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越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3--02
外周靜脈置人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是由外周靜脈穿刺插管,其導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靜脈或鎖骨下靜脈。用于為患者提供中期或長期的靜脈輸液及化療用藥等[1],為患者開辟了一條方便、安全有效的靜脈通路,避免了高滲液及化療藥物外滲引起的靜脈炎及組織壞死,該項護理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但作為一種侵襲性操作及導管在血管內的異物特性,PICC在臨床應用中不可避免地發生各種并發癥,據報道,PICC最為常見的并發癥為多種原因引起的肢體腫脹…。現將PICC引起肢體腫脹的相關因素及對策總結如下:
1 相關因素分析
1.1 肢體腫脹與置管引起血栓性靜脈炎有關
目前普遍認為血栓性靜脈炎是PICC置管發生腫脹的主要原因[2]。血栓性靜脈炎的發生與PICC導管的選擇、導管尖端位置、患者凝血狀態及體質有關[3]。由于靜脈壁受到損傷,纖維蛋白形成層狀累積而導致血栓形成,產生腫脹、疼痛等臨床表現。
1.2 肢體腫脹與置管后局部血液循環障礙有關
由于患者緊張、導管刺激而發生反應性痙攣,引起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出現局部水腫、疼痛。再者,肢體腫脹的程度與壓迫時間有關,壓迫時間1.5h,效果好[4]。同時由于患者擔心導管脫出而不敢進行肢體活動,導致局部血液回流障礙而出現肢體腫脹。
1.3 肢體腫脹與置管后靜脈血栓形成有關
血管損傷是導管相關性血栓形成的始動因素。穿刺置管時或導管尖端的錯位均可引發血管損傷。此外,PICC導入較長,又長期漂浮在血管中,會對正常血流產生一定影響,也容易形成渦流而產生微血栓。
1.4 肢體腫脹與導管異位有關
患者出現反復多次送管仍無法送至預期位置而以中等長度保留導管。另外由于患者血管瓣膜或分叉的解剖變異,可導致導管抵著瓣膜或血管分叉處而不能插管到位[5]。導管異位引起的腫脹常常發生在穿刺肢體的上臂或肩胛處。
1.5 肢體腫脹與管型號和材質有關
導管管徑粗在留置過程中影響血管內血液的流速,在輸液過程中可引發藥物在局部停留的時間過長。容易造成藥物對局部血管的刺激;管徑粗,穿刺點大,時導絲的韌性較大,在操作過程中若出現送管困難容易造成對血管的損傷,某材料的導管,如聚氯乙烯、聚氯乙烯聚氯酯、硅樹脂導管發生血栓的危險性高。
1.6 肢體腫脹的發生與穿刺技巧有關
護士操作不熟練,反復穿刺、牽拉易造成血管內膜的損傷,引起靜脈炎。有報道,在美國,75%的靜脈炎的發生與護士的穿刺技術有關。
2 對策
2.1 掌握置管技巧,提高插管的成功率
正確擺放置管體位,穿刺時動作要輕柔準確。送管時不要過猛,速度要適宜,最佳的送管速度是每次0.3-0.6cm。遇到阻力時,不可強行置管。可向導管內推注生理鹽水或者邊推邊送管,以免損傷血管內膜和靜脈瓣。
2.2 選擇適宜的血管和導管
選擇穿刺血管時應首選貴要靜脈,其次選擇正中靜脈且優選右側,最佳穿刺點為肘窩下2橫指。選用硅膠類材料且小管徑的導管,以防止導管過粗引起的血液流速減慢及導管在血管內形成異物刺激。
2.3 早期干預,防患于未然
2.3.1 預防性使用抗凝劑,防止血栓形成。預防性使用抗凝劑可以減少長期置管導管源性血栓形成的發生,常用藥物有肝素、華法林等。置管前必須認真評估患者的各項指標,尤其是凝血功能,有血栓形成史者嚴禁置管,同時精心維護也是預防和減少靜脈血栓形成的關鍵。
2.3.2 在穿刺留置導管后第1天預防性處置手臂。方法為硫酸鎂100mL加地塞米松5mg濕敷,3次/d,以預防血栓性靜脈炎的發生。
2.3.3 改進加壓包扎方法。PICC置管后局部加壓包扎,松緊度以塞進兩個手指為宜,壓迫時間1.5h,即可達到止血目的又可減輕上肢腫脹。
2.3.4 早期功能鍛煉,促進血液回流。方法:置管后第l天進行握拳活動,10min/次,2次/d,第2天進行握拳、旋腕活動,10min/次,2次/d,第3天在上述的基礎上,用對側食指、中指輕壓穿刺點上端lcm處,進行肘關節伸屈活動,2次/d,20下/次,鍛煉持續4周,可有效預防肢體腫脹。
2.4 心理護理
患者由于焦慮,害怕疼痛和心理壓力等因素,可刺激迷走神經,引起血管痙攣和靜脈收縮,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出現肢體腫脹,且進一步增加靜脈血栓形成。因此置管前要加強心理護理、關心.體貼患者,向患者及家屬講清置管的目的.優點、操作方法等知識.使患者身心處于最佳狀態,提高置管成功率。
2.5 加強觀察,積極治療
對于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導致的腫脹,采取平臥位并抬高患肢,避免側臥于穿刺側,50%硫酸鎂濕敷或紅外線照射,以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血栓性靜脈炎引起的腫脹的消退。對于導管異位引起的肢體腫脹,應給予拔退導管5-6cm后緩慢推進的方法進行糾正。而發生靜脈血栓者應立即拔管,并給與溶栓治療。
3 小結
嚴格掌握適應癥,合理選擇穿刺血管和導管,規范操作規程,熟練操作技巧,細致做好解釋工作,穩定患者情緒,做到早期預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有效避免或減少PICC致肢體腫脹的發生。
參考文獻
沈建英,呼賓.經外周插管中心靜脈導管臨床應用探討EJ-I.實用護理雜志,2001,36(10):785—786.
王兵,左麗宏,楊變紅.惡性腫瘤患者行PlCC置管并發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初探明.中華實用醫學雜志,2004,608):38—39.
李新萍.夕h周導人中心靜脈置管的護理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2,1 7(I 1):859—860.
乙蘇北,葛軍,王巖,等.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點壓迫時間的探討[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04,11(4)383-384.
袁玲,葉惠華,葉明枝,等.且中瘤患者PICC插管未到位所致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護理進修雜志,2004,19(2):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