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研究全國27個省級行政區的相關情況,發現省會城市在經濟表現、發展規劃以及政治配置等方面表現出優于非省會的城市的情況。文章給出了三種證據,在經濟表現部分主要使用單位面積下經濟量作為比較指標,在發展規劃部分總結了梳理了最近三次的各省(區)規劃綱要,總結提及各城市的次數,發現在各省(區)內省會城市被提及的次數最多,最后本文考慮了省會城市與非省會城市的政治配置狀況,即城市和主政官員的級別,這也反映出省會城市的優越性。
關鍵詞:空間選優;規劃綱要;資源配置
中圖分類號:F83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04-000-02
一、引言
省會城市相對于本省非省會城市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時全國不同的省會城市之間又有一點的共性。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本文主要研究這個問題。民間有打趣的說法,把四川省叫做“成都省”,把湖北省叫做“武漢省”,給人初步的印象就是這些省份的省會城市在本省的經濟總量上占據重要位置,同時也占據了大量資源,要不然不會被本省非省會城市的人打趣又諷刺地叫做“成都省”、“武漢省”。簡單分析2015年各省區的經濟總量數據,除去4個直轄市和港澳臺,發現27個省區中有21個省區存在省會城市一枝獨秀的情況,最嚴重的情況下,四川成都的經濟總量是排名第二綿陽的6.35倍,湖北武漢的經濟總量是排名第二宜昌的3.22倍,安徽合肥的經濟總量是排名第二蕪湖的2.26倍,廣東的廣州是深圳的1.03倍,只有河北、內蒙古、遼寧、江蘇、福建、山東例外,這6個省區的省會城市在本省區內排名第二或第三(濟南在山東第三,煙臺第二;呼和浩特在內蒙古第三,包頭第二),排名第一的分別是唐山、鄂爾多斯、大連、蘇州、泉州、青島。以上6個例外城市中,唐山有重工業和資源優勢、鄂爾多斯有資源優勢、大連有沿海優勢、蘇州有工業優勢、泉州有產業和沿海優勢、青島有歷史和沿海優勢。
本文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省會城市在經濟發展中被空間選優了,也就是中央或省級政府在制定發展戰略和相關政策時偏向了省會城市,這有很多表現形式,包括直接的規劃綱要較多地支持省會城市,或者各類國有企業較多地集中于省會城市,當然也包括私人部門(企業或勞動力)偏向省會城市。這種政府層面和私人層面選擇區位或者空間的行為,我稱之為空間選優,為什么會選擇省會城市?因為省會城市相對非省會城市有諸多比較優勢,包括歷史、政治、教育、醫療、交通等各個方面。實際上,對空間要素和經濟發展的研究由來已久。學界往往認為可以追溯到1826年杜能的開創性研究(何雄浪,鄭長德,2013;付曉東,2013;孫久文,2015),杜能把空間要素納入到完全競爭分析框架,研究均質空間中城市周圍的農業區位問題。杜能(1826)比較比較系統地提出區位理論之后,又有聚集經濟理論(馬歇爾,1890)、空間競爭理論(霍特林,1929)、結構主義理論(繆爾達爾,1970)、現代城市經濟學(阿朗索,1964)、城市偏向論(利普頓,1976)、資本空間理論(哈維,1982)、新經濟地理學(克魯格曼,1991)、新新經濟地理學(奧塔維亞諾,2011)等都涉及到空間和經濟發展的相關問題。國內直接聚焦省會城市的文獻不多,俞勇軍和陸玉麒(2005)利用GIS 軟件,計算出我國各省區經濟重心、人口重心、幾何重心,并根據這些重心與省會城市位置間的關系,對我國各省最高級中心城市的組合類型進,認為我國目前部分省區省會城市的布局不合理,以及部分省區的形狀過于不規則阻礙了省會城市對全省的經濟組織作用。王美霞和樊秀峰等(2013)對中國30 個省會城市生產性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 TFP) 增長變化及收斂性進行了分析,發現1995-2009 年,省會城市生產性服務業TFP 呈快速增長趨勢,且其增速明顯高于全國以及31 個省市區的平均水平,技術進步水平的提高是其主要原因,技術效率則出現少許負增長,說明產業粗放型特征仍然明顯;TFP增長雖存在顯著區域差異,但呈現收斂趨勢,且部分城市已顯現明顯的“追趕效應”。何宜慶和廖文強等(2014)構建了中部六省省會城市金融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建立了耦合度函數與耦合匹配度函數,并劃分出耦合系統匹配度類型。并對金融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耦合協調度進行了實證分析。曾冰和鄭建鋒等(2016)研究認為當某省對外省的地方保護程度越深,該省省會城市發展的集聚力越大于分散力,從而導致省會城市過大過快發展,并進一步拉大了該省地區間經濟差距。反之,當該省加強同外省的合作來往,省會城市發展會受到一定抑制,并促進了省內其他地區的發展。江艇、孫鯤鵬和聶輝華(2017)在一個專題講座上指出,行政級別越高的城市,制造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TFP)的平均水平越高,且行政級別和價格一樣,都是配置資源的手段,而省會城市的行政級別往往較高,在配置資源上占有相對優勢。
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本文著力研究一件事情,就是證明省會城市被空間選優了。主要分析各省的規劃綱要、政治資源配置等,以此來展示省會城市被空間選優的行為事實,最后是結論部分。
二、從規劃綱要看空間選優行為
本文在這一部分重點研究各省區的五年規劃綱要等方面是否存在省會城市優于本省非省會城市的情況。以河南省“十三五”規劃綱要作為例,統計分析該綱要涉及各省轄地級市的表述及提及各轄地級市的次數,發現差距很大,比如提到鄭州102次,最少的是許昌,只有4次。關于省會鄭州,一共提到102次,包括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現代創新體系、建設人力資源強省、構筑現代基礎設施網絡、推進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加快生態系統建設等幾個方面,幾乎在綱要的每一個章節都有提及,且其表述多使用支持、重點建設、推進、提升、加快、建成等偏向性詞匯,而對涉及到其他城市用詞較為普通,且提及的次數遠遠低于省會鄭州。
使用同樣的方法,本文也分析了其他26個省份的近三次規劃綱要,發現都存在省會城市占優的情況,把這些省會城市在本省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及的次數、以及在所有城市提及次數中占比和省會城市提及次數的首位度匯總起來,我們可以得到以下信息:第一,在各省的三次規劃綱要中,省會城市被提及的次數幾乎是最多,例外是河北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及唐山最多,福建的十二五、十一五兩次規劃綱要中提及廈門最多,山東的三次規劃綱要中,提及青島最多,廣東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提及深圳最多,除此之外,都是提及省會城市最多。第二,關于提及的次數,并不穩定,比如山西省,提及省會太原的次數從十一五的23次,增加到十二五的45次,增加到十三五的51次,但是也有一次省份,比如湖南省,從十一五的78次,減少到十二五的65次,減少到十三五的42次。第三,我們發現省會城市被提及最多的是昆明,在云南省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被提及了140次,其他提及次數較高的是長春(十三五)、鄭州(十三五)、??冢ㄊ澹?、武漢(十二五)、西安(十二五)。第四,分析省會城市被提及次數在全省占比和首位度,我們發現鄭州、武漢、???、貴陽、拉薩、西安、蘭州、成都等城市最高,可以認為其空間選優度最高。最主要的,本文想要證明一件事情,就是省級政府在制定發展戰略和政策的時候,偏向了省會城市,在這里,我們無須說明這種偏向行為效果如何,通過分析規劃綱要,我們確實看到了實際存在的偏向行為,這已經支持了論點。我們知道,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眾多事項均需要省級政府部門審批,更接近省級政府部門駐地能夠減少企業的審批成本,這增加了省會城市對企業投資的吸引力。省會城市作為一省的門戶城市,往往承擔著一省吸引資金、技術、高層次人才等高端要素的期望,這就反映到了省級層面的發展規劃中。
三、從城市的政治配置看空間選優行為
下面本文想要梳理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情形,就是城市的行政級別,和主政官員的行政級別。本文認為,把省會城市和其主政官員設定為相對非省會城市更高的行政級別,這也是一種對省會城市的空間選優行為。
經查閱相關資料得知,中國城市的政治級別一般分為準國級城市(香港、澳門),省級城市(直轄市)、副省級城市、非副省級省會城市和普通地級市。省級城市即四個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不在本文研究范疇。接下來是副省級市,指的是中國行政架構為副省級建制的省轄市,正式施行于1994年2月25日,其前身為計劃單列市,其黨政機關主要領導的行政級別為副省(部)級官員。副省級市的黨委、政府機關主要領導的級別,即中共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市長、政協主席職務列入《中共中央管理的干部職務名稱表》,其職務任免由省委報中共中央審批。在行政區劃類別上,副省級市仍然屬于省轄市,由所在的省級行政區管轄。中國現有15座副省級市:廣州、深圳、南京、武漢、沈陽、西安、成都、濟南、杭州、哈爾濱、長春、大連、青島、廈門、寧波。其中青島、大連、寧波、廈門、深圳是計劃單列市,其他的都是省會城市。說明省會城市在行政級別上相對本省其他城市確實占有一定優勢。即使省會城市不是副省級城市,在其他層面,省會城市也有一定的優勢,比如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印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中,第六章節明確提出,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除此之外,本文還梳理分析了各省中共常委的情況,除了各省中共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等省級單位的部分高級負責人是省委常委以外,如果省轄市的市委書記同時也是省委常委,相對于不是省委常委的其他城市,在政治和經濟上都將占有一定優勢,通過數據分析發現無一例外省會城市的市委書記都是省委常委,而除了省會城市,本省其他城市只有一到兩個市委書記同時是省委常委,有的省份只有省會城市。江艇、孫鯤鵬和聶輝華(2017) 的研究發現行政級別越高的城市,制造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TFP)的平均水平越高,但城市級別對TFP的正面影響主要體現在國有企業和外資及港澳臺企業。同時,行政級別越高的城市,制造業產業結構越傾向于全面均衡發展,而這一效應主要通過國有企業推動。研究強調,行政級別和價格一樣,都是配置資源的手段,尤其是對中國這樣市場經濟還不完善的國家來說,行政手段可能成為市場機制的有益補充,但是由于行政配置和資源配置有不同的配置模式,可能帶來效率的扭曲。
四、結語
以上通過梳理和分析各省的規劃綱要、城市行政級別以及各省內部市委書記是否為省委常委,發現省會城市在各個方面都占有相對優勢,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省會城市被空間選優的事實,而行政級別越高的城市在資源配置上占有相對優勢,省會城市相對本省非省會城市在資源配置上更有便利性優勢。本文的研究力在證明一個問題,即省會城市相對非省會城市來說,出現了空間選優的現象,發生了空間選優的行為。
參考文獻:
[1]付曉東.中國區域經濟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區域經濟評論,2013(2):141-153.
[2]何雄浪,鄭長德.新經濟地理學的反思與展望[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3,15(6):48-55.
[3]何宜慶,廖文強,白彩全,等.中部六省省會城市金融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耦合發展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4(7):70-75.
[4]江艇,孫鯤鵬,聶輝華.城市級別、全要素生產率和資源錯配[J].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工作論文,2017.
[5]孫久文,原倩.“空間”的崛起及其對新經濟地理學發展方向的影響[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5,V29(1):88-96.
[6]王美霞,樊秀峰,宋爽.中國省會城市生產性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及收斂性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13,35(4):102-111.
作者簡介:秦少華,河南唐河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博士在讀,西方經濟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