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程瑩
春分,嘗新
清明節將至,杭州老字號糕點鋪“江南春”,從3月10日開始,加班加點做青團這個時令生意。因為純手工制作,每天最多產2萬個左右。
江南春的青團最大的賣點是新鮮。8個退休留用的老師傅,一大早起來現做現賣。不加防腐劑的青團,常溫下只能保存3天?!皠側嗪玫那鄨F粉冒著熱氣,一天做下來,手都會起泡,回家洗臉都不敢擰毛巾?!崩蠋煾殿^發花白,但做起青團來依舊利落,他們手里捏出來的一只只圓滾滾的青團,被一排排整齊碼放在屜子上。在“江南春”做糕點的老師傅,大都工作了幾十年,揉面、裹餡,做一顆青團只需10秒不到的時間。
青團衍生于清明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正值春光明媚、草木吐綠,清明節是人們外出踏青的好時候,因此又叫踏青節、寒食節,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于國中”的法規,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
為了不生火,寒食節期間的食物都可以事前制成糕點,供這幾日充饑。在北方,有以面粉做成蒸餅,上附紅棗并捏成燕子形狀的“子推燕”;有用粳米及麥芽糖調制成的醴酪。在南方,有下油鍋油炸至金黃色的環餅;有用糯米與麥草汁舂合而成,并以棗泥或豆沙為餡料的蒸食,也就是青團。
青團的青草除了艾葉,也可以是鼠曲草、麥青,這種綠色帶著一種自然的香氣和甜味,與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制成,流傳百余年。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是應季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也日益淡化。
青草搗爛后擠壓出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后開始制作團子。團子的餡是用細膩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豬油。團坯制好后,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便大功告成了。
憶江南,思青團
年過70的韓壽祥是江南春的負責人,他特別介紹,做青團的打糕機是用了六七十年的老古董。“里面用的是石磨轉軸,打出來的青團糕相比現在的不銹鋼轉軸,吃起來不黏牙,也更有韌性,還有濃濃的艾青味?!?/p>
江南春是杭州最傳統的糕點店,無論是制作工藝還是制作設備一直都沿襲傳統模式。前店后廠,晚上生產,早上供應,糕團在下午就基本賣完了,而清明團子只會在清明節前后售賣。他們的糕團都是按不同的時節供應不同的品種,例如立夏就做烏飯糕,端午就做粽子。
今年的清明團子有黃豆粉、芝麻、豆沙三種口味,江南春曾嘗試推出咸味的青團,后來銷量不好就沒再做了。每一種口味軟而香,甜度也剛好,尤其是帶有獨特香味的黃豆粉,深受歡迎。
青團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上海、寧波叫青團,蘇州叫青團子,杭州叫青團子或清明團子,南京稱清明團或春團,溫州叫清明餅,金華叫清明果,臺州人則叫青毓。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格外重要。趕在三四月嘗一口青團,是春分如約而至的見面禮。
韓壽祥說,江南春糕團店的歷史可追溯到解放前,過去有一些規模不大的小店面,后來公私合營后,在1958年明1日正式成立了“江南春”。發展最好的時期,江南春的店面多達23家,共有員工約200人。但如今只剩兩家店面,20多位員工。
清明節,吃寒食,嘴刁的食客看不上那些工廠流水線上成批生產的青團,總會想到去正宗的、手工的糕點鋪買。所以老店、老師傅、老主顧,這樣鐵三角的關系一直支撐著江南春糕團店。
但年輕一代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江南春了,傳統的門牌,沒有噱頭,售賣的糕團,外表也很普通。不過,韓壽祥也在想方設法讓這家老店有些新變化。他申請了浙江老字號,也在電商平臺開了一個江南春網店,把店里賣的壽桃、荷花糕、定勝糕等主打產品搬到互聯網。以前清明團子做好后,“光著身子”就擺上攤位了;現在會用保鮮膜一個個包好,再拿出來售賣。一個青團2.5元,價格幾年也沒漲。
由于工作時間日夜顛倒,手工制作量大,沒有多少年輕人愿意入行,其中包括韓壽祥的后代。倒是留下來的老師傅表示愿意堅持傳統,能撐多久就撐多久。“目前還沒有接班人?!表n壽祥難掩失落。年邁的韓壽祥還在為糕團店忙碌與堅守,在快速更迭的時代里尋找江南春的下一個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