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現行司法實踐和理論界對“舊瓶裝新酒”案件侵權的判斷標準不一,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導致很多的爭議。本文以案例為導線,根據法院對不同案件的定性,對舊瓶新用中關于外觀設計侵權和產品混淆問題進行分析,對外觀設計專利與專利權用盡的關系進行探討。最后從環保角度看回收利用舊瓶對環境和外觀設計權利人權益可能的影響,提出一些建議來實現對外觀設計的保護。
關鍵詞:舊瓶裝新酒;專利權用盡;外觀設計;低碳
中圖分類號:D92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8-0163-02
作者簡介:郭忠亞(1992-),女,河南人,寧波大學,2016級碩士研究生。
國家鼓勵回收利用舊瓶以利于保護環境、節約能源,但在生產、銷售“舊瓶新用”的啤酒時,經營者亦應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回收包裝物再次銷售的經營者有時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典型案例是維雪集團訴黑加侖飲料有限公司,稱其銷售飲料瓶子為黑加侖公司從市場上回收的維雪集團投放市場的作為啤酒被消費后的舊瓶子,要求黑加侖公司停止收購其外觀設計產品并賠償經濟損失40萬元。原審法院啤酒瓶與啤酒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出售,啤酒被消費后,黑加侖公司回收利用啤酒瓶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生產制造行為,因此不適用專利權用盡原則,其行為侵犯了維雪啤酒的外觀設計權,應承擔停止侵權并賠償損失的責任。[1]黑加侖公司不服上訴,二審法院維持原判認為黑加倫公司將維雪集團的啤酒瓶回收后,雖然啤酒瓶的物權即所有權發生轉移,但并不意味著外觀設計專利權的轉移或喪失。黑加倫公司灌裝其飲料的行為侵犯了維雪集團外觀設計專利。故,二審法院維持原判。
另一個案件是張某申請獲得了凈水桶(09-03)的外觀設計專利。張某在取得專利權后發現易某銷售的桶裝水產品與其外觀設計產品大量相同或近似,遂托人購買水并進行對比后認為其行為侵害其外觀設計專利。法院認為易某在買賣中并沒有進行水桶的交易,只是將水作為交易對象附加使用了合法來源的外包裝水桶。法院根據專利法規定的外觀設計專利被授予后,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制造、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故原審法院認為易某沒有外觀設計侵權行為,判決駁回張某的訴訟請求。[2]張某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維持原判。
從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個案件判決認為作為包裝物的外觀設計不適用專利法中權利用盡原則。如果回購他人發售過的酒瓶類包裝物再次銷售,實際上是變向制造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侵權行為。第二案例是由于消費者可以將專利桶退回銷售者,銷售者只是使用專利桶,而“使用行為”并不屬于侵權行為。
從包裝物的回收是否會對行為性質產生影響分析,會出現三種情況。第一種就是只是使用外觀設計產品。如第二個案例中消費者交回使用后的水桶并憑押金收據可以取回當時的押金。但是,即使有押金消費者也可以選擇放棄押金保留包裝物。由于消費者可以放棄押金而保留包裝物,就會出現有的包裝物回收有的沒有回收的情形。而認為存在押金就是對包裝物的回收行為,而忽略了沒有回收的情形。第二種就是很多酒類飲料類公司也收購自己的包裝物。這些公司在銷售產品時都沒有押金之說,也沒有再回收時候有退還押金之說。但也有銷售者酒水銷售時候聲明回收包裝物,然后支付給其一定費用。對消費者來說,就像前面提到的押金退還一樣都是對包裝物的使用行為。第三種就是作為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包裝物周轉使用時候,有的來源于專利權人,但也可能是非法制造者。[3]
以上的三種行為都是以包裝物是否回收來認定使用他人外觀設計產品作為包裝物銷售行為,而這種以包裝物是否回收定性問題是不恰當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規定行為人利用侵犯外觀設計專利權的產品作為零部件制造另一產品并銷售的,屬于專利法的侵權銷售行為。這時,如將回收外觀設計產品的包裝物認為是零部件,銷售者回收自己的包裝物重新使用行為,并不影響其再銷售行為,而他人回收使用行為則要受專利權人的追究,承擔侵權責任并賠償損失。
專利權用盡是指專利權人將其產品投放市場后,其他人可對該產品進行使用或銷售等行為而不需要專利權人另外授權和同意。專利權用盡原則主要目的是鼓勵其他人的發展與創新,防止專利權人過度的利用其權利降低社會的創新力,激發社會的創新力。[4]
專利權用盡能否適用于舊瓶新用是對上述案例定性的關鍵,它會導致了不同的判決。第一個案件中認為舊瓶新用不能采用權利用盡理論。理由就是酒瓶主要價值是通過瓶子與酒作為一個整體投入社會實現的,酒瓶是一種特殊的外觀設計產品。當購買者購買使用該產品后或者再次使用該包裝物權利已經用盡。如果其它生產者回收外觀設計的包裝酒瓶用于自己酒的售賣,就不再是對原產品的使用,而是一種變相生產制造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實際上,上述觀點將“酒和酒瓶”看作一個整體外觀設計產品,認為專利權用盡只適用于這個整體而不是單獨的酒瓶。這種觀點跟我國《專利法》是相違背的。雖然酒瓶是和酒一起銷售流通的,但是酒瓶也可以作為單獨的產品流通。如,生產酒瓶的商家將其出賣給酒廠作為包裝物。
《專利法》中的外觀設計專利權是對專利權人的獨創性發明保障,有利于專利權市場穩定健康發展。酒瓶的外觀設計保護的是酒瓶的形狀、圖案等,而不是酒和酒瓶作為一個整體的外觀設計產品。酒瓶作為一個單獨產品,與其他外觀設計產品在使用方式上雖不同,但這種不同并不影響對其性質認定。因此,將“舊瓶裝新酒”認為是變相的制造生產專利產品是沒有理論依據。因為制造專利產品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舊瓶是本來就存在的,沒有制造出新的包裝物,不能認為是外觀設計侵權,而需要從另外的角度來探討侵權問題,維護被侵權人的利益。
在日常生活中,消費者主要是根據包裝物外觀設計產品的圖案、色彩等與眾不同購買商品,如果允許非出售外觀設計包裝物人回收使用該包裝物,有可能造成消費者誤認,危害原創外觀設計人的權益。因為包裝物上含有商標等商業的標識,他人回收利用該包裝物制作相同或者相似的產品就會造成混淆。[5]為了防止回收利用他人外觀設計包裝物可能產生混淆侵犯他人權利,權利人可以依據法律的有關規定,提起反不正當競爭訴訟或商標權訴訟。不必為了防止混淆而將回收利用酒瓶等包裝物作為權利用盡原則的例外。
毋庸置疑的是,回收利用酒瓶類的包裝物比不回收更能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對于外觀設計專利的酒瓶類包裝物而言,如果不允許其他人回收再利用,只能由專利權人回收利用,當專利權人不回收,或者回收使用道德渠道不暢通,將導致大量的可使用的酒瓶成為垃圾,或者成為再加工的原料。違背循環利用的環境保護原則,不利于社會可持續發展。如果允許他人自由的回收和使用外觀設計產品,是有利于資源的再利用與回收,避免社會資源的浪費,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果。但由此也許會侵犯外觀設計專利權,損壞專利權人的合法利益,使專利權人的合法利益得不到好的保護,由此對專利法律保護制度產生不良的影響。
保護外觀設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步步解決。首先國家應當鼓勵回收利用舊瓶,制定關于舊瓶新用的政策法規,鼓勵回收舊瓶就必須采取具體方法保護外觀設計專利權人的權益,制定一定的保護政策,既利于保護環境、節約能源,又能保護外觀設計權利人專利權,實現社會效果與法律效果的統一。再次在生產、銷售舊瓶新用的包裝物時,經營者亦應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堅持誠信原則,避免侵犯外觀設計權利人合法權益,合法使用、銷售產品,為營造良好的外觀設計保護環境做貢獻。
[1]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09)鄭民三初字第418號民事判決.
[2]廣東省中級人民法院(2011)佛中法知民初字第416號民事案件.
[3]閆文軍.專利法學說與案例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293-294.
[4]尹天新.中國專利法詳解[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790.
[5]張體銳.商標法上混淆可能性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