與其類似。1945年1月,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和模范工作者大會上講話,強調我們的思想要適合目前我們所處的農村環境,從這點出發而不是從城市觀點出發;強調“任何地方必須從開始工作的那一年起,就計算到將來的很多年,計算到長期堅持戰爭,計算到反攻,計算到趕走敵人之后的建設”,⑦和陳云強調從延安的實際出發、財政上多準備幾年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張麗紅,歷史學碩士,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