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宇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們越來越認識到公共管理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結合發達國家已有的社會管理經驗,我們已經不難發現,公共管理是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社會治理走向。從另一種角度來說,公共管理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雖然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但仍舊存在著市場經濟與傳統治理模式之間的差異與矛盾,面對這些差異與矛盾,公共管理是解決的必然途徑。公共管理的有效運行,離不開法治社會的要求,但在法治的基本模式之下,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倫理,只有這樣才能構成有效的公共管理制度。
關鍵詞:市場經濟;公共管理;社會治理;倫理;法治
中圖分類號:D03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04-0-01
當前我國社會發展進入新的階段,雖然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下,相比于西方國家來說,已經減緩了許多社會矛盾。但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會與傳統的社會管理模式產生矛盾,在社會轉型階段,尤其在供給側結構性經濟調整的大背景之下,必然要探尋出一條符合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公共管理模式。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進一步深化供給側改革,優化分配結構,這些對于我們在新時期探索高效的社會公共管理模式,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一、市場經濟與近代社會發展
經濟與社會治理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近代以來,對于社會治理模式的理解必須要從市場經濟的角度出發。哲學里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市場經濟也是近代社會發展的動力根源。早期的政治家和哲學家構想了很多理想中的社會政治制度,這其中有的可以實現,有的卻類似于烏托邦,幾乎是無法實現的。但從總體上看,早期的思想家們所構想的社會政治制度,對于政府的社會職能仍舊處于傳統的“統治與被統治”之下。因而他們所提出的理念,無非是為了不斷改善這種通知制度,而不是用我們現在所說的公共管理來成為一種新型的社會管理模式。
市場經濟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并不是那么久遠,但從世界范圍來看,市場經濟有數百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許多證據都證明政府自身的發展實際上也會受到來自于市場經濟的影響,這也就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理論。當代各國政府已經逐步從過去的統治型轉變為管理型,并且逐步把社會公共管理的內容融入到基本只能之中,健全的公共管理制度,實際上就是把國家利益與公共利益均等化,政府也就成為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環節。
二、法治是公共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共管理制度的出現與完善,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自由與民主發展的體現。但公共管理的出現,并不代表著完全意義上的民主與自由。從深層意義上來看,社會公共管理并不是意味著政府完全脫離社會治理。法治是社會公共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法律和市場規律從某種角度來說具有一致性,都具有一定的規范作用,法律是強制性的,市場規律是自發形成的,二者都對社會、公民的發展起到規范和制約作用。同時法律和市場規律的出現不是為了針對某一個公民,同樣也不會被某一個個體操縱。
在社會公共管理的發展流變中,法律的完善與發展最終促使法治社會的出現,這也是任何階段發展都不可跳過的階段。當代政府在社會治理模式上正逐步朝著公共管理的方向轉型,構建合理的公共管理單靠法律也是不夠的,社會治理需要法律規范,同樣也需要倫理制度,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因而從這一角度來看,真正完善的公共管理模式,應當是法治與德治的結合。
三、公共管理與供給側改革
黨的十九大為我國在新時代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說明了要進一步深化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的目的是要進一步調整經濟結構,從而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國家經紀發展。供給側改革的跟慕要求是要提高供給質量,擴大有效的供給,提高生產效率,滿足人民需求,促使我國經濟更加健康的發展。
公共管理是社會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是社會朝著積極向上方面發展的必然成果。供給側改革作為國家經濟結構調整過程的重要政策,對于進一步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穩定市場發展,規避金融風險有著重要意義。公共管理的發展動力在于市場經濟的支撐,因而供給側改革的發展不僅會促使我國經濟結構的發展,同樣也會促進我國社會公共管理的健康發展。
在我國社會公共管理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明白兩方面含義。一方面,市場經濟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其發展會對政府結構進行重塑,促使政府從統治者轉變為管理者。公共管理不是要政府脫離社會治理,而是要政府承擔公共管理的基本職能。從另一方面來看,供給側改革的發展必然促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因而在未來我國社會中也許會出現不同的非盈利型自治型組織,他們同樣承擔了一部分公共管理的智能。二者的合作必將促使我國社會治理逐步想公共管理的方向轉變,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注意到的。
四、結語
社會治理模式向公共管理轉變,實際上就是把管理主體朝著二元化的方向轉變,在二元化的管理模式下,政府和社會自治型管理在共同操作。公共管理不意味著完全脫離政府的管理,而是要在政府的正確引導下,逐步實現社會的自我管理過程。從某種程度上來看,社會公共管理的發展也必然對政府組織的工作產生一定影響,甚至說壓力。但這種壓力對政府工作發展來說帶來的是積極的影響,有助于政府更加完善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海波.風險社會視野中的公共管理變革[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7(4).
[2]胡晨.基于公共治理理論的網絡社會治理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市場,2017(5).
[3]洪小良.創新社會治理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關系[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7(6).
[4]張新文,黃鑫.碎片化語境下社會治理范式的研究綜述[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2).
[5]辛自強.社會治理中的心理學問題[J].心理科學進展,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