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媛媛
摘要:本文分析了公司治理與內部審計之間的關系,闡明了內部審計當前的缺陷和弊端,提出了完善公司治理和內部審計的整合性建議。
關鍵詞:公司治理;內部審計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04-0-01
一、公司治理與內部審計之間的關系
從兩者產生的根源來看,公司治理是現代經濟逐步深入發展、公司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的結果,是有效進行權力制衡的必要選擇;而內部審計產生于委托權利義務關系,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審計可以有效監督內部審計責任履行情況和服務質量。從這一層面看,兩權分離是造成公司治理和內部審計的主要原因,公司治理的不斷演進中,提出了一整套的制衡框架和管理制度,內部審計則成為相關制度能夠行之有效的工具。所以,內部審計的監督職能是公司治理良好運行的重要保障。
從兩者的終極目標來看,內部審計和公司治理的最終目標具有高度趨同性,都是為了提升企業價值服務的。內部審計在內部審計監督委員會的指導下進行審計計劃制定,以管理層的身份來推動企業管理制度、內部控制制度和治理框架的完善,使得公司治理更加科學和高效。
從兩者的重點內容來看,內部審計和公司治理的重點都可以歸于風險管理。公司治理以風險防范和控制為主要內容,通常來講企業管理者的風險偏好將會對公司治理結構產生直接影響。近年來,內部審計的工作重心也集中在了風險識別和風險評估上,而不再單純地停留在控制測試層面,引導管理層需要在恰當的時候做出適當的決策。
從內部審計和公司治理之間的關系梳理上來看,內部審計是公司治理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公司內部權力制衡、避免貪污腐敗的重要途徑。內部審計能夠有效地調節和協調企業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關系,能夠促進公司治理日益科學和完善。內部審計的基本職能在于監督和評價,在職能發揮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地促進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和準確性,能夠提升管理層決策的科學性和客觀性,使得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均能夠得到維護。內部審計的有效落實能夠在促進風險管理的前提下提升企業管理有效性。與此同時,公司治理也成為內部審計得以運行的關鍵環節。如果公司治理恰當,那么內部審計很有可能最大限度發揮自身職能;如果公司治理漏洞頻出,那么內部審計也將舉步維艱。因此,公司治理決定了內部審計的工作主體、工作效果和工作程序,二者是相互促進、優勢相長的關系。
二、我國企業內部審計主流模式弊端分析
內部審計起源于1983年,之后我國的理論學者和實際管理者均對其進行了研究和探尋,到目前為止基本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內部審計體系。目前我國內部審計法律法規體系內包含了審計法、內部審計工作規定、職業道德規范、基本準則等等。內部審計經過長期實踐和發展之后,已經作為一項管理制度被寫在相關法律之中,并在企業管理之中廣為流傳和推廣。但是目前設置內部審計委員會并不是公司強制規定,法律也沒有給予那些自愿設置內部審計委員會的公司明確的指導。事實上,內部審計相關法律大多是框架式的,難以在具體內部審計實踐中進行引導。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大部分公司董事會形式主義嚴重,監事會檢查公司財務難度較大,公司治理體系之中并沒有完全地將內部審計納入到自身管理框架之內,導致內部審計和公司治理的契合和融合出現問題。
三、促進內部審計與公司治理的協同建議
(一)優化治理結構、完善內部審計環境
公司治理結構健全與否直接關系到內部審計工作的開展。建立現代法人機構體系對企業來說至關重要,股東會、董事會和管理層三者之間會形成相互制衡與約束的關系,將徇私舞弊和貪污挪用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首先,董事會是核心,是促進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的關鍵,應當由全體成員共同行使股東會議的主持權,打破董事長為核心局面,使得董事會運行一方面體現中心主義,另一方面體現民主主義。尤其是那些代表中小股東利益的董事,更要保證其在董事會上平等的主持會議權益,避免中小股東權益遭受到侵害和蒙蔽。其次,要發揮監事會的監督職能,使得監事會具備一定的管理職能,讓其能夠在合理的范圍內對公司財務狀況進行管理。董事會和經理層應當形成定期向監事會報告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的制度和規范。
(二)延伸內部審計范圍,不斷健全公司治理
市場經濟環境是現代企業面臨的最為重要的外部環境,內部審計需要從傳統的職能管理專項監督治理模式。這樣,治理型審計可以大行其道,內部審計類別和范圍將進一步拓展到董事會審計、戰略審計、管理責任審計、風險管理審計上。因此,內部審計職能延伸需要與時俱進,時刻保持和風險管理與公司治理之間的聯系,主動進行融合,提升公司治理的效果和質量。同時,企業和公司要對風險類別進行準確識別、客觀評價和有限應對,及時地給識別出的風險進行定性,有效地進行漏洞彌補,提升企業生產經營安全性,打造互贏局面。
(三)強調內部審計獨立性,內部審計模式升級
任何形式的審計工作都必須建立在獨立的前提下,內部審計也是如此。內部審計只有在保持合理獨立性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地構建和公司治理需求相契合的工作模式。比如,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公司之中,內部審計機構應當設在監事會下,并接受監事會和董事會的雙重領導;而在股份有限公司之中,需要在董事會下設內部審計委員會,以此作為內部審計工作開展的基礎,這種模式有利于保障內部審計相對的獨立性和權威性,能夠在生產經營中發揮一定的作用。
(四)提升內部審計人員素質,構筑內部審計強有力工作團隊
內部審計是需要內部設計人員來完成的,要強化內部審計之于公司治理的促進作用,就必須注重內部審計相關人員綜合素質的提升和建設。所以,必須在內部審計機構中設置信息督察職能,提升內部審計信息反饋能力,強化內部審計人員綜合素養。筆者認為需要通過科學、合理、具有吸引力的考核指標和體系來調動內部審計工作人員積極性。同時,企業和公司需要精通內部審計和公司治理的復合型人才,使得自身在內部審計規范性、內部審計定位上做到與時俱進、符合企業發展需要。此外,內部審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也不可忽視,提升他們的職業道德素養和職業認同感,能夠為內部審計工作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光遠,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內部審計——受托責任視角的內部治理機制觀[J].審計研究,2006(2).
[2]吳清華,田高良.終極產權、控制方式與審計委員會治理需求——一項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8(9).
[3]康霞.公司治理與獨立審計的關系分析[J].財會通訊,2007(3).
[4]朱彩婕.基于公司治理視角的內部審計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