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萌婷 馮仲鑫 鄧明煜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收入不斷增加,人民健康觀念不斷加強,推動綠色農產品種植已成為我國供給側改革的政策導向。本文從生產者、政府、企業三個層面出發,結合政策指導、管理革新、科技投入三重要素,提出具體可行的農戶對于綠色農產品供給行為的對策建議,這對于推動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綠色農產品;種植意愿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04-0-01
一、引言
自2015年11月起,中國政經語境中刮起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風,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食品安全問題既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的重大決策問題,也是老百姓關注的民生熱點。2017年的中央1號文件不但提出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堅持質量興農,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還對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推行標準化生產、發展循環農業、培育農業品牌等也提出了明確要求。供給側改革已然成為我國推動綠色農產品發展的政策導向。
據農業部于2014年召開的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會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國內綠色農產品的銷售額達到3600億元,近十年增長率為17.3%,出口額為26億美元。我國綠色農產品正面臨著政策支持更加強化、消費拉動更加強勢、科技支撐更加有力的三大機遇。在當下的農村,農戶是現階段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體。作為綠色農產品生產的基本單位,他們具有很高的自主性和活力,了解并找到影響農戶生產綠色農產品的因素對提高綠色農產品有效供給至關重要,而種植的規模擴大與否又是判斷農戶種植綠色農產品意愿強弱的主要依據。因此,本文依據實地調研數據,對農戶綠色農產品種植意愿與種植規模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以期為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相關理論依據及政策參考。
二、針對問卷反饋各項問題的政策建議
1.加大綠色農產品宣傳力度
據數據顯示,江油地區農戶對綠色農產品認知程度較低;從了解途徑來看,主要是以電視廣播為渠道了解,而政府宣傳和講座相對而言占比較低。因此,政府應加大綠色農產品宣傳力度,著重宣傳綠色農產品較高且較穩定的收益,并宣傳種植綠色農產品對土地環境的改善作用,對人的健康保養作用。
2.完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大力建設農村健身配套設施
數據表明身體健康的農戶相對于身體不健康的農戶更傾向于擴大綠色農產品的種植面積,若政府能夠建立健全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提高醫療水平,并著力建設農村健身配套設施,培養農戶健身意識,加強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在保證健康的前提下,便有能力擴大綠色農產品的種植規模,促進經濟的增長。
3.提高農戶售賣綠色農產品的收入
據數據顯示,受調查地區農戶文化程度較低,因此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升農戶素質,引導農戶合理運用農業科學技術以及發展創新型經營體系,從而降低農業生產資料的投入,以減少他們種植綠色農產品的成本。同時,建立健全綠色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以適當提高綠色農產品的出售價格來增加農戶收入。此外,綠色農產品的市場價格是影響農戶是否愿意種植綠色農產品的最為顯著的因素之一,雖說現在綠色農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但這種需求是不穩定的,所以其市場價格的波動也會很大。因此,政府可以制定長效定價機制,一方面可以調動農戶的種植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對綠色農產品的市場價格進行適度的調控和干預,以保證農戶的收益。
4.為農戶種植綠色農產品提供技術支持
調查分析結果顯示,技術支持與農戶種植綠色農產品的意愿顯著相關,因此,該地區政府應積極推廣綠色農產品的種植技術,免費提供技術培訓,如測土配方施肥、指導有機肥料的使用、科學種植等,從而推動綠色農業的發展。在防治病蟲害方面,農藥是一種有效手段,但是農藥同時也是導致環境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因此,科技和環保部門應進行及時準確的病蟲害預報,并對農民進行農藥的合理使用培訓。
5.出臺綠色農產品種植補貼
考慮到綠色農產品的正外部性,以及以家庭為基本生產經營單位的農民的抗擊市場風險能力弱,產品開發能力不強,經營管理水平有限等方面,政府為了推廣綠色農產品應該補貼綠色農產品的生產,或者適當提高對于普通食品的稅收以提高其價格,使綠色食品生產的外部成本內部化,從而扶持綠色食品生產。而在該地區并沒有出臺相關綠色農產品種植的補貼政策,這就使得農戶種植綠色農產品相較于種植普通農產品而言,比較收益偏低,農戶種植綠色農產品的積極性就大打折扣,如若相關地區能夠出臺補貼政策,必然能夠大幅度提高農戶種植綠色農產品的積極性,擴大綠色農產品種植規模。
6.建立健全綠色農產品相關檢驗機構,降低檢驗費用
政府應嚴格遵守綠色食品認證制度,健全相關檢驗機構,加強對通過綠色認證的食品的監督和市場管理,規范綠色食品市場秩序,制定嚴格的市場準入機制與章法。由調查數據可知,江油地區種植綠色農產品的農戶中有66%所生產的農產品都沒有經過相關檢驗機構檢驗,這恰恰反映出相關檢驗機構還不夠完善。正因如此,在市場競爭中綠色農產品與普通農產品相比而言就會處于劣勢,造成了消費者不信任該農戶售賣綠色農產品的尷尬局面。只有通過建立健全綠色農產品的相關檢驗機構,通過這些機構所出示的標識來使綠色農產品與普通農產品得到有效區分,才能更好地提高農戶種植綠色農產品的積極性。
7.拓展綠色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調查數據顯示,江油地區目前綠色農產品的銷售渠道較為單一,主要以農戶自己進行售賣為主,為了使農戶的收益更有保障,拓展綠色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是非常必要的。農產品供銷商是農戶與消費者的中介人,農戶生產出農產品經供銷商收購后,再由供銷商出售給消費者,供銷商往往能更為準確的把握市場需求,這有利于精確農戶對于所種植的綠色農產品產量的預估和控制,從而減少自身風險。為每一個種植綠色農產品的農戶配給一個固定供銷商當然是需要政府的介入才能實現的,政府可以通過招標等方式招納固定供銷商,然后再以合同的方式讓供銷商與農戶達成協議,從而保障了農戶擁有較為穩定的收入。農戶還可以以訂單的方式與企業達成協議,一方面農戶為企業提供綠色農產品,另一方面企業為農戶提供技術支持,這樣不僅解決了綠色農產品的銷路問題,使農戶得到了穩定的收益,而且還有利于農戶在種植綠色農產品的過程中克服技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