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至60年代,中國電影制片廠邀請布袋木偶表演大師楊勝、陳南田,使用徐氏木偶雕刻的第六代傳人徐竹初雕刻的木偶,共同錄制了一系列漳州布袋木偶戲的經典劇目。時隔半個多世紀,這些珍貴的影像在中國國家博物的“匠心傳承——徐竹初、徐強父子木偶藝術展”上,再次呈現于大眾眼前。表演者用五指操縱木偶,將《大名府》《虞姬別》《雷萬春打虎》等經典劇目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段精彩的漳州布袋木偶戲,除了表演者靈活的手上功夫,唱、念、做、打等唱腔的配合外,更離不開形象生動的布袋木偶的制作。布袋木偶僅以頭部、手掌、腳的雕件和精致的服飾組成。因此,木偶雕刻對人物形象的呈現乃至最終表演藝術效果的呈現都至關重要。
徐氏家族木偶雕刻是漳州木偶雕刻的典型代表。第六代傳人徐竹初做的木偶,融合了傳統戲曲、佛道教等的造像元素,將人物表情細節進行夸張,以形寫神。兒子徐強在繼承“以形寫神”的精髓基礎上,發展出裝飾性強、更具藝術沖擊力的新造型。為了最大限度地展示徐氏父子的每一件漳州布袋木偶作品的特點,策展團隊特邀傳統戲曲專家,針對每件木偶的人物形象進行展陳動作設計。
這次展覽共展出徐氏父子約300余件(組)布袋木偶作品,美猴王、刀馬旦、關公……個個生動鮮活,頗具藝術張力。在觀看了漳州木偶戲的表演視頻之后,再去欣賞這些作品,會更好地理解到徐氏父子的漳州布袋木偶作品的精妙之處,以及漳州布袋木偶的藝術神韻與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