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可持續發展與經濟法之間存在著獨特的聯系,二者都難以從關系中脫離出來。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引導下,原有的經濟法理念發生了變更,并且在制度方面得到了有效的創新。另一方面,其對于經濟法內部架構的創新也產生了較強的推動作用。本文將對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及經濟法的聯系進行分析,并對經濟法的理念發展更新以及制度創新加以闡述。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經濟法;理念更新;制度創新
中圖分類號:D92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043-02
作者簡介:馬隴平(1980-),男,甘肅隴西人,法學博士,蘭州文理學院,副教授。
經濟法中理念和制度的創新,使得市場中部分缺陷和不足被有效的彌補,使市場中的自發效應被消除,進而對經濟的發展產生較大的指引作用。在以社會為主的背景下,加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融入,使得總體戰略被制定。另外,經濟法的創新也使總體市場得到有效的協調,在日后的發展中,還應繼續采用適宜的機制,找出新的突破口。
(一)內涵
上世紀80年代,可持續發展戰略被提出,其屬于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偉大研究成果,基于工業文明與發展模式反思的新型發展觀。在可持續發展觀中提出,不但應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且還不能對子孫后代的發展需求構成威脅,其基本內涵包括三個方面:第一,人類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應在滿足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基礎上進行。第二,當代人們在追求發展的過程中,應注重給予后代同樣的機會和權利。第三,為了當代和后代的利益,在發展進程中應給予環境以重點關注。
(二)發展觀與經濟法的聯系
經濟法存在的目的使其與可持續發展之間存在獨特的聯系,在20世紀,經濟法作為一個新興的法律部門誕生,屬于中外法制史中的突出成就之一。當今時代背景下,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導致自由競爭的秩序受到嚴重威脅;在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之下,需要加強對社會的有效調節;在市場自發調節的過程中,存在的弊端被逐漸的顯露出來,這些都需要國家對此進行干預,經濟法也應運而生。在經濟法的目的上看,能夠為國家或者政府實施經濟調節提供法律依據,使市場機制中存在的漏洞被有效的填充,減少或者消除市場自發性中產生的負面影響,這些都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存在目的基本相同。經濟法以社會為中心,其目標是追求社會正義,維護和保障社會的整體利益和效益,這同樣與可持續發展中的內容相符合。可持續發展作為我國總體發展戰略的基礎,而經濟法則是國家調節經濟的法律手段,因此二者的結合屬于發展的必然[1]。
(一)在發展觀方面
經濟法的主要使命是保障和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它能夠立足于當前國民經濟的運行整體,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在特定時期背景下,受可持續發展的影響較大,而發展觀又受到生產方式、生產力水平以及消費方式等方面影響。在經濟法中,發展觀主要體現在環境、資源、人口在經濟發展中相互結合的方面,這些在立法中均以得到明確體現,但是仍然存在諸多不足,例如,在立法中只是單純的在環境與資源立法中對發展觀加以體現,但是在人口立法中卻尚未提及。另外,在結合度方面也存在缺陷,并且通常為事后處理,重點在企業排放對環境產生污染后的補救等,沒有加強對環境問題產生過程加以重視。這將要求,日后的經濟立法應加強環境資源、人口的全面結合,實現協調發展。
(二)在效益觀方面
經濟法雖然加強對整體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重視程度,但從可持續發展角度來看卻仍然存在較大的缺陷,主要體現在環境效益缺失方面。可持續發展社會、資源、人與經濟發展的整體性,并且對其產生的效益統籌兼顧。經濟活動以環境資源為基礎,人類所有從事的經濟活動幾乎都與環境資源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然而在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卻沒有給予環境成本以高度的重視,或者將其扭曲,對環境容量進行占有,對環境資源進行消耗等現象始終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這屬于環境惡化,并且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若不對此制定相應的制度,企業將難以自覺的加強對環境成本的重視,并且將其納入到內部核算當中,缺少了環境成本的存在,則反映出的整體效益將不夠客觀和全面,其真實性受到嚴重影響。因此,在日后經濟法理念更新中,應給予環境效益高度重視,使其不但在環境中得以體現,在經濟法中也應獲得明確的規定,進而在可持續發展理念背景下,使環境效益在經濟法中得以充分體現[2]。
(三)在公平觀方面
經濟法誕生與民法范圍之外,其與民法相比較來看更加注重公平正義,其能夠在更高的角度對壟斷、非正當競爭等行為進行制約,并且還能夠在結果公平方面發揮作用,對體制不合理或者缺陷等原因導致的貧富差距過大、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采用財政轉移、稅收制度、社會保障等方式進行解決。例如,我國在西部大開發政策中將能夠對此充分體現。
但是,上述所列舉經濟法中的公平觀都是人與人之間,并且是同代人之間的,與可持續發展中強調的公平觀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發展觀中所提及的公平方面,包括代內公平以及代際公平,指出要將環境與資源作為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將二者進行合理分配實現公平。當資源種類缺乏、環境惡化時,不但會對當代人的生存和發展帶來影響,而且還剝奪了后代人發展的權利。因此,為了能夠實現資源與環境的良好保護,在經濟法理念更新的過程中,應將資源納入到財產和資本當中,并且實施合理的保護和公平的分配,經濟法的性質決定其承擔其這一責任,使社會和人類收益。
(四)在安全觀方面
經濟活動應在安全的環境下進行,對國民經濟安全構成威脅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制度缺陷、市場漏洞、人的不規范行為等,但是人口、環境、資源問題將作為根本性因素而存在,目前我國對此方面給予的關注度明顯不足。發展觀中的基本條件之一便是控制人口數量,提升人口素質,建立和健全各項政策、立法,才能夠實現人、資源、環境的全面協調發展。現階段,資源問題也成為阻礙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水污染、淡水資源危機等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較大的不利影響。在環境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生態系統的惡化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由此可見,在日后經濟法的更新中,應將人口、資源、環境安全納入其中,才能夠更好的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3]。
(一)政府應明確自身的法律地位
政府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主要職能,是采用多種措施,保障發展目標的貫徹落實,并且使可持續發展的建設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統籌規劃等。從資源與環境管理方面來看,政府的地位和作用與以往相比都有所增強,不但具有更多的職責,而且其角色也變得更加多樣化。為了適應新角色,政府的責任問題在法律方面也獲得了發展,使其逐漸向法律主體方面靠攏。雖然政府在責任方面變得更加完善,但是在權利方面卻尚未與之相匹配,在特定的環境資源方面,其只是名義上屬于產權主體,但是卻沒有具體的保障措施,尤其是當資源受到破壞時,政府是否享有民事求償權等問題沒有明確。因此,在經濟法制度創新時,應對政府角色進行明確定位,使其職責得到進一步完善,更加良好的行使民事權利,為公眾環境效益提供切實保障[4]。
(二)計劃、區域經濟發展制度
在市場經濟體制背景下,資源配置主要由市場調節,并且在調節中存在較大的缺陷,其作為國家計劃與產業區域政策,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引領國民經濟的發展,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對經濟發展的目標、戰略以及實現方式等起到決定性作用。在可持續發展理念背景下,對經濟法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明確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并且確定目標、原則。第二,建立健全目標體系,根據發展觀中的要求,構建科學發展的目標體系,并且將其歸入到國家計劃體系當中。第三,建立發展觀的評價體系,為戰略實施的成果給予科學的評價。第四,在政府以及相關經濟部門中,將可持續發展貫徹落實。
(三)經濟刺激制度
本文前面已經對經濟法建立的部分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其主要是由于環境成本未能夠被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當中,使得環境消耗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要想解決上述問題,可以通過市場經濟手段來實現。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發展和完善,市場法的使用效果將變得更加顯著,其能夠通過市場機制,針對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提出最優方案,實現以最少的環境代價,便能夠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的目標。對此,經濟法的制定應在以下幾個方面有突破性進展。第一,健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使新型核算體系的科學性與可操作性得到顯著增強。第二,完善環境消耗與補償制度,我國目前已經逐漸開始征收相關費用,例如資源補償費、排污費等。但是其實施效果卻并不理想,主要由于制定在執行的過程中,通常流于形式,監管的力度不足,只有部分費用收取,大部分費用難以征收。另外,收費標準的制定上不夠科學合理,沒有與環境成本相結合,使得費用的收取與實際環境成本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對此,要求我國相關部門可以從個別項目著手,實施對環境費改稅制度,擴大資源稅的適用范圍等,以此來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和諧發展。另外,還應完善其他經濟刺激制度,例如財政轉移制度、財政補貼制度、信貸優惠政策等,尤其是優生優育、環境產業、清潔生產以及技術研發等方面的經濟刺激制度不夠到位。對此,立法和行政部門應當在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下,轉變對財政、稅收、信貸等看法,使優惠政策能夠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5]。
綜上所述,可持續發展的實施以經濟法為保障,經濟法的發展存在如何持續的問題,以往的經濟法中具有諸多弊端和不足,只有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以發展觀為指導,才能夠實現理論與制度的更新和優化,進而使新經濟法與當前時代和社會的發展現狀相符合,擔負起新的歷史使命。
[1]劉天龍.新農村社區發展中農地流轉法律保障體系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4.
[2]陳曉玲.論經濟法的公共利益理念[D].中南大學,2015.
[3]周文澤.德、日等國循環經濟法制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D].山西財經大學,2013.
[4]王梅凌.我國循環經濟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4.
[5]任虹.論可持續發展與經濟法的理論創新[D].中國政法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