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福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3-0-02
時代發展,醫學技術水平進步,醫學影像數字化也應運而生。上世紀90年代,醫院出現了CT、MRI等影像設備,并在臨床中廣泛使用起來。這些檢查技術能夠對圖像進行數字傳輸,還具有DICOM接口。現如今,放射影像技術實現了很好的發展與進步,從單純的片屏成像體系發展到具有影像處理功能的計算機X線成像以及圖像數字化傳輸體系,能夠使臨床應用更加便利、高效。
一、CR系統構成分析
CR系統主要分為5個部分,影像版、影像板掃描儀、打號系統與預視系統、以及影像后處理工作站[1]。CR系統的工作就是將影像投射到影像版上,然后傳輸到影像掃描儀中,利用激光掃描儀使數據被讀出,再應用光電方式轉換,使其變為對應的數字信號,經過處理站進行處理,醫生就能夠在顯示器中看到影像結果。
在CR系統中,影像版中有含有銪的鋇氟溴化合物結晶形成的影像版,能夠對影像進行記錄,使傳統膠片被取代,這種影像版的效果要明顯好于普通的膠片,可以被重復使用,使用的次數超過1萬次。
運用影像板掃描儀能夠使影像版中記錄的影像被準確的讀取出來,其技術標準會影像輸出影像的質量。影像掃描儀是利用激光掃描影像板將影像信息轉變為亮度不同的像素,也就是將平面的圖形轉變為二維點陣,利用模數使像素點數字化,將二維點陣轉變為二維數字矩陣。將二維數字矩陣傳輸到處理工作站中,進行不同模式的數學運算程序,從而獲得效果不同的影像。
影像的清晰度是受到空間分辨率影響的,空間分辨率是極為重要的標準,影像層次指標是通過灰度級進行描述的,利用指標矩陣對影像數字化轉化情況進行描述。處理能力則通過掃描速度以及緩沖平臺容量進行描述。(1)空間分辨率。獲得的影像是否清晰,利用空間分辨率表現清晰程度。CR系統中,空間分辨率通常都很高,一般為lO像素/ram(10-xels/mm,像素矩陣:35×43k)[2]。(2)灰度級。數字圖像是白到黑的灰度級數,能夠將影像的效果反應出來。CR系統中的灰度級一般是4096級灰階。(3)矩陣。CR系統中,矩陣是后處理能力的關鍵量值。CR系統涉及影像信息像素點陣利用模數轉變為數字化矩陣,使計算機正常運行。所有的像素點陣都需要進行數字化,使其有效處理,對影像信息進行全部再現。(4)掃描速度以及緩沖平臺容量。影像版掃描儀的處理水平是通過掃描速度以及緩沖平臺容量進行描述的,大型影像版掃描儀的掃描能力能夠達到每小時100板[3]。將需要掃描的IP板放置在緩沖平臺上,機器自動化掃描,掃描結束后,IP板可以自動回到緩沖平臺上,下次繼續使用。
二、打號系統與預視系統
打號就是將與影像相關的文字信息進行準確的記錄。CR系統就是利用電腦進行打號。打號系統能夠利用電腦輸入信息,并利用計算機網絡將信息從醫院信息庫中調取,信息不需要全部輸入,只要輸入關鍵詞就能夠對相關信息進行檢索。此外,影像處理工作站有極為全面的功能,打號系統還具備投照體位的輸入功能,操作者只需要在投照打號時將投照體位名稱輸入,系統就能夠自動化的篩選出相應的軟件包,科學的處理影像,使醫生看到的數字影像是完美的。
三、閱讀、打印影像
要使CR系統潛在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需要與其他技術設備協調應用,保證圖像的質量達到最優。CR影像利用PACS網絡從終端輸出,閱讀終端以及打印設備技術需要隨著CR原始數據輸出參數指標的提高而不斷提升。CR系統的黑白診斷監視器需要具有高分辨率以及亮度,普通的高分辨彩色顯示器是無法滿足其需要的,會使圖像診斷、顯示不準確。
四、系統網絡化發展
如今社會處于網絡化時代,網絡技術能夠給人們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CR系統需要的影像更加全面清晰,處理盡可能多的信息,兼容性比較強。CR系統與DIc0M使用標準是相符合的,利用INTERNET以及CT、MRI、DSA圖像瀏覽工作站等數字設備[4],形成放射科影像存檔以及通信系統。
五、數字化的臨床應用
CR與其他數字X線影像不同,其優勢主要體現在,能夠讓原有X線機以傳統X線技術以及現代計算機結合為基礎,防止被淘汰,這是通過大量放射科數字化臨床應用實踐證明的。X線圖像能夠對A/D以及D/A進行轉換,使數字化成為可能。在臨床應用中,顯示關節軟骨、軟組織、對骨結構,觀察腸管積氣、結石以及對節結性病變的檢出率時,CR系統在圖像信息傳輸以及儲存上有極為明顯的優勢。
結束語:如今社會發展,時代進步,醫學技術水平也不斷提高,放射科醫學影像數字化處理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到臨床中,能夠為檢查工作提供便利,優勢極為明顯。當前普通放射攝影技術有了很好的發展,已經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影像處理功能的計算機X線成像以及圖像數字化傳輸體系,在臨床應用中,需要醫務人員積極學習和更新知識,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將專業知識靈活的應用到實際的放射科檢查工作中,發揮數字化處理技術的優勢,使臨床疾病的診斷更加科學、可靠。
參考文獻
蘭顯國,蘭嵐.口腔放射影像數字化技術在口腔臨床診療中的應用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13):64-65.
肖金海.中小型醫院放射科數字化改造與影像技術發展探討[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5,23(09):142-143.
吳建軍.對平板型數字化的放射醫學影像技術研究[J].影像技術,2012,24(05):34-35.
姜瑞瑤,李斌,傅深.淺析數字化影像在放射治療質量保證中的應用[J].中國醫療器械雜志,2010,34(02):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