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祥飛 佟玉權



摘要:縣域旅游經濟作為區域旅游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尚未得到有效關注。以黑龍江省66個縣級單位(含縣級市和非主城區)為研究對象,構建由旅游資源與環境、旅游服務業接待能力、經濟發展基礎、市場區位優勢和道路交通條件等指標大類所構成的縣域旅游經濟評價體系。通過《2016黑龍江省統計年鑒》等收集相關數據,在管理統計軟件包SPSS和ArcGIS平臺支持下,探討黑龍江縣域旅游經濟發展的主導因素作用,闡釋其空間分異特點,并就黑龍江的縣域旅游經濟整體協調發展問題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縣域旅游經濟;主導因素;空間分異;黑龍江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04-0-03
一、引言
近些年,黑龍江旅游業發展進入快車道。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省共接待國內外游客1.45億人次,同比增長11.27%;全年實現旅游業總收入1603.27億元,同比增長17.76%,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盡管縣域旅游是旅游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且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但黑龍江各縣域旅游經濟的整體水平并不高,空間分布很不平衡,嚴重制約著全省旅游經濟的協調發展和全域旅游的整體推進。科學分析黑龍江省縣域旅游的空間差異特征,探究其形成原因,旨在為全省旅游經濟綜合協調發展提供一點有益的理論指導。
包括縣域旅游在內的縣域經濟研究有著明顯的中國特色。國內學者對縣域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圍繞縣域旅游經濟地位[1]、旅游資源或競爭力評價[2,3]、影響因素作用及時空演變[4,5]、發展模式或路徑等方面開展了一些有意義的研究,但整體上這方面的成果還屬鳳毛麟角。在分析方法上,主要采用管理統計和空間分析手段。
充分吸收縣域旅游經濟領域的研究成果,統籌考慮影響縣域旅游經濟發展的旅游資源與環境、旅游服務接待條件、市場區位優勢、經濟發展基礎和道路交通保障等復雜因素作用,將SPSS平臺下的管理統計與ArcGIS支持下空間分析進一步整合起來,探討黑龍江省縣域旅游經濟發展的因素作用及其空間差異,希望能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一些方法借鑒。
二、研究設計
(一)縣域旅游經濟評價指標選取
借鑒城市旅游評價相關研究成果,充分考慮到縣域旅游的特殊情況和量化評估要求,并依據黑龍江省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特點,本文選取了由旅游資源與環境、經濟發展基礎、市場區位優勢、旅游服務業接待能力和道路交通條件等5個指標大類和18個具體量化指標所構成的評價體系,如表1所示。
(二)數據來源
全省各縣(市)的植被覆蓋率、人均GDP、第三產業增加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人口密度值源于《2016黑龍江省統計年鑒》,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源于《2016中國縣域統計年鑒》,商業服務設施用地面積源于《2016中國城鄉建設統計年鑒》,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源于各縣(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A級景區的地理位置通過谷歌地理信息系統,配合百度地圖的地名搜索確定。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源于“2345天氣預報網”,旅行社及星級酒店數量來自黑龍江旅游發展委員會政務網,國際空港、普通鐵路網、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等空間信息源自《2015年黑龍江省交通地圖》。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以上述指標體系為依據,在SPSS和ArcGIS支持下,探討縣域旅游經濟發展的主導因素及其作用,分析縣域旅游經濟發展主導因素的空間分布特征。在縣域旅游經濟發展主導因素探索中,主要采用SPSS的因子分析方法,按指標大類設計要求,將相關影響因素濃縮為一個綜合性因子,利用ArcGIS的空間插值方法,直觀闡釋縣域旅游經濟主導因素的空間格局。在相關影響因素空間格局的具體分析中,分別使用了GIS的距離制圖、重分類、柵格數據地圖代數、反距離插值等。
三、縣域旅游經濟空間差異分析過程及結果
(一)縣域旅游經濟發展因素評價
1.旅游資源與環境
一個地區旅游資源的等級和數量,直接影響著該地區旅游業的發展水平。自然環境狀況與旅游業的發展密切相關,清爽的空氣、潔凈的水源、濃郁的植被等都是開展旅游活動的必備條件。將旅游資源與環境作為縣域旅游發展的基礎,選取A級景區核密度值、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全區植被覆蓋率作為測度指標。首先對A級景區做核密度分析,在對全省各縣(市)全部274家 A級景區進行空間定位后,對A、2A、3A、4A、5A分別設置等級字段為2、4、8、16、32,選取搜索半徑為80km,對其進行核密度操作。再分別對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全區植被覆蓋率做反距離差值分析,以探索全區旅游環境的空間分布狀況。最后,分別按0.6、0.2、0.2權重,使用ArcGIS “地圖代數”空間分析工具的“柵格計算器”加以綜合處理,并將綜合結果重分類為7個等級,形成黑龍江縣域旅游資源與環境分布地圖。黑龍江省不同等級的A級景區的空間分布如圖1所示。
整體上看,黑龍江省縣域旅游資源單體數量較為豐富,A級以上景區共計274個,其中有5A級景區2個,4A級以上景區數占全部景區數量的21%。從圖1可以看出,黑龍江省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極不平衡,大體形成南部高于北部,東部高于西部的空間格局。
2.經濟發展基礎
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僅決定了旅游業發展的市場前景,還影響旅游業發展的硬件和軟件基礎。選取人均GDP、第三產業增加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4個縣域經濟發展指標,通過SPSS的因子分析對其進行降維處理,以形成一個能反映縣域經濟發展整體狀況的綜合因子。因子分析的KMO測度值為0.737,顯著性概率為0.000,小于0.01,適合做因子分析。綜合性因子的解釋總方差為67.74%,可以反映原4個指標的大部分信息。利用ArcGIS對提取出的縣域經濟發展基礎綜合因子做插值分析,重分類7個等級后獲得黑龍江縣域經濟發展基礎狀況地圖。
3.市場區位優勢
區位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是發展地方旅游業的一個關鍵因素。縣域旅游的區域市場主要集中在人口較多、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作為黑龍江省的省會城市,哈爾濱是全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這里不僅人口密集、經濟發達,成為全省縣域旅游的中心客源市場,而且,作為全省交通網絡的樞紐,又成為省外國內游客、國際游客到訪黑龍江的中轉站或旅游集散中心。從黑龍江縣(市)旅游客流的實際看,以哈爾濱為中心的鐵路客運構成游客出行的主導方式。基于此,選取城市距離指數、中心城市(哈爾濱)影響指數和縣(市)人口密度作為測度指標,探索縣域旅游經濟的市場區位優勢狀況。
4.旅游服務業接待條件
旅游接待服務直接影響游客旅游體驗的滿意度,成為影響縣域旅游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選取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數、商業服務設施用地面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旅行社及星級酒店數量做因子分析。KMO測度值為適合做因子分析,且顯著性概率為0.000,小于0.01水平。按照特征值大于1得出的一個綜合性因子的總方差解釋率為67.48%,基本上能夠反映縣域旅游接待服務業的整體面貌。利用ArcGIS對各縣(市)旅游服務業接待條件綜合因子做插值分析,再重分類7個等級后得出各縣域單位旅游服務業接待條件的空間分布圖,用于下文綜合分析。
5.道路交通條件
道路交通條件是一個地區旅游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發達的旅游交通可以增強旅游景點的可進入性和吸引力。以民航、鐵路、公路為出行方式,對黑龍江全省的國際空港、普通鐵路、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做歐氏距離制圖,分析黑龍江省全域范圍的旅游交通便捷性。利用ArcGIS將上述4種旅游交通方式按同比例綜合后,得到黑龍江全域范圍內道路交通條件的分布情況,通過觀察所有66個縣域單位落入各等級道路交通地圖區位的實際情況,判斷其縣域旅游交通條件的便捷性。
(二)縣域旅游經濟競爭力的空間差異比較
為進一步把握黑龍江省縣域旅游經濟競爭力的空間整體差異,對影響縣域旅游經濟的旅游資源與環境、旅游服務業接待條件、市場區位優勢、經濟發展基礎和道路交通條件進行綜合分析。采用征求專家意見的方式,對上述5個主導因子按公式1賦予不同權重后,同樣利用ArcGIS空間分析工具的“地圖代數”加以整合處理,并將綜合結果重分類為7個等級,形成如圖2所示的黑龍江縣域旅游經濟綜合競爭力空間分布地圖,其中顏色越深及所對應數字越大的區域,縣域旅游綜合競爭力越強,反之越差。
T=0.3T1+0.2T2+0.1T3+0.2T4+0.2T5 (1)
如圖2所示,黑龍江縣域旅游發展條件的空間分異非常明顯,整體上南部好于北部。在南部,自龍江縣至東寧縣的廣闊區域內形成以哈爾濱周邊縣域為核心,以齊齊哈爾、牡丹江周邊縣域為副中心的縣域旅游經濟發展強勢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突出。黑龍江的北部,特別是西北部是縣域旅游弱勢區域,漠河、塔河、呼瑪、孫吳、遜克、嘉蔭、同江、撫遠、饒河等縣盡管也不乏富有特色的旅游資源與環境,如森林、冰雪、民俗等,但因遠離中心城市、交通不便,且缺乏自身經濟支撐,縣域旅游發展舉步維艱。利用ArcGIS,將縣域單位落入不同縣域旅游經濟等級區域情況進行統計,將5、6、7級設為縣域旅游經濟相對發達區域,3、4級設為縣域旅游經濟中等水平區域,1、2等級設為縣域旅游經濟欠發達區域,各等級區域所含縣(市)及相關統計情況如表2所示。縣域旅游經濟相對發達縣(市)共12個,均位于黑龍江南部地區,其中8個縣(市)集中在哈爾濱周邊。縣域旅游經濟欠發達縣(市)分布較為廣泛,但除甘南、明水、拜泉等分布在西部外,主要集中在東北、西部廣大邊疆地區。縣域旅游經濟中等水平縣(市)則大量分布在由西向東的廣大中部地帶,呈現與上述兩類地區的過渡特點。
四、幾點思考
受多種因素制約,黑龍江的縣域旅游經濟存在明顯的空間差異性。縣域旅游經濟發展的空間不平衡給區域旅游業整體協同發展帶來許多問題,需要從多角度探討全區域旅游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可行路徑。通過上述研究,形成如下幾點思考:
(一)開發優勢旅游資源,發展縣域特色旅游經濟
旅游資源是發展縣域旅游經濟的基礎和保障。黑龍江地處中國的東北邊陲,具有發展旅游業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從旅游資源的分布情況看,冰雪運動、森林療養、濕地生態、黑土地文化、少數民族習俗、北國邊境風貌等最能代表黑龍江優勢的旅游資源基本上分布在廣大農村區域,進一步開發的空間仍然非常大。
(二)城市旅游與縣域旅游互動,發揮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
城市與周邊廣大鄉村在旅游資源、客源市場和接待條件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互補性,哈爾濱及周邊地區縣域旅游經濟優勢的形成就受益于此。但是,從縣域旅游經濟空間格局的實際狀態看,除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以外,其他9個地級城市尚未形成對縣域旅游的明顯帶動和輻射作用。有必要積極培育區域旅游中心城市,通過城鄉統籌促進黑龍江全省旅游業的整體協調發展。
(三)促進縣域旅游經濟的區域聯合與機制創新
縣域旅游開發不能四處撒芝麻鹽,不能搞惡性競爭,需要通過區域聯合與機制創新實現整體協調發展。一方面,黑龍江要積極拓展區域外合作,盡快將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旅游業發展優勢。黑龍江獨特的資源環境對我國華南、華東兩個核心市場具有突出的旅游吸引力。以省、市政府為主導,在“寒來暑往、南來北往”框架下,可以組建各類旅游聯盟,促進資源互補、市場互聯、信息互通。另一方面,還要設法進一步促進區域內合作。
參考文獻:
[1]黃勇.論縣域旅游支柱產業的培育建設[J].求實,2000(8):38-40.
[2]鐘林生,張生瑞,時雨晴,等.中國陸地邊境縣域旅游資源特征評價及其開發策略[J].資源科學,2014(6):1117-1124.
[3]張河清,何奕霏,田曉輝.廣東省縣域旅游競爭力評價體系研究[J].經濟地理,2012(9):172-176.
[4]張莉,張克勇,王潤飛.基于ESDA的山西省縣域旅游經濟空間差異分析[J].林業經濟,2016(9):89-94.
[5]程玉申,戴玲麗.浙江省縣域旅游經濟差異的時空演變分析[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5(3):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