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隨著中國社會的深度發展與民主法治事業的進步,法治人才的培養愈發重要。作為新時代背景下的當代大學生,基本的法律素養與法律意識的培養顯得格外重要。就目前的現狀看,我國的法學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卻存在重視理論知識的講授,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現象。
關鍵詞:大學生;法律實踐;新型模式
中圖分類號:D92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017-02
作者簡介:張盼盼(1996-),女,漢族,江蘇淮安人,淮陰師范學院法律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2014級學生。
隨著中國社會的深度發展與民主法治事業的進步,法治人才的培養愈發重要。作為新時代背景下的當代大學生,基本的法律素養與法律意識的培養顯得格外重要。就目前的現狀看,我國的法學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卻存在重視理論知識的講授,忽視實踐能力的培養現象。因此本文主要對大學生法律實踐活動的現存模式與路徑以及如何完善進行分析。
本文擬將大學生法律實踐活動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專業類法律實踐活動與非專業類法律實踐活動;專業類法律實踐活動是指法科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運用所學的法律知識理論進行較為專業化的實踐活動,其目的是為了培養法科學生的法律思維,包括:模擬法庭、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社會實習、普法活動等;所謂非專業法律實踐活動是指非法科學生進行法律素養與法律意識培養活動,其目的是為了應國家法治建設的需求,懂法、守法的基礎,主要包括:普法教育、規章制度考試、辯論賽、演講比賽等。
(一)專業類法律實踐活動
1.模擬法庭
“模擬法庭”一詞語是舶來品,又稱模型法庭,最初來源于美國法學院中的moot court課程,是指通過模擬的民事或刑事訴訟案,來教授法庭程序、證據規則、法律辯論和具體審判制度的一種教學方法。[1]在我國,模擬法庭一般是指法律職業技能訓練的實踐場所,為實施實踐教學計劃提供基本的物質條件,具體是指在法學教學活動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扮演審判人員、公訴人、書記員、當事人、訴訟代理人、辯護人等角色,通過案情分析、法律文書準備、預演、正式開庭等環節模擬刑事、民事、行政審判及仲裁的過程。模擬法庭不僅有利于鞏固在校法學生對法律知識的掌握,還能鍛煉學生法律實踐技能,提升素養。孫曉樓指出:“研究法律者,只有法律知識,斷不能算做法律人才;一定要于法律學問之外,再備有高尚的法律道德?!盵2]
2.社會實習
社會實習是為了讓在校大學生對本專業更加了解,增強其就業競爭優勢,從而找到一份合適的職業,為畢業后步入社會做準備。法學專業的社會實習主要在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律師事務所、公證機關等進行。法科學生在系統學習法學專業課程之前,通過社會實習,能夠初步了解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律師事務所等部門的組織架構、運行機制和工作制度,從而熟悉法官、檢察官、律師等行業的法律職業的性質、特點、從業條件和職業紀律,培養其對本專業的興趣,提高其對本專業的認知,強化其對本專業的意識,為以后法學專業課程的系統學習打下基礎。
3.法律援助
通常認為,1945年亨利七世統治時期,英國議會通過的一項旨在保證貧窮的民事訴訟當事人獲得免費的律師幫助及免除其所有費用的法令,創設了貧窮的訴訟當事人獲得律師免費幫助的權利,可以視為法律援助制度的歷史起源。[3]也有人認為,這一歷史甚至在往前追溯到蘇格蘭1424年的一項法規所創立“窮人登記冊”制度。這一制度規定,在冊者只要提起訴訟,就可以免費得到法律顧問和代理人的幫助。[4]法律援助一般是指由政府直接或間接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組織的相關人員,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的當事人給予免費或由當事人分擔一定費用提供法律服務的法律保障制度。[5]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通常以高校法學院為主導的學生社團組織,由學院老師領頭,在校法科大學生為主體,面向社會,無償為公眾服務的公益性組織。據相關材料調查顯示,我國最早出現的從事法律援助方面的組織是武漢大學的“社會弱者權利保護中心”。2003年9月1日頒布施行《法律援助條例》后,我國法律援助事業進入法律化階段。[6]
此外,法律咨詢和普法宣傳也是較好的法律實踐活動,但非本文關注重點。
(二)非專業法律實踐活動
非專業法律實踐活動相對于專業法律實踐活動來講比較簡單,包括普法教育、規章制度考試、辯論賽、演講比賽等,通過簡單的形式,讓非法學學生參加到法律實踐中,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識與法制觀念。就近年來大學生殺人案,“口舌之爭怒殺舍友的馬某某”,“藥某某撞人后連刺八刀”等,[7]無不透露現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通過基本的法制教育來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是每位大學生在步入大學時所必修的課程,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等,對培養學生法律意識有一定的作用。
(一)現存模式的利與弊
著名法學教育家孫曉樓先生提出:“在研究自然科學的課程像物理、化學、生物等,因為要重視實驗,所以不可無實驗室之設置。研究法律的當然也應當注意法律的實驗,所以于學校的設備方面,所謂法律的實驗室,即是模擬法庭,也不可不加以相當的注意。”[8]可見模擬法庭在法學教育中具有較高地位。它是讓學生親身參與,運用課堂中所學到的實體法、程序法的知識及司法基本技能等綜合運用到實踐中,以達到活學活用的程度。它鍛煉學生關于法律實踐的基本技巧和創造性思維,培養高尚的法律職業道德、職業素養以及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精神。但是,再好的實踐模式也存在弊端,受教學大綱、授課時間、人員設備等因素的限制,模擬法庭變得更加“模擬”,更加趨于形式化。
就法律援助活動來說,在我國,法律援助存在很大需求缺口,但是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只是一個以在校法學生為主體,面向社會,無償為公眾服務的公益性組織,與政府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相比,組織、紀律、經費都沒有保障,這無形中對大學生參加法律援助也產生了阻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法律援助活動趨于形式化。同時在校大學生接觸的案件范圍極為狹窄,能實施法律援助的案件幾乎局限于民事案件;再加之大學生精力、能力所限,以及缺少必要的合作平臺,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本身的發展也不足。至于社會實習這種法律實踐活動形式,受制于教學安排和學生精力所限,其功能發揮仍然有限。和其他專業的實習性質不同,法律人才是應用型人才,如果學生只知理論,而不能實際解決現實案件,那就十分悲劇。[9]非專業類法律實踐活動所存在的最大問題仍是形式主義。
(二)現存模式的改進
根據上文現存模式的利弊分析可見,現存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形式主義。模擬法庭是各大高校所青睞的教育模式,運用好意義非凡,運用不好只是一種形式模擬法庭。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的問題在于學生操作技術性不強,通過實踐暴露出學生法學基礎薄弱,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更加努力學習。充分調動高校法學院在職教師中從事兼職律師的人員,積極主動開拓法律援助案件來源,通過“老師—法律援助組織—大學生”模式將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與社會中的法律案件結合起來;[10]另外,建議將實習移至大三、大四分段進行。
“互聯網+”作為一種嶄新的社會形態,對于社會各個領域都影響巨大,它是一種資源優化配置的調節方式,更是一種高效的媒介工具,是大數據時代下萌發的產物。[11]
(一)“線上”模式
在此,通過借鑒目前較為流行的“線上”活動模式展開聯想,從而創新出新型大學生法律實踐活動模式。所謂線上活動,通常用來形容淘寶之類依托于網絡,在網絡上進行的活動,重要信息通過網絡進行發布,后期溝通、洽談同樣利用網絡媒體等。網絡,作為非正式學習的重要載體,它對個人能力的提升有較大的幫助。目前大學生最主要的娛樂休閑是玩手機,不同于傳統娛樂方式,網絡環境下的休閑擠占了大部分的時間[12],因此筆者認為可以有效利用大學生休閑時刻。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的主要人員就是學生,其中不乏計算機水平高的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媒體將法律援助組織所解決的案件制作成微信文章發表至權威微信公眾號或專門申請微信公眾號、QQ或微博來發表,并通過微信留言和公眾號的智能交流與需要法律援助的群體進行溝通或幫助。
(二)“線下”模式
線下模式是與線上模式是相對應的,一般的線下模式是指區別于網絡的現實生活中的活動模式[13],在此,結合上文的線上模式,合理利用線下接觸,能夠使大學生法律實踐活動更有意義。根據線上模式與有需求的同學、老師或校外人員進行交流,通過大數據的分析、挑選出具有高價值的案件,并且實地交流。例如:當各地的大學生法律援助組織屬于全國性的法律援助協會,某市大學的微信公眾號的知名度較高,所接觸的需要進行法律援助的案件較多并且分布地區比較多。此時,可以通過其他各個大學作為該某市大學作為代表,進行線下實地交流。如此一來,一能充分運用各個大學的資源,二也不會占用學生較多的課外時間,同時不會耽誤法律援助組織成員的學習。
[1]劉曉霞.模擬法庭[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5.
[2]孫曉樓等.法律教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2.
[3]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各國法律援助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5).
[4]張耕.法律援助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0).
[5]譚志福.高校參加法律援助的價值分析[J].政法論壇,2014(5).
[6]鄭漢頡.淺議大學生法律援助存在的意義[J].法律論文網,2009(11).
[7]顏素珍,劉柱占.大學生法律素質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7(12).
[8]王健.研究法律教育的開路先鋒——孫曉樓法律教育思想論析[J].蘇州大學學報(法學版),2015(8).
[9]莊菁,陳莉.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分析與思考[J].中國青年研究,2007(8).
[10]高勇,李恩華,郭博遠.論大學生法律援助模式的完善[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12.
[11]朱振.“互聯網+”背景下的開放教育法學專業課程實踐研究[J].科技視界,2014.
[12]周穎,王銦.網絡時代中學生的線上及線下休閑活動與學習的關系研究[J].基礎教育,2006(6).
[13]劉鐵,李桂,盧宏亮.線上線下整合營銷策略對在線零售品牌體驗影響機理[J].中國流通經濟,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