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瓊

教學目標:
1、遵循漢字科學,引導學生系統識記“阝”在構字系統中作音符、意符等的作用,領會漢字構型規律,激發識字興趣,培養科學識字的能力。
2、規范書寫“陽”、“陰”、“都”3個字。
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遵循漢字構型規律的自主識字能力。
教學過程:
一、初識“阝”部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老朋友,出示:“阝”。它叫什么名字呢?
生:左耳刀、右耳刀。
師:不急,有的同學說是“左耳刀”,有的同學說是“右耳刀”,其實呀,這個部首和耳朵根本沒有關系,“左耳刀”“右耳刀”是以前的叫法,現在規范叫做
fu yi
“左阜旁”、“右邑旁”。(板書:左阜右邑)。(學生拼讀)
師:好,再讀一下課題吧!(師帶讀一遍)
二、學習“左阜旁”
師:同學們,你們看,這就是“左阜旁”的本字,(出示甲骨文 )你們猜猜這是什么字?
全班:阜。
師:同學們可真厲害!你們看,這個“阜”的甲骨文就像人在土山高坡邊上挖的臺階的形狀。這說明,它和什么有關呢?
生1:山。
師:說得真準確。“阜”的本義就是土山,當它作為偏旁時,在字的左邊,寫成“阝”,我們叫它“左阜旁”。“左阜旁”在構字中,更多時候表示意思,作“意符”。(板書:意符)一起讀。(生讀)“阝”作意符表示哪些不同的意思呢?誰能說出一些帶有“阝”的字?
生1:太陽的陽。
生2:陰
生3:臺階的階。
生4:寒霜降的降。
師:同學們知道的可真不少。
1、左“阝”表示山地
師: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個陽字,(出示甲骨文 )大家想想,大山的南面樹木總是比較繁茂,這是為什么呢?
生:因為大山的南面陽光充足。
師:是的,那在“陽”字中,“阝”表示什么?
生:大山。
師:非常準確。陽的本義就是山的南面。誰能夠給“陽”組詞?
生:太陽、陽光。
師:對了。那“陽”的反義詞是什么呢?
生:陰。
師:真厲害,那你能說說陰的意思嗎?
生:沒有太陽。
師:是的,(出示甲骨文 )左邊的 表示山地,右邊的
表示天空多云,沒有陽光。所以陰指的就是山地缺少陽光的北坡。比如:沒有陽光的天氣我們稱為(生:陰天),光照形成的影子,我們叫(生:陰影)
2、左“阝”表示階梯
師:再看看這個字(指“階”字)這里的“阝”表示什么意思?
生:臺階是一級一級的,所以它表示臺階。
師:臺階是由大小一樣的石塊用相同的高度建造而成的。所以這個“阝”表示階梯。一起讀。(生讀“階”)
師:再看看這個“陛”字,能給它組個詞嗎?
生:陛下。
師:在古時候,陛下是對誰的尊稱呀?
生:皇上。
師:是的,古代臣子在面對帝王時,為了表示尊重,不能看帝王的臉,只能看宮殿臺階的下面,所以稱為“陛下”。所以“陛”的“阝”表示?
生:臺階。
3、左“阝”表示升降
師:(手指甲骨文 )你們猜,這是哪個生字的甲骨文呢?(出示選項:隊、除、降)
生:降。
師:你是怎么猜出來的?
生:這幅畫左邊就是“阝”,右邊上面就像“降”字里的折文兒。
師:你真會觀察。“降”的本義是從山頂往山下走,引申為降落、降低。(出示甲骨文 )再看看這個“陟”的“阝”跟“降”的“阝”表示的意思一樣嗎?
生:不一樣,因為“陟”就像一個人從山底向山頂行進,和降是相反的。
師:對,所以“阝”還有表示升降的意思。
三、學習“右邑旁”
師:我們知道了“左阜旁”表示的意思,那“右邑旁”呢?讓我們通過微課來了解一下。(播放微課“認識“右邑旁””)
四、規范寫字
1、示范指導
師:(出示田字格中的“陽 陰 都”現在我們寫這三個字,大家看,這三個字都是什么結構?
生:左右結構。
師:寫“陽”字要注意什么?
生:第一筆橫撇彎鉤要一筆寫成。
生:右邊“日”的第一筆寫在豎中線上,中間一橫寫在橫中線上。
師:說得很仔細,我們先來書空一遍。(師范寫“陽”,生書空)寫“陰”字參考“陽”的寫法。寫“都”字要注意什么?
生:最后一筆是懸針豎。
師:是的,“左阜旁”的豎是垂露豎,“右邑旁”的豎是最后一筆,是懸針豎。你們這么善于觀察,一定能把字寫好了。現在請大家一個字寫兩遍。
(生練習寫,師巡視指導。)
2、反饋點評
五、課堂總結
師:今天,我們一起重新認識了老朋友“左阜旁”、“右邑旁”,這可是一對雙胞胎,希望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碰上它們,你們能準確地叫出名字,大膽地猜測它們的字義。
附件:微課“認識“右邑旁””教學設計
1、同學們好!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甲骨文,(出示 )你們猜猜它是誰?沒錯,它就是“邑”。你們看,“邑”的上部有個口,表示圍起來,下面就像一個跪坐的人,這個“邑”字就表示人群居住的地方。
2、“邑”作為部首,在漢字的右邊,寫作“阝”,讀作“右邑旁”。右“阝”在漢字中作意符。那它會表示什么意思呢?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
3、
(1)右“阝”表示人口聚集的城鎮。
我們先來看這個字,(出示“都”)你們知道這里的“阝”表示什么意思嗎?請看,(出示 )人們聚集在一起燒柴(出示 ),表示國王焚天祭祖所在的大城市,用“阝”表示人口聚集的城鎮。(出示:人口聚集的城鎮)周朝時,存有已故君王的舊宗廟的城邑才能叫作“都”。所以“都”的本義是大都市,都邑是人、物的匯聚之處,引申為聚集,如“都江”,進而引申為總、總匯。“都”在現代漢語中還有一個讀音“dou”,由總又引申作副詞,相當于皆、全,表示總扣,如“都是”,來讀一讀。“阝”作意符時,表示人口聚集的城鎮,像這樣的字還不少呢,比如:鄰、郊、部、邦、郡、郭……
(2)右“阝”表示地名、姓氏。
其實,右“阝”作為意符還可以表示地名或姓氏。這樣的字,你們能說幾個嗎?我們先來看看“鄭”這個字,你能試著組組詞嗎?你一定也想到了這些詞語吧,比如“鄭國”,京兆尹郡的一個縣,是周厲王兒子友的封地。,后來也用作姓氏,如“鄭老師”。像這樣本為地名,后成為諸侯封地又演變為姓氏的字有:鄧、郎、邵、邢等等。
4、從剛來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右“阝”在漢字構字中作意符,所從字大多和人口聚集地、地名和姓氏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