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念舟
摘 要:筆者通過對《兒童的一百種語言》的學習,全方位的了解了瑞吉歐教育。我國學前教育對瑞吉歐教育模式的學習,不能是依葫蘆畫瓢的照搬,流于形式的模仿,始終掌握不到教育的精髓。本文從兒童觀、課程模式以及幼兒教育的完整性三個方面來闡述瑞吉歐教育的核心價值,并對比我國的學前教育現狀進行反思。
關鍵詞:瑞吉歐;兒童觀;尊重兒童
瑞吉歐艾米利亞教育模式和它已有的實踐結果是20世紀學前教育一塊偉大的里程碑, 它毫無疑問的向世人展示了一種近乎完美的幼兒教育模式,而這樣的完美來自于瑞吉歐人對兒童的大愛。1945年春天, 一群充滿熱情和勇氣的人們,依靠著自己的力量,在戰后滿是瘡痍的荒涼小鎮上,在滿是殘磚敗瓦的世界里,為她們的兒童圈起了一方新天地,他們的心中始終有著這樣一個信念:“現實可以是灰暗的, 但兒童的世界不能沒有光明。”
一、尊重兒童,欣賞孩子的內在世界
瑞吉歐的教育體系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功,最特別之處是在于瑞吉歐人走進兒童世界的兒童觀。劉曉東老師在《兒童教育新論》中提到過:兒童觀就是人們對兒童的總的看法和基本觀點,是人們在哲學層面上對兒童的認識。在瑞吉歐教育體系中的所有人,不管是家長還是教師,不論是安保人員還是社區的叔叔阿姨,瑞吉歐的所有成人,他們都懷抱著溫柔而感恩的心走進兒童的世界,研究兒童的文化、兒童的心理、兒童的需要、兒童的夢想。他們深知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尊重兒童是擁有獨特權利的個體;了解兒童是堅強的,有能力擔當自我成長過程的主角。
反觀我國一直以來持有的兒童觀,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大部分人都是有一點“看不起”兒童的,覺得兒童是不如成人的,認為他們還小、還不懂事、還沒有能力為自己負責,認為兒童是一張白紙,一棵幼苗,他們要依賴著成人的保護和幫助才能成長,在這樣的觀念里,其實不難發現,成人往往都是看上去全能又不可缺少的角色。但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嬰兒是全能的,他是做好了一切的準備才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他們的感官已經能接受外部的各種刺激,并能在這些刺激中感受探索世界。而人們卻總是在他們一出現的時候就用襁褓把他們緊緊包裹,精心呵護,按照我們的意愿去修剪他們的枝葉,迫不及待的成為他們的園丁。
“尊重兒童”、“以幼兒為本”是自我國幼教改革以來,打得最響亮的口號,而近年來頻頻發生的虐童事件,卻讓這響亮的口號變成了一記響亮的耳光。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尊重兒童并不是一句空話,我們應該學會去欣賞兒童的內在世界。其實孩子們遠比成人認為的要出色,他們有能力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導,我們要做的,僅僅是相信他們,了解他們真正的渴望,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不要總是去妄想把孩子變成自己的附屬品,也不要因為想避免麻煩,就把兒童變成了裝在套子里的人。
二、認清初衷,沒有為了教育的教育
所有的教育行為都建立在一定的兒童觀上,在瑞吉歐的兒童觀基礎上,出現了他們最具特色的教育模式——項目課程。項目課程是一種彈性課程與研究式教學,是由師幼共同建構的。兒童在教師的支持、幫助和引導下,像研究員一樣,圍繞某個大家感興趣的生活中的“課題”或認識中的“問題”進行研究、探討。項目活動的起點是兒童的自發性興趣和教師敏銳的判斷,根據幼兒感興趣的主題, 教師們制定方案計劃,生成主題網絡。例如:地球是我們的家主題活動,這個主題有4個板塊:地球的表面有什么、地球的寶藏、地球的氣象和災害、我們愛地球,對這4個板塊進一步豐富就成了主題網絡。這樣的課程模式淋漓盡致的展現了瑞吉歐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思想,他們始終將兒童的需要和價值放在第一位,讓孩子成為主動的學習者。
在我國,一直以來,也有很多學者在思考如何將瑞吉歐的教育模式應用到中國的學前教育中去,于是我們的主題活動就應運而生了。雖然我們的主題活動也標榜著以孩子的興趣作為出發點,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但是在實際的實施過程中,卻走入了誤區。很多幼兒園的主題活動都只是為了完成一個系列的主題,為了一個形式上的目標去開展的,至于為什么要這樣設計主題網絡,它們能對孩子產生什么樣的作用,怎樣產生,我們并不關心過程而只想要那個結果。主題活動僅僅是披了一張項目課程的皮囊。
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提到的,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的過程。教育從來沒有什么外在的目的,它最終的落腳點應該是孩子。在瑞吉歐教育體系中,主題探索并不是一種教育目的,而是了解孩子、激發孩子的一種途徑。整個主題網絡發展的過程不是流于形式的走過場,而是幫助師生就某個問題共同開展系統化研究的動態歷程。我們應該站到孩子的立場上去,不要為了教育去教育,那樣我們或許能追求到一個形式上的結果,但它毫無意義。
三、理解兒童,讓他們的一百種語言發聲
馬拉古茲在《不,一百種是在那里》中道出了瑞吉歐幼兒教育的價值追求,即他們要還給孩子曾經被學校和文明偷走的99種語言,要給予孩子完整的感覺,恢復他們快樂、富有個性的童年生活,使他們積極參與自我的發展和建構。瑞吉歐的項目活動最終是指向兒童的發現學習、自由表達和創造性地問題解決。
在瑞吉歐的教育體系中,始終強調一種完整的、和諧的感覺。首先,他們的環境是完整的,在瑞吉歐,幼兒園與社區之間是沒有高高的圍墻和柵欄的,有的只是一個個的小草堆,孩子們不是被保護在城堡里,而是能夠完整的去感受他們所生活的環境。在幼兒園里,每個活動室之間也都是沒有間隔和門檻的,孩子們隨時可以去到他們想去的地方,看到他們想要看到的場景。其次,孩子們的感受是完整的,他們的童年并不是乖巧的坐在教室里,安靜的聽教師講故事教知識,瑞吉歐的孩子們是真正的行走在他們自己的生活中的,感受著所有圍繞著他們、發生在他們身邊的事情,探索著完整的世界,體會著生活里完整的情感。最后,孩子們的表達也是完整的,這里的完整不是說孩子們的表達能力,不是說年齡尚小的孩子能夠說出多么完整的語句,而是指他們表達自己的方式是完整的,是不受限制的。在每一次的項目活動之后,孩子們都會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感受表達出來,唱歌、跳舞、游戲、繪畫、角色扮演等等。
而在中國,我們一直以來的教育理念好像都在偏執的堅持著那種形式化的東西,比如分數、成績。我們總是喜歡去給“好孩子”下定義,安靜乖巧的、懂事聽話的、能背古詩的,識字多會算數的,然后一味的努力去把所有的孩子都變成這個樣子。在教育中就只剩下了那些死板的、冷冰冰的知識,而屬于每個孩子獨特的情緒感受就要被磨滅了。可那是多悲哀的事情,教育不是生產機器,我們追求的不應該是一模一樣的流水線下的成品,而應該是活生生的、有個性的人。孩子之所以這么美好,是因為他們的身上有無限的可能,他們的思維還沒有桎梏。不要還沒開始就設限,并不是只有唯一一種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的一生何其漫長,你怎知孩子當下的興趣和渴望不會是他精彩人生的那一張通行證呢?在人生的旅途中,標準答案是最無趣也無用的東西。
四、結語
大衛·霍金斯曾在它的書中很形象的寫到“一顆根深葉茂的大樹是不可能如此簡單的被放在飛機里,再運送到其他地方的。”這說明了瑞吉歐教育體系是不可能原封不動的被照搬過來的,盡管它充滿了魅力。什么樣的兒童觀就決定了什么樣的教育觀,要使瑞吉歐教育體系真正的實現中國化,我們要學習的并不是那些表面上、形式上的內容,而是這個教育體系的精髓。東施效顰永遠只是個笑話,我們要搬過來的是瑞吉歐教育體系這顆大樹底下的,那一粒理解兒童、讀懂兒童、深深愛著兒童的種子,再為其添上中國的水土,等待它的發芽。真正為了兒童的教育,不是站在成人的立場,覺得是為了孩子們好的教育,而是走進兒童的世界,站在兒童的立場上,讓兒童能心生歡喜的教育。
參考文獻:
[1]劉曉東.兒童教育新論[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2]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卡洛琳·愛德華茲.兒童的一百種語言[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李艷蘋.從《兒童的一般重語言》看瑞吉歐教育[J].赤峰學院學報.2008.Vol.29,No.4.
[5]王曉燕.從外國到中國——關于瑞吉歐教育的一次談話[J].教師快樂幫.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