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福建省泉州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泉港裂解碳九泄漏事件處置和事故調查最新情況。通報表示,經調查,泉港化學品泄漏事故主要是企業生產管理責任不落實引發的,共造成69.1噸化學品泄漏。
此次事件,相關部門雖多次通報,但網絡輿情仍不斷發酵,一時間百姓談碳九色變。
可能造成急性短期傷害
11月4日凌晨,福建東港石油化工實業有限公司執行碳九裝船的“天桐1號”船舶與碼頭連接軟管處發生泄漏,該公司對外報告泄漏量為6.97噸(實際造成69.1噸化學品泄漏)。
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吳立新介紹,碳九是一種聚合混合物,是石油經過催化重整以及裂解后副產品中含有九個碳原子芳烴的餾分在酸性催化劑存在下縮合而得,主要包含三甲苯、異丙苯、正丙苯、乙基甲苯等。
相關專家介紹,碳九又分為裂解碳九和重整碳九,未列入《危險化學品名錄》和《劇毒化學品名錄》。一般而言,本次泄漏的裂解碳九危害相對更小。
“人吸入裂解碳九的揮發物,可能造成急性的短期傷害,但應該不會造成非常長期的累積性損害。”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介紹,裂解碳九的成分與汽油、柴油相似,“揮發在空氣中對人體的危害不是太嚴重,但可引起眼睛、皮膚、呼吸系統刺激”,裂解碳九污染通過水產品的累積后具有一定的食物鏈毒性,人誤食后會產生一定不適,“吸入肺內可引起致死性化學性肺炎”。
泉港區醫院內科副主任醫師魏慶輝說,碳九屬于低毒化學品,對人體的危害要看接觸時間、濃度和接觸量來判斷。一般情況下,需要長時間大量接觸才會造成嚴重損傷的后果。
當地漁民反映,事故當日,部分患者出現了頭暈、惡心、嘔吐、咽部不適等癥狀。醫院開通綠色通道,先后接治接觸泄漏裂解碳九的群眾69名。11月16日,以上接觸患者全部出院。
個人應該如何防護
對于居住在臨近碳九泄漏區的村民來說,有何防護措施?福州大學石油化工學院副院長鄭輝東提醒,如果居住地離泄漏位置很近,需要佩戴含活性炭過濾的口罩,避免吸入風險;避免食用被污染的動植物海產品,一旦誤食,立即漱口,發現唇、口、舌感覺異常或麻木,并伴有頭痛和頭暈癥狀時,應及時就醫;如果是皮膚、衣服接觸到,先用水清洗,再用洗滌液、肥皂徹底清洗并就醫。
泉州師范學院高級實驗師陳楷翰表示,目前水質雖已經合格,但是泄漏部分的富集問題也不容小覷,首先,泄漏的碳九可能流向海岸、礁石、養殖區等滯水區;其次,可能附著在海草、魚類、泥土、海鳥上;最后,也可能累積到動物油脂和肝臟中去。因此,涉事海域治理是長期系統的工作。
另外,專家建議,在大面積清除海面泄漏油污后,需要繼續組織清除剩余殘留油污,同時重點對受到污染難以清理的漁排予以更換,防止附著油污釋放造成二次污染,并做好受污染漁排的收集處置工作,還要繼續加強事發地周邊區域的海水和空氣質量跟蹤監測分析。(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