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渴望新鮮事物,渴求新的理論與思想。面對紛繁復雜的思想潮流,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過程中,大學生很容易受到不同群體的影響,偏離正確而堅定的人生理想,會對未來人生和社會發展造成危害。高校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最后一道防火墻,構建大學生宗教信仰安全,加強大學生的宗教信仰管理與引導,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校;學生;宗教信仰;教育管理
[作者簡介]楊闖(1985-),男,漢族,山東濟寧人,海南大學,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馬克思主義原理。
[基金項目]海南省高等學校2015年度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專項,編號:Hnsz2015-1,《基于意識形態安全教育視角的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實證研究——以海南高校為例》。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8)03-0060-02
新形勢下,中國正經歷宏達而快速的社會變遷,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文化精神領域面臨重構,人們價值觀念日益多元。近年來,國內社會逐漸出現“宗教升溫”現象。宗教文化正逐漸影響在校大學生,高校信仰宗教學生人數和宗教曖昧現象逐年增加。因此,高校加強學生宗教信仰安全教育,制定切實有效地管理模式,對于維護高校教育主權和意識形態安全,妥善應對宗教信仰對海南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據調查了解,高校對于學生宗教信仰教育與管理相對較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宗教問題研究與處理技巧相對不足,這些問題直接或間接造成學生宗教信仰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信仰塑造引導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發展的基礎,是引導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教育因素。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圍繞時代主題進行了豐富的實踐與探索,但是針對宗教信仰等冷門、不常見工作關注不足,使得少部分群體受到不良宗教的影響不斷增強。
第二,高校教師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不強。高校教師是學生教育的領路人,教師黨支部是聯系學生非常密切的基層組織,部分高校教師包括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甚至缺少宗教常識,無法正確區分、引導大學生模糊的宗教意識與活動,高校教師黨支部整體意識形態能力迫切需要提升。
第三,高校管理機制存在問題。高校對宗教信仰在思想認識方面重視不夠,缺乏相關的管理規定與處理機制,又或者只是簡單的管理規定,不能很好地處理當前高校對宗教信仰出現的新問題與新現象。
青年大學生的宗教觀和信仰狀況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成敗和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必須把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提升到國家意識形態安全戰略來認識。當前,大學生宗教信仰需要有正確的、科學的方式去引導,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原則、加強心理輔導原則、強化學校與社會、家庭教育互動原則,從而構建、完善高校學生宗教信仰教育與管理原則。
第一、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原則。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主要載體,必須加強對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認識“兩課”的重要性。大學生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學習,可以提高自身對事物認識與辨析的能力,可以提高自身對宗教的本質、形式、內容的認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力量。同時,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靈活性、實時性、實事性,加強學生在校期間的課堂教育與課后相結合的教育原則,把兩者切實抓好,制定措施,保證學生在校期間,能夠充分利用大學的教育資源,去解決自身面臨的問題。
第二,強化學校與社會、家庭教育互動原則。大學生在教育方面的工作,不僅僅是高校的工作,也需要社會、家庭、學校之間的密切配合,需要三者之間的緊密結合,創造包括宗教教育在內的教育管理新格局。通過三者的緊密結合,大力開展科學知識教育與宣傳,使尊重教育、尊重科學、尊重知識更好地扎根在學生心里。作為學生的家長,是學生人生成長的第一任導師,因此要與學校共同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認知水平。
構建高校學生宗教信仰安全教育與管理模式,加強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觀念,開展積極有效地科普宣傳,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對做好高校學生宗教信仰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強化馬克思主義教育,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科學的理論,又是正確的方法論,在大學學習期間,通過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生可以正確認識宗教的本質與根源,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首先,高校應當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學資源,開設有關宗教、宗教文化等選修課程或者知識講座,正面引導學生。其次,高校應該積極宣傳黨的宗教方針與政策,增強學生對宗教的認識。最后,高校應當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方式與教育方法,讓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自覺學習相關的理論與知識。同時,做好理論聯系實際的工作,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觀念,進而逐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觀,成為新時期政治合格的大學生。
第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現代大學生具備勇于承擔風險的優良品質,但是韌性或者說耐力不足,情感很豐富但心理脆弱,有些想法往往脫離實際情況,當面臨錯誤或者困難時,很容易產生消極的心理,用這樣的心態去解決問題出現的后果可想而知。對于從未走向社會的大學生而言,宗教的所謂“心靈的避風港”的寄托性質讓大學生心靈有些安慰,讓學生認為這是一種救命稻草。因此,利用現代心理學的知識與技術,解決大學生的這些問題顯得尤為重要。首先,高校應該完善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通過心理排查、個別談話等方式,按照實事求是的原則,制定符合本校學生情況的心理干預制度,并且根據實際的情況,不斷修改、修正本校的心理干預制度,讓制度更加符合實際,符合學生的需要;其次,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力度,培養具有專門知識的心理教員,擴大心理工作的覆蓋面與影響力;再次,加強對心理工作設施的投入,給予一定的財政支持,讓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為學生心理的保護傘;最后,把心理教學課程作為學生的必修課,普及相關的心理課程知識,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問題解決方法,從而避免一些非科學因素的影響。
第三,積極繁榮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活躍校園氣氛,抵制不良因素影響。
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是學校日常工作的重要因素,高校除了教育教學工作外,做好學生的精神文明建設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任務。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可以營造出和諧、溫馨、人性化與個性化的育人環境,可以讓大學生在輕松、和諧、自由的科學殿堂中,獲得全方位的優質教育資源,讓學生感受到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是自己大學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首先,高校應該給予校園文化建設一定的支持,其中包括人員、物資、場地、經費等;其次,高校對于校園文化建設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以此指導學生活動;最后,加強對校園文化的創新研究,把如何活躍校園文化建設的氛圍,解決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內容作為重要抓手,豐富學生的業余生活,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第四,廣泛開展科普教育,積極宣傳科學文化,樹立學生正確的科學觀。
高校對于學生的培養,大部分都集中在基礎性的專業課知識,使得大學生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比較狹窄,不能全面提高自身的辨析認知能力。同時,由于很多客觀原因的存在,高校學生雖然有一定的認知能力,但大部分在認識與理解事物方面,往往缺乏一定的科學精神,不懂得利用科學知識解釋遇到的事物問題,只是簡單的采取一些感性的理解方式解決問題。
人類思維的產物不外乎是知識與信念,它也是思維的基礎,是人思想的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正確的知識與信念基礎上,才能有正確的行為與良性的發展。由于生存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正確的知識與信念需要長期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才能逐步跨越不良信念的束縛。
高校應當積極探索建立宗教知識課程、宗教文化課程等相關類似課程,從學生的需求出發,通過教育與課程理論,讓學生了解宗教的本質、國家宗教政策、信仰方式等,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信仰觀。同時,加強教育工作的培訓工作,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讓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為教育事業服務。
宗教中蘊含的豐富的哲學思想和優秀的民族文化,諸如佛教中的“諸惡莫做,重善奉行”等,鼓勵人們要堅強,要堅持正義,做人要豁達、寬容等,要學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讓學生從宗教知識教育中,獲得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總而言之,現代高校大學生的宗教信仰出現新的特點,原因多樣。高校管理者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審慎應對,制定和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與管理機制,在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與學生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加強對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教育工作,加強學生教育的方向引導,宣傳黨與國家的宗教政策,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信仰觀,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校園文化中發揮作用,引領大學生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與生活,培養社會主義的優秀接班人。
[1]蔣均時,馬常亮.意識形態安全視域下的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2(4):48-51.
[2]談宗凡.在校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及時策分析[J].新西部,2007(8):75.
[3]王康.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研究綜述[J].中國青年研究,2010(1):59.
[4]楊曉慧.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及德育對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
[5]劉曉玲,梁丹.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調查與對策研究[J].求索,2007(12).
[6]張承安.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的實證調查及其分析[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12-113.
[7]郭平,楊越.新時期高校青年學生科學宗教觀教育中國青年研究,2010(2).
[8]趙元龍.和諧校園應當怎樣創建[J].山西教育,2005.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