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安裕
【中圖分類號】R5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3-0-01
在此,我院經實踐分析,旨在觀察心理干預在老年高血壓護理中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2016年3月--2017年8月時間段內,共選擇老年高血壓患者100例,根據患者就診順序,平均分為心理組與對照組,每組都有50例。對照組,27例男性,23例女性,64-78歲,平均(70.2±2.38)歲。心理組,29例男性,21例女性,62-81歲,平均(71.3±2.07)歲。比較臨床資料,2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方面雖然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但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僅僅給予常規護理,即對癥護理,而心理組,在常規護理的同時,給予心理干預,具體如下:第一,護士加強健康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介紹高血壓相關知識,包括誘發因素、主要表現、治療方法及注意事項等,引導患者全面正確認識疾病,及時糾正錯誤觀點,耐心傾聽患者自述,認真解答患者的疑問,消除患者后顧之憂,促使患者保持良好身心狀態,接受治療。第二,護士強調飲食習慣對血壓控制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引起患者的重視,嚴格控制鹽攝入量,必須戒煙限酒,多吃新鮮蔬菜與水果。同時,護士告知患者適當的運動,對控制血壓有積極作用,如打太極、慢跑、散步等,建議每周5次,每次30min左右。護士叮囑患者多休息,保證睡眠質量,不宜過度勞累,多參與娛樂活動,如表演、棋牌、繪畫等,維持穩定情緒,保持良好身心狀態,有效控制血壓水平。第三,電話回訪,出院7天內和出院30天60天內分別給予3次電話回訪,主要回訪是否按時服用降壓藥,近期自我血壓監控。第四,護士學會換位思考,主動與患者溝通,態度誠懇,指導患者自我調節情緒,盡可能滿足患者合理需求,用成功案例鼓勵患者,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獲取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1.3 觀察指標 (1)心理狀態: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1],評價患者心理狀態,得分越高,表示焦慮與抑郁程度越重。(2)血壓水平:比較患者護理前后的血壓水平,包括收縮壓與舒張壓。(3)護理滿意度:通過我院自行設計的滿意調查表,對患者的滿意度進行調查,滿分100分,≥60分,表示滿意,若<60分,說明患者不滿意。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所用到的數據,在EXCEL表格中錄入,應用SPSS20.0軟件,百分比(%)用作表示計數資料,予以卡方(c2)檢查,而(±s)用作表示計量資料,用t進行檢驗,若統計學有意義,則用“P<0.05”進行表示。
2 結果
2.1 心理狀態與血壓水平
護理前,數據顯示,2組患者的心理狀態評分與血壓值無明顯差異(P>0.05),但護理后,心理組各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護理滿意度
心理組,48例滿意,2例不滿意,滿意度為96%(48/50),對照組,41例滿意,9例不滿意,滿意度為82%(41/50),組間比較,心理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具備統計學意義(c2=7.082,P=0.007)。
3 討論
高血壓,是一種常見慢性病,以體循環動脈血壓升高為顯著特征,一般情況下,收縮壓≥140mmHg,收縮壓≥90mmHg[2]。近些年,人們生活習慣發生了變化,飲食結構有所改變,老年高血壓發病率逐年升高,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同時,有學者研究發現,心理情緒與血壓控制存在密切聯系。心理干預(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指將心理學理論作為指導,按照一定計劃與步驟,對特定對象的心理活動、個性特征或者心理問題進行影響,促使其朝著預期目標轉變的過程,包括心理康復、心理咨詢等[3]。老年高血壓患者,給予心理干預,準確評估患者心理狀態,了解患者情緒變化的原因,從飲食、生活方式、運動、健康教育、情緒指導等多個方面,進行心理干預,引導患者正確認識疾病,了解不良情緒的危害,保持良好身心狀態,控制血壓,增加護理滿意度。本研究顯示,護理后,心理組SDS評分、SAS評分及血壓水平均優于對照組,且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心理干預在老年高血壓護理中,應用價值高,可推廣。
參考文獻
賀艦靈,林煜華. 心理干預在老年高血壓患者護理中的作用[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02):299-300.
楊文華. 心理護理在老年高血壓患者護理中的臨床價值[J]. 中國醫藥指南,2015,13(03):270-271.
朱巧雪. 護理干預在老年高血壓患者護理中應用研究[J]. 甘肅科技,2017,33(09):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