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 楊歌
在過去一年中,消費升級的新品牌、新品類不斷給我們帶來驚喜,然而,我們看到的仍然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下龐大的實體產業亟待升級。我們難以斷定中國消費品牌的終局,卻仍希冀通過思維的火花無限逼近未來的可能性。
消費升級帶來的新挑戰
目前,消費升級主要面臨著兩方面的挑戰:
第一,消費升級對物流配送的要求更高。與其他行業相比,消費升級針對的大多是To C端的產品。相比較于To C的業務,To B產品在終端的物流分發上有比較大的難度。
第二,精神消費多樣化,細分領域市場有限。
精神消費是非常個性化的體驗,每個人喜歡的東西都不一樣,難以標準化。而各細分垂直領域間的消費群體又非常單一,消費者的行為習慣固化,很難遷移到其他細分領域。
以體育行業為例,高爾夫球、健身、跑步、滑雪等每個細分行業在中國的受眾大概有幾千萬人,其中真正在核心圈里的有幾百萬人。比如高爾夫球,全中國500萬人打,其中核心活躍人群就200萬人。
滑雪和騎行的受眾在全中國都不超過1000萬人。這些領域非常垂直。假設這1000萬人里,活躍人數占20%,付費人數占5%,那他們每天能花在這個領域的錢可能連200元都沒有。如果消費者消費頻次不是特別高,用戶總量不是特別多,可遷移性也不會特別高。在整個行業中,品類太多,喜好不一,行業內各個細分垂直領域市場不大。個性化要求的消費特點注定了垂直領域的市場局限。
細分領域企業的兩種破局路徑
在這種情況下,細分領域中的企業要怎么破局呢?
做消費最重要的一點叫占領用戶心智。這件事由兩個元素組成—要么縱向IP足夠強,要么橫向渠道足夠多。
很多人十年磨一劍,就做一件事,做出來的東西IP足夠強,讓用戶能夠一下子記住。但市場的局限性只靠IP依然無法解決,做衍生是單主體IP化企業的破局方式。
當在區域里已經擴到全品類,把一個山頭剃禿,資源全部吃掉、渠道全部利用,垂直行業撐滿的體量還是不夠大時,企業要想做大必須延展。這時候可以選擇縱向延展,也可以選擇橫向延展。
縱向延展,企業可以利用原有品牌向其他領域延伸。比如,其中一種縱向延展的方式就是把IP做成故事,向影視、動漫等各個方向突破。但這個延展存在的問題在于,商業IP占領用戶心智的地方是單一IP形象而非IP故事,內容化的延展很難。
橫向延展,企業可以用同樣的品牌運作方法去運作其他品類。利用之前成功打造品牌的經驗,企業可以重新建立品牌開拓其他品類中全新的供應鏈和客戶,但其他品類能否成功復制還得具體分析。
另外,延展也有其他的形式。線上電商往線下延伸,線下企業發展線上場景,這都是可以破局的方式。
除了著眼于細分領域IP向單品牌單主體運作,聚合垂直行業的多渠道、平臺化是另一種選擇。
像圖文、影像,各種音樂、體育、動漫,這些東西都很難縱向做大。這些年頭部歌曲的占有率在降低,頭部漫畫的閱讀量也在降低。反倒是碎片化程度很高,每個人喜歡的東西不一樣。
目前凡是能做大的消費場景也好,單個IP也好,基本上都被大公司壟斷了。凡是能夠做大的頭部作品、頭部方法,或者是頭部的消費行為習慣,都會被大公司所把持。這個時候怎么辦?縱著看看不懂,橫著看做平臺。
新的創業公司要想在這塊做大做強,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做平臺。即建立一個平臺孵化各種各樣的IP,形成整體的渠道,再向外部多樣化的互聯網渠道推廣,把平臺做大,這也是我們投資的一個方向,不再像原來那樣只專注于行業了。
平臺化是線下零售的必然趨勢
隨著消費升級和中產階層的壯大,現在零售市場上出現不少新物種,融合了不同業態,再形成一種綜合性的產品服務體驗。
回過頭來,我們把線下零售分成三個階段,平臺化是線下零售的必然趨勢。
線下零售的第一個階段是傳統的線下夫妻店。本質上是店主自有地產,然后自己做店員的模式。
第二個階段叫品牌渠道商。當小店的生意狀況不錯時,連鎖加盟的思路就出來了,單個品牌就會逐漸擴張成多個品牌。很多地方是先有品牌入駐,才有消費者消費。
第三個階段叫渠道通路模式,也就是除自身孵化IP外的另一種平臺模式。
言幾又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簡單來說,言幾又主要利用綜合化體驗空間聚合客戶存量,解決商業地產人員流失的問題,和商業地產形成動態平衡,于是商業地產愿意讓言幾又低價入駐。
這種低租金、高人流的優勢又吸引了其他產品,所以言幾又的第二個商業價值會是通路和貨架。現階段,這種新型的商業業態對商業地產來說是不可取代的。
也就是說,渠道通路模式是在品牌已經打造完成后,再確定貨架上的商品品類。品牌演變成了渠道和貨架,成為與線上相對的一種新型的線下銷售網絡,其他商品和品牌依賴于這種線下渠道進行銷售。
總結起來,做IP與做渠道都能占領用戶心智,但做渠道能更快做成。
消費產業將長期處于融合共生的狀態
在品質消費的時代,對消費企業來說,除了以上所說的多種模式趨向,亙古以來傳承的工匠精神也同樣重要。只有擁有工匠精神,產品才能經久不衰,長久存留。但是現在單一依靠工匠精神還不行,工匠精神變成了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
只有單一的工匠精神,創業者可能在其他企業快速發展的早期輸給別人。而光有渠道、會運作,卻缺少工匠精神,做出來的產品最后大多就是泡沫。所以,創業者得既有工匠精神又會玩渠道,才能做好垂直行業。
而對于消費創業者來說,格局是最重要的能力。個人對優質產品的生產能力已經不是決勝的因素,如何把這種能力轉換為集合優質產品的平臺,才是關鍵。不要局限在單一的事情,而是抓住本質,橫向、縱向進行衍生,這種格局的能力越來越重要。同時,面對新事物和新一代消費者,除了理性的框架,建立與年輕人的同理心,理解大眾消費群體消費觀念也很重要。
在未來,消費產業最終會達到一種共生的狀態。以媒體來舉例,媒體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代媒體是報紙、電視、雜志等傳統媒體。第二代媒體更新到了集中型網絡媒體,也就是新浪、網易、搜狐等門戶網站的多對一模式。之后第三代媒體是碎片化的,自由化多對多的網絡媒體,點對點的,包括今日頭條、自媒體、知乎、公眾號。
現在回過頭看,第一代媒體仍舊存在,也還有年輕人在看。盡管很多家倒閉了,但總量還在,只不過市場份額降低了。隨著模式變多,受眾由大眾向小眾發展。
同樣的邏輯來看消費領域,電商出現了,但大部分的消費零售并沒有被電商革命,在全國線下消費仍然占到80%。至于說以后會不會繼續變少?會變少,但不會滅絕。等到三四線城市、農村家家戶戶全都連接互聯網后,仍然會有人選擇線下。這時候線上與線下是二八比例分割市場,那時候可能變成八二比例,但線下零售還是會持續。
互聯網的趨勢下,一些驅動型、服務型的傳統模式可能會消失,但主體形式絕對不會滅絕,消費領域的行業會面臨新生,也將產生更多新的機會。
編輯:冰人? 郵箱:488453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