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校園暴力頻頻發生在各級各類的學校中,呈現愈演愈烈的態勢,表現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因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校園暴力有多樣化、組織化的特點。這其中的原因十分復雜,有來自社會的、學校的和家庭的影響,因此造成的十分嚴重的危害。面對這樣的現狀,想要減少校園暴力發生的危害,需要尋找來自國家的、學校的、家庭的和學生本人的治理方法,才會有更好的對策去預防校園暴力所帶來的危害。
關鍵詞:校園暴力;特點;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8-0243-01
作者簡介:陳陽(1993-),女,漢族,河南焦作人,河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
校園暴力是指暴力實施者使用嚴重的暴力手段或以暴力手段相威脅,破壞校園的學習環境并且給校園生活秩序造成嚴重的危險或構成嚴重威脅的多種犯罪案件的總稱[1]。校園暴力的種類很多,有老師對學生實施的暴力行為,有學生之間相互實施的暴力行為,有校外人員在學校對學生實施校園暴力犯罪行為等等。從校園暴力的性質上講,它是一種無政府的破壞校園安定和學生學習環境的行徑,其性質完全違背了學生的意志、愿望,自覺或不自覺的構成犯罪。
(一)多樣化
語言暴力:學生之間因為某些瑣事會產生言語上的沖突,甚至有辱罵性質的對話,互相之間產生攻擊。身體暴力:最明顯的兩個表現分別是打架斗毆和犯罪行為。學生在青春期性格比較沖動,有很強的表現欲望,認為只有用暴力才可以解決問題。嚴重時甚至會產生違法犯罪的行為,其性質十分惡劣。校園軟暴力:老師或者同學用控制人際交往的方式來孤立同學,造成交往障礙。
(二)組織化
校園暴力組織化呈現一個拉幫結派的狀態,如果同學之間的摩擦沒有得到及時的處理,于是這個同學找自己的校內外的朋友來對另一個同學實施暴力行為。有的是幾個同學參與,如果人更多的話,甚至會產生更大規模的群架。因其組織化的態勢愈演愈烈,參加的學生越來越多,從而使得校園暴力的后果也就越來越嚴重。
(一)社會方面
對學生來說,他們身心尚不成熟,會盲目的去模仿自己所感興趣的一面,不能夠去辯證的看待生活中的是非。今天的社會倫理道德被人們輕視,用暴力來解決事情就更加容易的在學生的頭腦里面滋生;另一方面,社會收入差距較大,生活在社會生活底層的人容易對社會產生仇視心理,這樣的心理狀態也會感染學生,使得他們產生對社會的不滿的心理,甚至產生暴力行為去表達自己的不滿。
(二)學校方面
部分學校只重視主科的教學,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甚至連法制知識也未普及,這樣就使學生在產生校園暴力行為時并未意識到自己所犯錯誤的嚴重性。另一方面,學校在對校園暴力的處理或懲罰的方式也不正確,學生產生暴力行為以后只是單純的請家長過來將學生帶回去,甚至讓學生退學。還有部分教師自身能力不夠,對于犯錯誤的學生不知如何去管教,使得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三)家庭方面
家長和孩子缺乏溝通,家長的教育方式不當,大多使用暴力來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另外,有些學生的家庭功能不健全,可能會導致孩子的性格比較偏執,如果這些孩子在學校里面受到了欺負,他們的心理可能會變得扭曲,對老師或者同學產生敵視心理。還有一部分孩子是家中的獨生孩子,習慣于眾星捧月,頤指氣使,不會寬容,他們很有可能成為校園暴力的施暴者。
(一)學校
學校要轉變錯誤的教學理念,應該建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學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以分數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重視思想政治課的作用,實施素質教育。其次,學校要把教師素質的發展放在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定期開設一定的新理念課程,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再次,在學校進行法制教育。為了增強學生和老師的法制意識,學校要把法制教育落實到實處,真正將理論和實際聯系起來[2]。最后,要加強學校和家長之間的聯系。家校之間進行定期的交流,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動態,共同防止學生錯誤行為的產生。
(二)家庭
家長的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之間影響到孩子,所以想要從源頭上解決校園暴力,做好孩子的早期教育是關鍵。家庭教育中家長不能過度的溺愛孩子。[3]此外,家長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或者動手打罵。同時還要教導孩子不能有暴力傾向,使得他們在自己獨立判斷問題時有一個準確的價值判斷。在特殊家庭中成長的孩子更要對他們給予特殊的關愛,更多的和他們進行交流,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及時掌握他們的心理動態。
(三)個人
首先,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遇到校園暴力要第一時間告訴老師或者家長,盡量在人多的地方;遠離容易出現暴力的地方;在遇到暴力侵襲時,要學會靈活應對,事后要及時報案。其次,增強自衛意識,但是需要知道自衛不是以暴制暴,而是起到威懾作用,用實際行動告訴別人自己是不可欺凌的。最后,培養自己良好的心態。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文明、寬容待人,得饒人處且饒人。
[1]姚建龍.校園暴力:一個概念的界定[D].華東政法大學,2008:38-43.
[2]羅巧飛.初中校園學生暴力的學校原因及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2-4.
[3]張世杰.校園暴力現象及其防治[J].成功(教育版),2010(10):2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