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夢到鱷梨,但它在中國不好找。”家住合肥的卡米拉·凱姆尼來自智利,是一名英語老師,“不過最近我看到市面上的鱷梨越來越多了,我很高興,因為我以前要想買的話可費勁了。”
近年來,被中國人稱為“牛油果”的鱷梨進口大幅增加,且幾乎都來自拉丁美洲。2017年,中國進口鱷梨3.2萬多噸,比上年增加22%。
然而在拉丁美洲,伴隨鱷梨出口激增而來的是圍繞水資源和森林砍伐問題展開的沖突。
最近,英國廣播公司稱,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蔬菜水果及日用品,除了上述的牛油果外,菠蘿、洗發水等都有可能會對環境造成破壞。
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2017年中國進口的牛油果一半(16 707噸)來自智利,8754噸來自墨西哥,另外6667噸來自秘魯。
這三個國家在供應中國市場方面具有明顯的經濟優勢。智利和秘魯與中國有自由貿易協定,無需繳納任何出口關稅。墨西哥的牛油果出口量約占全球總出口量的一半,而且相比其他牛油果出口國家,它離中國更近,因而運輸成本較低。
墨西哥牛油果生產及包裝者協會發言人拉蒙·帕茲將牛油果的成功歸功于中國的出境游游客和把新的烹飪習慣帶到中國的外國游客。
而據說牛油果有益健康,因此在全球的需求急劇增長,但是它卻對環境影響巨大。
據“水足跡網絡”估計,生長一棵牛油果需要消耗272升的水,因此對其生長地可能會帶來潛在的災難性影響。
例如,2011年智利水務局調查發現,至少有65個牛油果農場非法截流或盜用其他水資源。
其結果是導致旱情出現,強迫村民不得不節約用水,要在飲用水和洗用水之間做出選擇。
此外,牛油果樹常見于臨近太平洋的墨西哥米卻肯州,與松樹和冷杉生長于同一海拔和氣候。當地農民為了種植牛油果樹苗,不惜砍伐樹木,讓陽光灑入。此舉卻破壞了樹林生態,令其樹層變得疏落。
當地森林、農務及漁業國立學院研究員瓦格斯指出,雖然現在樹林流失的狀況不明確,但當地的松樹遲早都會被農夫砍掉。他表示,1棵成熟的牛油果樹需要吸取比其他樹多1倍的水分才能生存,這會導致當地河流缺水,影響依靠水源的植物和動物。他的研究顯示,自2000年起的10年間,墨西哥已因為擴展種植牛油果的土地,而痛失約6.9平方公里的樹林。
墨西哥一環保組織也指出,除了水源和森林會有問題外,過分使用農藥和濫伐樹木都會對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而人類亦將感受當中的威力。再者,米卻肯州樹林是北美洲著名的帝王斑蝶過冬之棲息地,過度伐木令它們失去了容身之所。
除了牛油果,菠蘿對環境的危害也非常類似。
菠蘿性喜溫暖,最適于生長在溫暖潮濕的氣候條件。哥斯達黎加是世界上最大的菠蘿種植地之一。為了滿足全球對菠蘿的需求,數千公頃的森林被毀,為種植菠蘿讓路。
哥斯達黎加某環保組織稱,整個森林似乎在一夜間全部消失,為該國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
而且,菠蘿是單一栽培水果,對資源消耗巨大,同時需要使用大量農藥,因此對環境不利。
油的種類很多,但棕櫚油對于人們可能還是個陌生的名詞。
其實,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接觸得最多的就是棕櫚油。洗發水、洗滌劑、口紅、巧克力、面包、餅干……它們當中都含有棕櫚油。其實,在西方國家銷售的食品和家用產品中,大約有40%到50%是含有棕櫚油的,也就是說棕櫚油是目前地球上生產、使用最多的植物油。
正因為如此,人們對棕櫚油需求巨大。然而,這種需求也導致了毀林、氣候變化、動物喪失家園等種種嚴重后果。
世界上大約85%的棕櫚油是從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進口的,且大部分的棕櫚樹并沒有時間可持續地生長。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統計,每隔一小時就會有300個像足球場大小的熱帶雨林被砍伐,進而種上棕櫚樹。其在2018年的一份報告中警告,為了棕櫚油種植園,大量熱帶雨林遭到砍伐。
這對生活在熱帶雨林中的動物來說無疑是毀滅性的。由于雨林的破壞,印度尼西亞1/3的哺乳動物現在正處于嚴重瀕危狀態。有研究表明,如果繼續破壞雨林,未來5到10年內猩猩將在野外滅絕。有官方記錄稱,過去20年來,由于棕櫚油生產,每年約有1000只猩猩死亡。要么是由于森林砍伐,要么是由于偷獵者的捕獲。
早在2014年,在美國新奧爾良召開的熱帶醫學和衛生學年會上就發表了一項研究,科學家發現猴子身上的寄生蟲已成為馬來西亞瘧疾的主要來源,其災害源頭或應歸咎于森林砍伐。人際間傳播的諾氏瘧原蟲曾一度銷聲匿跡,但該病現已成為馬來西亞東北部超過2/3瘧疾住院患者的主要致病禍首。
這是因為伐木和棕櫚油生產導致大面積原始森林遭到破壞,使村民與恒河猴之間的交往增多,導致寄生在猴子身上的瘧原蟲傳播到人類寄主身上。研究人員警告,如果這種情況持續惡化,蚊蟲或會在人際間傳播這種瘧原蟲,使這種疾病蔓延到東南亞。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棕櫚油進口國、第三大消費國。近兩年,中國的棕櫚油平均進口量都在600萬噸左右,到2020年可能將達到1200萬噸。
說實話,棕櫚油確實難以避免使用,因為它被用在太多東西上。不過,人們還是可以采取措施,讓傷害降到最低。
比如,選擇可持續的棕櫚油,購買時注意留意產品上的RSPO標簽,帶有此標志說明產品使用的是可持續的棕櫚油。
可持續棕櫚油圓桌會議(RSPO)于2004年成立,旨在通過推行全球標準、加強利益相關方參與,從而促進可持續棕櫚油產品的生產和使用。2018年10月,RSPO全球會員數超4000,中國會員數量也從3年前的30家增加到90家。同年11月,在馬來西亞沙巴州舉辦的RT16(第十六屆圓桌會議)通過了最新版《RSPO原則與標準》,將“停止砍伐森林”納入標準。(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