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楊
[摘要]目的:分析2011年、2013年、2015年老年人住院服務利用率和住院機構偏好變化。方法:本研究利用2011年、2013年、2015年所開展的3次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數據,選取60歲及以上人群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頻數、百分比等指標衡量老年人選擇住院醫療機構的變化。結果:2011年、2013年、2015年老年人選擇綜合醫院住院的百分比分別是58.82%、60.88%、64.62%,選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住院的百分比分別是0.91%、1.37%、1.28%,選擇鄉鎮衛生院住院的百分比分別是22.48%、18.18%、14.55%。結論:2011年至2015年我國老年人住院機構選擇更傾向于綜合醫院,并且在較高級別醫療機構就診偏好逐年升高。
[關鍵詞]老年人;住院;醫療機構;選擇偏好
自2009年新醫改以來,我國不斷加大醫療衛生領域的投入,實行全民醫療保障政策,大力推行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建設,致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然而,目前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醫療水平差距逐漸擴大的問題頻出,這將導致醫療體系結構的不合理和患者利益的損失。居民在擇醫時往往存在特定的習慣,就醫選擇存在一定的偏好,即更傾向于選擇某一類型的服務或某一級別的醫療機構。與此同時,中國老齡人口不斷攀升并且老年人對醫療服務的需求高,所以分析我國老年人各年度住院就醫機構的分布,對比不同年度的變化和特點,反映老年人住院就醫機構選擇的偏好及合理性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1數據來源與調查對象 數據來自2011年、2013年、2015年進行的3次“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基線調查于2011年5月覆蓋全國28個省或市、10257戶家庭、17708份個人數據,隨后2013年和2015年分別進行了兩次全國追蹤調查。研究對象方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2015年修正)規定60周歲以上的公民為老年人,所以本研究選擇60歲(含)以上人群作為研究對象。
1.2研究內容 本研究采用“自調查之日,過去1年內是否住過院的情況”作為住院服務利用的測量指標。社會人口學特征中包含: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城鄉分布、性別;健康狀況中包括:自評健康狀況、慢性病情況、殘障情況;住院機構選擇、醫療機構性質、未住院原因等。
1.3分析方法 采用SPSS和EXCEL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分類變量主要采用構成比(說明某事物內部各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如性別)、率(說明某現象發生的頻率或強度)來進行描述分析。利用趨勢卡方檢驗,進行2011至2015選擇綜合醫院住院老年人構成比的趨勢檢驗,α=0.05。
2.1老年人社會人口學特征和健康狀況 本研究共納入60歲及以上老年人7621人(2011年)、8912人(2013年)、9982人(2015年)。2011年至2015年中,老年人男女百分比接近;來自農村的老年人較多,且呈現上升的趨勢;有配偶的老年人居多,是無配偶老年人3倍以上;患有慢性病和殘障的老年人百分比先下降后上升且老年人自評健康狀況較差。具體數據見表1。
2.2老年人住院醫療機構偏好變化 2011年至2015年老年人住院比例增加,從12.15%上升到17.23%。未住院原因分析中,沒有錢一直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比例在縮小。大多數老年人都選擇綜合醫院住院,且該比例在逐年增加,從58.85%上升到64.62%,經趨勢卡方檢驗,X2=7.997,p=0.005,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見表2。
3.1老年人健康狀況與住院醫療機構選擇的變化 大多數老年人住院傾向于選擇綜合醫院、中醫院、專科醫院,而且隨時間呈現上升趨勢,這與住院老年人的疾病嚴重情況一般較重,更傾向于選擇較高級別、技術水平更高的醫療機構有關。另外,本文數據顯示老年人慢性病比例和殘障比例逐年增加,較差的健康狀況導致老年人更偏好于臨床能力強的綜合醫院,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就診于綜合醫院老年人百分比的增加。
3.2老年人未住院原因與住院醫療機構選擇的變化 從本文未住院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2011年至2015年老年人由于醫院醫療條件差不去住院的比例逐年增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鄉、村級醫療機構難以滿足農村居民的醫療服務需求,也在側面上反映出居民對于基層醫療機構能力的不信任,導致基層醫療機構服務量的萎縮,更多的老年人自主選擇較高級的綜合醫院就診。
3.3醫療資源配置失衡與住院醫療機構選擇的變化 由于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綜合、專科醫院擁有大量的優質資源,而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水平低,致使患者大量涌向綜合醫院,造成基層醫療機構與縣級以上醫院在服務水平上的差距不斷增大。基層醫療機構的資源量和服務量減少,使得醫療服務水平得不到提升,系統陷入“富者更富,窮者更窮”的惡性循環,最終又會促使患病人群選擇大型綜合醫院、專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