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瑩
按照傳統(tǒng)工序,造船前,匠人會先制作出微縮模型,之后按比例放大,做成實體大船。后來,木船逐漸被取代,但這門始于宋代的制作船模的手藝卻被周家傳承了下來。
在周平東制作的古船模型中,以上世紀60年代出沒于長江、嘉陵江的“麻秧子”最為常見。這種船寬頭窄尾,不易碰撞到水下的暗礁,非常適合在激流險灘多的三峽流域航行。如今,雖然時代變了,但經(jīng)歷過那個時代的人的記憶沒變。對于稍微上了年紀的“老重慶”,“麻秧子”是他們共同的回憶。通過周平東的“麻秧子”,他們找到了共鳴。
周平東曾接受一位客戶的定制,復原了《清明上河圖》中的朝船。從房檐、斗拱到窗欞,將中國古建筑的精華濃縮于方寸之間,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汴河之中。為盡可能真實地復原古船造型,周平東在女兒的協(xié)助下,在圖書館、網(wǎng)絡查閱資料,走訪有關專家,然后憑著多年的經(jīng)驗繪制出古船的外形圖和每個部件的施工圖。
由于制作船模需要將船體結構大到龍骨、船艙,小到船櫓、船錨等完全復刻下來,窗欞最小的直徑僅1毫米,榫、卯只有0.6毫米。“甚至不到牙簽的1/2。”所以,船模制作也是一件特別費眼力的事。由于常年用眼過度,已經(jīng)影響到周平東的視力。“現(xiàn)在,父親的視力越來越差,我有責任把這門家族技藝傳承下去。”現(xiàn)在,周平東的女兒周南馨也跟隨父親的腳步,全身心投入到這門手藝中。她學古船制作是父親的希望,而她的希望是:“這門手藝以后能在我的孩子的手上繼續(xù)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