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列
【中圖分類號】R5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3-0-01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神經外科較為嚴重的術后并發癥之一,并可引起肺栓塞及影響下肢功能,嚴重者會導致患者死亡。為了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率,醫護人員需要盡早對患者進行防護措施,密切關注神經外科患者術后機能變化,如果有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癥狀出現,醫護人員需要及時采用治療措施。因此,研究神經外科術后靜脈血栓栓塞癥治療對降低其發生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神經外科術后靜脈血栓栓塞癥治療方法
(一)一般治療。第一,神經外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需要一直臥床休養,一周到兩周后患者情況好轉才可以下床走路。第二,醫護人員需要將患者下肢抬高,下肢抬高應該距離心臟二十五厘米,可以增加靜脈回心血量,消除腿部水腫。第三,給患者腿部綁上繃帶,壓迫腿部血管,可以增加靜脈回心血量,消除腿部水腫。第四,可以采用中藥制劑熱敷或者是硫酸鎂熱敷。第五,對患者采用消除炎癥、緩解疼痛的治療方法,給其使用抗生素,降低感染發生率。
(二)抗凝治療。為了預防血栓的形成,患者需要進行抗凝治療。所采用的抗凝藥物為低分子肝素鈉或者是低分子肝素鈣,使用劑量為五千U,使用次數為一個療程(時長為七天),每天兩次。下肢靜脈血栓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第一次注射低分子肝素的劑量為五千U,以后進行靜脈輸入低分子肝素,輸入速度為(3.0萬~3.5萬)U/24 h,還可以進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注射速度為(3.5萬~4.0萬)U /24 h。在進行抗凝治療的過程中,醫護人員需要定期進行凝血時間測量,低分子肝素的使用劑量則需要根據測量的時間來進行改變,確保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為正常值的1.5倍到2倍之間。
(三)溶栓治療。為了防止血栓脫落堵塞其他血管,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需要進行溶栓治療。為了提高患者治療效果,神經外科患者手術后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臨床癥狀后三天內,需要使用溶栓藥物。溶栓藥物有尿激酶、鏈激酶等等,將二十萬U的尿激酶與二百五十毫升的葡萄糖溶液混合后,從患者下肢靜脈輸入,一天一次,一個療程時長為七天到十四天。
(四)抗血小板療法。抗血小板療法可以降低血栓的形成,主要的抗血小板藥物有右旋糖酐和潘生丁。右旋糖酐可以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增加血容量,使用劑量為五百毫升,使用次數為每天一次到兩次,治療時間為七天到十天。潘生丁可以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使用劑量為兩百毫升到四百毫升,潘生丁與阿司匹林聯合使用可以提高治療療效。
二、引起神經外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因素
下肢深靜脈管壁比較薄,血容量比較大,管壁彈性比較小,血液循環比較慢,容易形成血栓。引起神經外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在進行神經外科手術過程中大量使用止血藥物,引起血液凝固;腦癌等多種腫瘤細胞會導致血液處于高凝情況下,易于形成血栓;手術時間比較長,對患者身體損傷比較大;部分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基礎疾病、生產結束后患者機體處于高凝狀態等等。
三、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診斷和治療
為了避免影響下肢功能或者是血栓脫落引起肺栓塞,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診斷和治療應該盡早。患者有下肢水腫、脹痛等多種臨床癥狀,可以采用超聲檢查、螺旋CT靜脈造影等多種影像學技術進行確診。
確診之后,患者需要臥床休養,避免隨意走動引起血栓脫落堵塞其他血管,將患者下肢抬高,可以增加靜脈回心血量,消除腿部水腫。當患者在術后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癥狀出現時,醫務人員需要及時給患者進行抗凝治療,確診之后,再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是否進行溶栓治療。早期抗凝治療是治療和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參考文獻
謝娜.神經外科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預防措施[J].中國中醫急癥,2008,17(8):1176-1177.
王開宇,陳明武,黃繩越.神經外科術后深靜脈血栓栓塞癥70例臨床分析[J]. 北京醫學,2013,10(7):65-67.
王曙辰,李 輝,夏世斌等.鎖骨下靜脈穿刺置管術在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的應用的臨床效應(附300例病例報告)[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2,12(14):2730-2732.
于書卿,季楠,錢珂.間歇充氣加壓泵在預防神經外科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J].北京醫學,2012,32(10):77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