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榮
摘 要: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職業能力特別是法律素養將會影響著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甚至是未來發展。因此提高輔導員的法律素養至關重要。本文首先從三個方面闡述了提升輔導員法律素養的必要性。其次介紹了目前高校輔導員法律素養的現狀,最后提出了要從加強學生管理法制化、完善輔導員的選拔機制,加強輔導員法律素養的培訓、輔導員自身素養的提升三個方面來提升輔導員的法律素養。
關鍵詞:輔導員;法律;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5-0240-02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普及化,高校輔導員的角色和地位越來越受到關注。2006年教育部頒布的24號令中,把輔導員定位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輔導員的職業能力高低將會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甚至會影響大學生未來的發展。高校輔導員要具備積極的人生態度,具備完善的知識結構,如哲學、心理學和管理學等,還要具有一定的法律素養。輔導員法律素質的提升直接影響到高校的法治化進程的發展,從而影響社會法治化的進程的發展[1]。因此加強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尤其提升輔導員的法律素養至關重要。
(一)建設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提倡全面普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高校作為整個社會先進文化的引領陣地,承擔著為社會培養和輸送具備良好法律素養大學生的任務,為構建法治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2]。高校輔導員作為與青年學生接觸的一線學生工作者,能夠充分發揮其引導與教育功能,因此輔導員只有掌握了法律知識,并且在平時的學生管理中能夠遵循法治原則,才能給廣大學生營造法治氛圍,培養他們的法律意識,能夠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為建設法治社會奠定基礎。
(二)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
2012年,教育部印發了《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指出:“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和政治文明建設的推進,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各級各類學校的發展環境、發展理念、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迫切需要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加快建設現代學校制度。”[3]高校法治狀況將會影響大學生普法教育的成效,也會影響整個社會的法治進程。2017年修訂后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學生對學生權益相關事務享有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學生可以依法行駛民主權利。這就要求高校學生管理人員、輔導員必須學習法律知識結構,不斷提升自己的法律素養。在日常的學生管理中,要依法管理、依法服務、依法保障學生的權益。
(三)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的需要
輔導員職業化、專業化是實現高校學生管理法治化的重要保障。推進高校輔導員隊伍職業化、專業化,首先輔導員要具備一定的知識結構。法律知識和素養在不斷發展的民主法治社會是必須的。輔導員只有具備系統的法律知識,才能在學生管理過程中體現職業化和專業化特點,才能構建高素質、高能力、高水平的學生管理隊伍,從而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4]。
高校輔導員如何處理好學校與學生之間的各種矛盾,如何使學生的學習、生活、社會活動規范化、合法化、秩序化、民主化,這就需要輔導員具有較強的法律意識。雖然國家確立了各項規章制度以保障輔導員工作的有效進行,比如教育部教思政[2014]2號《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對于高校輔導員法律素養的提高提出了新要求。2007年以來,陸續建立了21所高校輔導員培訓和研修基地,聘請高水平的教授、專家對新進輔導員進行培訓,其中就包括法律法規的培訓[5]。輔導員對法律知識有所了解和掌握。但是絕大多數輔導員都不是法學專業,僅僅依靠崗前培訓,因此掌握的知識還不夠豐富、深入。又由于高校輔導員整天忙于事務性的工作,缺少專業理論學習,導致職業能力欠缺,特別是法律知識和相關素養的欠缺,不足以用來解決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法律問題。不能用法律的思維去解決問題,往往是憑著工作經驗或者按照以往的經驗去處理問題,以致于在遇到問題時,主觀隨意性很大,常常忽略對學生管理制度、操作規范的遵守,從而侵犯學生的合法權益。
(一)加強學生管理法制化
1.改變學生管理體制
目前高校輔導員實行校院兩級管理,這種管理體制導致輔導員受多重領導,事務性的工作比較多,導致高校輔導員沒有精力去思考,去探索。輔導員根本無暇對學生進行個性指導,更談不上在學生管理工作中運用法治觀念處理具體事務。因此高校應該改變目前的學生管理體制,減少輔導員的事務性工作,使高校輔導員有時間思考,學習,研究,有時間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對學生個性指導。要加強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道路建設,完善輔導員選拔機制,選拔一些有法律背景,法律素養高的輔導員分管學生工作法律相關工作,如法律咨詢,權益維護等。
2.完善學生管理制度,改變管理觀念
高校和高校學生管理者,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制定規章制度時要確保學校內部的管理規定與國家的法律、法規相一致,并且要讓每一位學生都了解自己行為將導致的法律后果。在高校絕大多數的大學生都已滿18周歲,具有完全民事行為和刑事責任能力,一旦觸犯法律法規,要依法處理。
高校還應改變靠經驗、行政權力的方式管理學生和處理學生事務,要強化服務職能,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學生為本。在對學生管理過程中應遵循學生管理制度、具體操作規范和程序進行管理,同時也要注重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如高校輔導員在對學生處罰時,應公開公正,嚴格按照程序、規范去做[6]。
(二)加強輔導員法律素養的培訓
還要加強法律素養培訓,多引入具體案例。每年要定期開展一些法律相關的活動,例如,可以舉辦講座,邀請律師等法律素養高的專業人士給輔導員普及法律知識;可以收集學生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集中討論。編寫簡明易懂的法律教材和案例分析教材供輔導員日常學習,參考。但編寫的教材應當具有應用性,貼近高校輔導員的實際工作,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7]。每年還可以組織輔導員到法院、法庭旁聽與學生管理相關案件的審判。
(三)輔導員自身素養的提升
法律知識是培養法律素質的基礎。輔導員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進行法律意識的培養,才能具備一定的法律素質[8]。法律知識具有龐大的體系和復雜的層次結構,作為高校輔導員,沒有必要向律師,法官那么專業,僅需要掌握與其工作職責相關的法律知識即可。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條文以及學校制定的校規校紀。還要充分了解與就業指導相關的法律知識,如《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合同法》等。輔導員在工作中應該善于總結,在遇到問題時要善于用法律的思維進行解決。在處理學生工作時要遵循平等、引導、服務、法治的原則,要充分尊重學生,關心學生,多與學生交流,認真聆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8]。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不斷給學生傳遞正能量,引導他們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鼓勵他們努力奮斗,引導他們成長成才。
[1]杜愛霞.法治視角下的高校輔導員工作[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2,33(1):142-144.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中國經濟周刊,2017-10-30.
[3]教育部.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2012.
[4]梁迎春,趙愛杰,張世兵.高校輔導員法律意識存在的不足與提升路徑[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5,7(3):59-63.
[5]李陽,李慶瑞.新時期高校輔導員法律素養提升路徑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1):129-132.
[6]粘怡佳.試論我國高校輔導員法律素質的培養[J].思想教育研究,2013(5):88-91.
[7]時名早.論高校輔導員法律素質構建[J].教育評論,2012(1):48-50.
[8]向麗君.對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法律思考[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9,22(4):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