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軍
合川峽硯又名三峽石硯、墨玉寶硯,因其具有久墨不干、儲墨不腐、不損筆鋒、磨墨快速、色澤淡雅等特點,得到眾多書畫愛好者的贊美。早在宋初,合川峽硯就以精湛的雕刻技藝而遠近聞名,甚至比肩名聞天下的端硯、歙硯、洮河硯、澄泥硯四大名硯;之后,幾經起伏,直到“湖廣填四川”的移民與當地民間手藝人,共同振興雕刻工藝,才使峽硯重獲生機。
到了近代,隨著工藝的不斷改進,峽硯制作者博采眾長、融合發展,峽硯歷經了上世紀80年代的繁榮之后,又迎來了當下的沒落。作為峽硯發展的見證者,易宗毅經歷了峽硯的起起落落。而他也是如今老一輩峽硯制作者中唯一一位在世的傳承人。
從上世紀80年代起,峽硯由幾個款式發展到近百個品種,雕刻也從單一的平雕、陰刻、鉆花、圓雕發展成浮雕和鏤空等多種技藝相結合的復雜工藝。而伴隨著技藝越來越純熟,又陸續出現了異形硯、雙層硯、三層硯、微型硯等,使峽硯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并成為與金音石硯、夔硯齊名的巴渝三大名硯之首,且作品更是遠銷我國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地區和國家。伴隨著這股浪潮,易宗毅也在傳統平雕峽硯的基礎上,首次將浮雕、鏤雕技法與峽硯相結合,如《龍鳳硯》《蝶戀花》《龍頭觀音》《仙女獻花》等,將合川峽硯推上了一個新的藝術高度。其中《百龍戲龜》還被中海南收藏,為合川峽硯添上了驚艷的一筆。
可是近幾年由于眼疾,易宗毅已經難得有機會動刀了。“歲月催人老,不服老不行啦!”易宗毅內心仍割舍不下對峽硯的喜愛,只好在家里做做泥塑聊以慰藉:“心里的那份初心還在,但可惜的是,現在已經沒年輕人愿意學這門手藝了。”相較峽硯技藝傳承人難尋,找不到制作峽硯的石材更讓人擔憂。制作峽硯最好的石材來自嘉陵江瀝鼻峽東岸草街鎮磨刀溪后山一帶,但如今隨著采伐過度,好的石材已經越來越難尋了。而且由于附近發電站蓄水發電,臨近嘉陵江面的采石礦大洞被淹;再則,因生態保護,采石廠被陸續關閉,現在已經無法采到峽硯石材了。據易宗毅介紹,如今仍在從事峽硯制作的不足10人,其中以他的徒弟李祖遠為代表。
作為易宗毅的徒弟,李祖遠突破傳統桎梏,融入現代審美,不僅在峽硯傳統造型、雕刻題材上進行創新,還制作茶器、花器、擺件、鎮尺等。“要讓藝術走進生活,可是現在寫字的人少了,用硯臺的人更少。所以,必須制作出一些能被大眾接受的東西。”因為雕刻技藝的出眾,再加上愛琢磨的個性,李袒遠很快打開市場,受到不少藝術家、收藏家的青睞。然而,面對他的成功,有些人卻對此產生了質疑:“不做峽硯,還叫合川峽硯傳承人嗎?”李祖遠回應道:“傳承更重要的是技藝,而峽硯只是技藝的載體。只要技藝在,就不怕峽硯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