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亮
摘要:2007年頒布實施的《物權法》與擔保物權發展趨勢相符,回應實踐中的擔保需求,同時有效完善《擔保法》中對擔保物權的相關規定。但自從頒布實施《物權法》以來,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形成各種新型擔保,使人們獲得重新審視擔保物權制度的機會,探究《物權法》中擔保物權制度的完善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擔保物權;《物權法》;制度;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3.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04-0-01
明確物權歸屬問題是《物權法》的一項主要任務,盡可能保護物的所有權人享有的合法權益,并保護當事人正常實現債權或規避市場風險。所以《物權法》中關于擔保物權的內容和正在實施的《擔保法》相比存在交叉、重合、沖突等問題,更關鍵的是補充很多內容,進一步完善擔保物權制度。下面就主要從最高額質權制度、動產讓與擔保、擔保物權人權利、留置權適用這幾個方面探究《物權法》中擔保物權制度的完善。
一、補充最高額質權制度
《物權法》第222條規定了最高額質權,即出質人和質權人可通過協議設定最高額質權[1]。此處的最高額質權指的就是為擔保履行債務,由債務人或第三方對某個期間里即將連續發生的債權做出質押擔保,如果債務人拒絕履行到期的債務,或拒絕履行當事人約定好的質權的情形,那么質權人有權就該擔保財產在最高債權額的限定范圍內優先受償。最高額的質權和抵押權不僅在設立擔保物權的方式上存在差異,也具有相同之處,分別是:①兩者的設立、轉移、消滅都相對獨立于主債權;②兩者擔保債權均非特定債權;③兩者均被最高擔保額所限制;④擔保物權的實現都需要確定擔保債權。因此,《物權法》參考最高額低壓制度,補充了最高額質權制度,這正是《擔保法》缺乏的內容。
二、承認了動產讓與擔保
讓與擔保存在狹義、廣義之分。狹義層面的讓與擔保指的是債務人或者是第三方為擔保債務,事先把擔保標的物權利轉移到擔保權人手上,當清償債務之后將標的物權利返還給第三方或債務人;如果債務人未履行債務,擔保權人就可基于該標的物受償[2]。廣義層面的讓與擔保又分為買賣式和讓與式兩種擔保,前者指的是通過買賣的形式授予信用,債權人作為給予信用者沒有請求返還價金的權利,讓債務人作為接受信用者卻能通過支付價金的方式請求返還讓與債權人的標的物權;后者指的是一種非典型擔保,不直接由法律規定,而是基于司法判例與習慣創設的,很多國家均未在《物權法》中對其作出規定,盡管中國遵循物權法定原則,但也有必要規定動產讓與擔保。首先,既然動產抵押必須被法律承認,那么動產讓與擔保也要得到法律的承認,動產抵押權畢竟只是當事人約定設定在動產上的他物權,動產讓與擔保卻是當事人約定轉移所有權,更應被承認。其次,動產讓與擔保具備節省交易成本的作用,實踐中的當事人可能使用變通的方法,通過動產讓與擔保為債權擔保,如果法律上對于動產讓與擔保不認可,就不能規范其裁判行為。所以《物權法》承認了動產讓與擔保,完善其公示方法,讓他人知曉動產權利負擔,避免危害交易的安全性。
三、強化擔保物權人權利
一方面,《物權法》增加擔保物權的實現情形。《物權法》對于實現擔保物權作出了對債權人和擔保物權人有利的規定,界定其實現條件時不僅規定債務人在履行債務期屆滿拒不履行的情形,還增加當事人約定可實現擔保物權的情形,促使權利人能實現擔保物權。另一方面,簡化實現擔保物權的程序。《物權法》的第195條規定抵押權人在債務人拒不履行到期債務或當事人約定實現抵押權這兩種情形下可和抵押人協議,或將抵押財產折價,或通過變賣、拍賣等方式獲取價款,優先受償。如果雙方未達成協議,抵押權人可請求人民法院變賣、拍賣抵押的財產。這表示抵押權人、抵押人對于擔保物權的實現協商不成時,抵押權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請求變賣、拍賣抵押財產,無需經過訴訟,大大簡化程序。此外,抵押人需經過抵押權人的允許之后才能轉讓抵押物。《物權法》第191條規定抵押人在抵押期間未經過抵押權人的允許不能將抵押財產轉讓出去,但受讓人代為清償債務并消滅抵押權的情形除外。由此可見,不管是否登記抵押物,都不能轉讓,除非受讓人代為清償債務,消滅抵押權,最大限度確保抵押權的實現,有效保護抵押權人的合法權益[3]。
四、擴大留置權適用范圍
《物權法》進一步擴大留置權適用范圍,納入所有債關系。《物權法》第230條規定留置權對于債權人之前合法占有的動產是適用的,并未嚴格限制適用留置權的債權范圍;《物權法》第232條規定不得留置法律要求或當事人約定不得留置的動產,從反面限制適用留置權的范圍,只要法律未禁止或當事人約定時未禁止的動產都是可以留置的。《物權法》對于留置權適用范圍的擴大主要有三大意義:①保障債權人合法利益。制定《擔保法》時中國尚未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管是社會經濟秩序還是信用環境都不佳,所以不宜將適用留置權的范圍擴大,預防引起三角債或更大的糾紛。但市場經濟體制越來越完善,《擔保法》的限制不僅對債權人合法權益的維護不利,還大大遏制發揮留置權的功能,導致留置權的適用實踐很少。②壓縮私力救濟適用空間。私力救濟和留置權的適用范圍相互聯系,后者范圍太小會造成私力救濟擴張,債權人為保障債權卻沒有可行的、適用的法律制度,不得不訴諸私力,好在《物權法》擴大適用留置權的范圍,有利于債權人規范債權保障行為,降低適用私力救濟的可能性。③和各國法律接軌。各國發展《物權法》的趨勢表明其留置權適用范圍越來越大,按照大陸法系民法,發生債的原因涵蓋合同、侵權、單方允諾、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締約過失等,處理單方允諾與締約過失通常不會發生留置之外,其他形式的債都有適用留置權的可能性,《物權法》適應該發展趨勢,擴大留置權適用范圍,完善擔保物權制度。
總之,《物權法》是一部對財產關系加以規范的法律,基于民事基本法確認國家經濟體制改革成果,為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奠定堅實法律基石,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發揮著支架的作用,具備里程碑意義。且作為組成物權制度的重要部分,通過制定《物權法》進一步完善、補充擔保物權制度,為經濟與社會的穩健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陳群峰,左穎穎.論讓與擔保制度的建立[J].法制與經濟,2015(5):4-10.
[2]劉保玉.擔保物權制度:理解適用與規則完善(上)[J].山東審判,2017(3):4-13.
[3]陳華彬.論編纂民法典物權編對《物權法》的修改與完善[J].法治研究,2016(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