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娣
摘要:就目前高校安全環境而言,高校及周邊環境帶來的挑戰、高校管理者的重視程度不夠及大學生對安全問題重視程度不夠,使得學生安全問題日益凸顯。本文提出通過努力營造高校安全文化氛圍、提高高校管理者的重視程度、提高大學生對安全的重視程度相結合的“立體化” 教育途徑,為大學生營造安全、健康的生活、學習環境。
關鍵詞:“立體化”教育途徑;高校安全環境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04-0-02
一、引言
以大學生為主的群體在一個特定區域內共同學習、生活,是大學校園的顯著特點,因而使得安全問題和突發事件易發難控。為了促進高校的安全穩定和大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高校管理者依據黨和國家的法律和法規,結合高校自身實際情況,通過安全教育課程的開設,提高高校大學生的校園安全知識和安全防范技能,以便更好更快的適應現代復雜的社會環境,為此,打造高校安全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
打造高校安全環境的意義:
1.打造高校安全環境是高校實施依法治校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革,我國的高校與社會上的聯系日益緊密,高校逐漸成為一個濃縮的社會,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高校不管是運營、管理上還是發展上都面臨著越來越紛繁復雜的局面,從而使依法治校變得更為重要。[1]但是,依法治校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它的實現與完善需要一定的條件,而依法治校與高校安全環境緊密相連,由此高校安全環境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2.打造高校安全環境是高校辦學模式轉型的需要
高校連年擴大招生規模,后勤產業化和社會化改革逐年深入,全國高校的辦學模式從封閉型逐漸向開放型轉型,這種辦學模式的轉型使得校園治安形勢更加嚴峻,主要表現在:一是高校連年擴大招生規模,后勤為各類務工人員提供了各種就業崗位,而這些進入校園的務工人員因為來自不同的地方,所以流動性大且素質參差不齊;二是社會上的一些流竄人員趁機進入大學校園進行詐騙等犯罪活動;三是學校周邊的環境日趨復雜,也給高校安全帶來了些許隱患。
3.打造高校安全環境是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
大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正處于青春沖動期,個性張揚,但是缺乏社會經驗,加上自控能力較差,因而容易遭受傷害或者傷害他人;同時大學生富有激情和活力,但是安全知識較為缺乏,防范能力較差。[2]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安全需要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是其他各種需要的前提條件,大學生也是如此。因此,高校通過打造安全環境,可以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營造一個安全和諧的校園,促進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二、高校安全環境存在的問題成因
1.高校及周邊環境帶來的挑戰
首先是來自高校圍墻內的挑戰。高校連年擴大招生規模,后勤產業化和社會化改革逐年深入,全國高校的辦學模式從封閉型逐漸向開放型轉型,高校不再是封閉的“象牙塔”,而是逐漸與周邊社會相互融合,變成了一個具有多元化、多層次的小型社會。與此同時,后勤為各類務工人員提供了各種就業崗位,而這些進入校園的務工人員因為來自不同的地方,所以流動性大且素質參差不齊,給大學的校園安全帶來嚴重挑戰。其次是來自高校周邊環境的挑戰。高校辦學規模大,人口多,擁有龐大的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各商家從中嗅到了商機,以學校為中心逐漸形成了商業街,這種日趨復雜的周邊環境,也給高校安全帶來了些許隱患。
2.高校管理者缺乏應有的重視程度
高校管理者之所以對高校安全教育缺乏應有的重視程度,是因為他們認為建設一幢教學樓或者一個實驗室所形成的“政績”似乎比把錢投入到安全環境上來的快些,高校安全教育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復雜工程,不可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高校領導重視程度的偏差,使得對安全環境的資金投入不足,造成安全環境的各項工作難以展開,從而留下安全隱患。在軟環境方面,不但缺乏專業的從事高校安全教育的師資隊伍而且缺少相應的資金支持;在硬環境方面,各種安保設施設備陳舊,但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面臨著難以更新換代的命運。[3]
3.大學生缺乏應有的重視程度
(1)大學生安全意識薄弱
大學生社會經驗缺乏,對社會的負面了解太少,思想單純,他們還普遍認為安全問題是學校保衛部門的事情,與自己無關,安全問題距離自己很遙遠。伴隨著全國高校的辦學模式從封閉型逐漸向開放型轉型,這種辦學模式的轉型使得校園治安形勢更加嚴峻,社會上的一些流竄人員趁機進入大學校園,他們利用大學生的同情心、涉世未深、安全意識薄弱、心理年齡落后于生理年齡的特點,進行詐騙、傳銷等各種違法活動,從而使大學生上當受騙,被表面現象所誤導。
(2)大學生的安全知識和防范能力欠缺
大學生的安全知識和防范能力欠缺,因此在面對自然災害和各種突發事件時,常常不知所措,從而浪費了寶貴的自救時間,或者將他救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內。
(3)大學生學習安全知識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
面對日益嚴峻復雜的安全形勢,高校管理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加強高校安全教育,例如,利用校園網站、校園宣傳欄等媒介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定期邀請警察、心理專家來校舉辦講座,提高大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排除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但是收到的預期效果并不明顯,原因就在于大學生學習安全知識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沒有充分認識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安全問題是學校保衛部門的事情,與自己沒有關系,參加安全教育活動很多是迫于輔導員點名的壓力,從而導致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三、“立體化”教育途徑相結合,打造高校安全環境
1.“立體化”教育途徑相結合,打造高校安全環境,就要注重建設校園安全文化,努力營造高校安全文化氛圍
校園安全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一所大學的校風校貌,反映了高校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因此,高校要注重建設校園安全文化,努力營造高校安全文化氛圍,充分發揮安全文化氛圍潤物無聲的作用,在此作用下提高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安全教育的知識并形成強烈的認同感,真正讓安全教育"進頭腦",進而內化為自身的實際行動。
2.“立體化”教育途徑相結合,打造高校安全環境,就要提高高校管理者的重視程度
(1)保衛部門要切實做好學校的安保工作
作為高校安全保衛工作的中堅力量,高校保衛部門要充分利用人防和技防做好學校的安保工作。一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質、能戰斗的安保隊伍,為此學校保衛部門負責人的任命要充分考慮懂安全知識、素養高的人才,這樣才能統籌好整個學校的安保工作。但是目前高校保衛人員普遍是素質參差不齊、年齡偏大、文化素質不髙,只有大幅度增加資金投入,提高安保人員的工資待遇水平,才能吸引高素質人才充實到學校的安保隊伍中去。二是要在高校的大門口設立準入機制,對進出校園的外來車輛和外來人員進行登記。
(2)學工管理部門要切實做好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學工管理部門與大學生關系最為密切,他們的主要職責就是負責大學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由此更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獨特優勢,切實做好學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例如,學工管理部門可以通過收集近期大學校園發生的典型的安全事件,制作成典型的案例分析編訂成冊分發到學生手中,然后充分發揮高校輔導員的作用,讓輔導員老師在班會課或自習課上帶領大家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探討,達到幫助大學生提高警惕和防范意識的目的。
3.“立體化”教育途徑相結合,打造高校安全環境,就要提高大學生對安全的重視程度
(1)上好新生安全教育第一課,喚醒大學生的安全意識
經過高中枯燥的兩點一線生活后,大一新生面對更加自由開放的大學校園和嶄新的學習環境及其人際交往群體,往往充滿了好奇和迷茫。據調查顯示,不法分子利用大一新生普遍想通過家教等校外兼職賺零花錢和增加社會閱歷這些特點來進行行騙,而新生們對這些騙局和陷阱往往認識不清。因此,上好大一新生第一課至關重要,大一新生安全教育第一課能夠使他們從一進入大學就能夠對安全知識有全面的認識,從而增強他們的安全防范意識。
(2)開展安全知識競賽,夯實大學生的安全知識
自2012年開始,由省教育廳主辦、省高教保衛學會承辦,江蘇省連續舉辦省級大學生安全知識競賽,通過開展安全知識競賽,夯實大學生的安全知識,能夠増強大學生的防范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從而減少和避免了安全事故的發生。為此,髙校各個部門之間可以聯合學院,舉行校級安全知識競賽,使得每位學生都能將安全知識爛熟于心,真正做到全員參與,從而在校園里形成優良的安全文化氛圍。
四、結語
高校安全教育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在當前安全形勢較為嚴峻的情況下,高校安全教育的內容和手段必須與時俱進并且不斷創新,同時,通過“立體化”教育途徑打造高校安全環境,高校各部門之間通過密切配合、相互協作,把安全教育真正納入到日常教學中去,從而確保高校安全教育真正取得成效。
參考文獻:
[1]吳銳,王建,何耀明.大學生安全教育讀本[M].長春: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2]許龍君.校園安全與危機處理[M].長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何碰成.高校后勤安全問題與對策探析[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0(6).
作者簡介:趙 娣(1984-),女,河南許昌人,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法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