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琴

【中圖分類號】R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3-0-01
引言
盆腔炎主要是因為女性盆腔臟器的炎癥沒能夠及時地進行治療,導致盆腔炎癥性組織學發生改變。其臨床癥狀有下腹部脹痛、發熱、陰道分泌物增多和腰骶部酸痛等,下腹部一般表現為隱痛和鈍痛。慢性盆腔炎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全身癥狀不明顯。本次研究就婦產科臨床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效果進行深入的分析,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進行慢性盆腔炎婦產科臨床治療的患者共100例,在遵循隨機分配原則基礎上將患者平均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各50例。試驗組患者年齡20-62歲,平均年齡38.56歲,病程4個月-10年之間,平均病程為7.65年;對照組患者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43.12歲,病程3個月-10年,平均病程7.89年。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婚育情況和性經歷情況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同時病程、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影響實驗結果。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主要進行常規的西藥抗生素等治療,患者服用的藥物有甲硝唑(國藥準字H43020248)和左氧氟沙星(國藥準字H20063143),配以青霉素(國藥準字H41020094)靜脈注射等。其中甲硝唑的服用劑量為400mg/次,2次/d,基本療程為2周;左氧氟沙星片服用1次/d,100mg/次。需要注意的是,左氧氟沙星應避免在月經期間服用。實驗組的治療主要是采用中藥內服外用的治療方法。中藥內服藥劑為敗醬草和金銀花,劑量在30g左右,敗醬草和金銀花的主要作用是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另外還配以丹參、桑寄生、赤芍、當歸、蒲公英、川斷各13g,枳殼和元胡各10g,加上5-6g左右的香附子,一起用水煎制,1次/d,分2次服用,可在早上和晚上分別用溫水送服。對于慢性盆腔炎臨床治療中的中藥藥物外用主要是配置敗醬草、紅藤、鴨拓草、蒲公英和紫花地丁等各30g進行煎水外洗,中藥水80-120mL,在患者排便后,進行盆腔灌注,1次/d,10d為1個療程。在重要煎水外洗過程中還需要及時觀察患者使用情況,根據病情輕重在藥劑中適當加入桃仁、三棱等各10g,提升藥效。患者有腹痛癥狀的可以加10g左右的延胡索或香附緩解病痛;也可以加入10g劑量的附子減輕患者腹疼、腹涼等病癥。慢性盆腔炎婦產科臨床治療中藥治療用藥靈活、用藥安全,看根據患者實際病癥合理調整藥方。
1.3 療效判點
痊愈:患者的癥狀消失,白帶、月經等癥狀恢復正常,患者身體各項指標明顯提升。顯效:患者的癥狀消失,白帶、月經等癥狀恢復正常,身體各項指標有所提升。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表現與治療前相比沒有差異,甚至有惡化的傾向。
2 結果
2.1 臨床結果分析
采用中藥內服外用臨床治療的實驗組患者治愈24例(48%),治療總有效率90%,出現不良反應2例(4%),主要表現食欲下降、惡心想吐;采用西藥治療的對照組慢性盆腔炎患者治愈13例(26%),治療總有效率76%,出現不良反應8例(16%),主要表現頭暈頭痛、疲勞,食欲下降、惡習嘔吐等。實驗組治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實驗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實驗數據分析
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6%,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目前,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外交流更加密切,慢性盆腔炎的發病率有所提高,在性意識淡薄,性生活混亂的地區發病率較高,臨床上指出引發盆腔炎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的原因較多。目前,我國一部分地區的個人衛生條件和醫療條件差,部分小醫院婦科小手術的無菌操作意識十分淡漠,患者經期感染、房事不注意衛生、產后發生感染、刮宮、婦科檢查消毒不嚴格,炎性疾病的頻發,使得該病的發病率逐漸升高。盆腔炎在臨床上分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急性盆腔炎病情的發病速度較快,嚴重者會導致患者發生不孕、異位妊娠,慢性盆腔炎大多數是因為患者的急性盆腔炎治療不當導致的,當患者的自身抵抗力不斷下降,患者發生一系列的彌漫性腹膜炎、敗血癥和感染性休克等。對此,臨床上要高度重視對盆腔炎患者的治療,采取積極有效的藥物治療方案,提高盆腔炎患者的綜合治療效果。
綜上,這次研究結果顯示,在西藥治療基礎上采用中藥灌腸療法結合理療對慢性盆腔炎患者進行治療,效果顯著,B 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6.67%)顯著高于 A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73.33%)。因此,值得臨床上進一步的學習與借鑒。
參考文獻
陳娟娟. 慢性盆腔炎婦產科臨床治療效果觀察[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80):168.
吳紅琴. 慢性盆腔炎婦產科臨床治療效果觀察[J].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18):83-85.
李藝. 慢性盆腔炎婦產科臨床治療效果觀察[J]. 當代臨床醫刊,2016,29(05):2572-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