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剛


【中圖分類號】R7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3--01
結腸癌是當前臨床研究中常見的癥狀,屬于惡性腫瘤,發病原因至今有爭議,根據病例資料可知,如何做好病癥分析工作成為重點。結腸癌發病比較隱匿,很多患者發現后是中晚期,手術治療是最好的選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方式效果明顯,在后續治療過程中按照實際要求進行,能提升可行性。此外腹腔鏡根治術的優勢明顯,在整個治療階段,按照術式要求進行,能打到理想的效果。為了分析腹腔鏡根治術的效果,選擇98例結腸癌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甲組和乙組,分別給予傳統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根治術進行治療,治療后對效果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98例結腸癌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甲組和乙組,分別給予傳統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根治術進行治療,治療后對效果分析。兩組都是49例患者,甲組中男女比例為2:1,年齡區間在40-65歲,平均年齡(50.2±0.2)歲,乙組的男女比例為1:1,年齡區間在41-66歲,平均年齡(51.2±0.6)歲,數據資料對比差異不明顯(p>0.05)。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甲組給予開腹方式治療,首先進行基礎治療,適當補液, 保證營養平衡。患者麻醉后結合腫瘤的不同位置,選擇對應的體位,在腹正中線位置切口早20cm,逐層進行探查和處理,紗布條結扎近端腸管,分離血管后對周圍淋巴結進行清掃,在根部結扎血管部位進行處理,縫合后固定。切除病灶組織后,逐層吻合檢查血運情況[1]。
乙組則給予腹腔鏡根治術進行治療,進行全身麻醉,選擇截石位,在臍切口建立氣腹,置入腹腔鏡和Trocar,在臍窩10cm處做出觀察孔,腹部另外做出小切口,進行探查,最后要明確是否存在腹腔轉移的現象。距離腫瘤10cm處切開操作,吻合腸管后取出標本。
1.3 觀察指標
在本次研究中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對比。
1.4 統計學方法
本實驗使用SPSS21.0軟件包,對計量資料使用T值計算,計數資料使用計算,當P<0.05.視為存在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對比
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對比,乙組的優勢明顯,如表一:
2.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對比
對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對比,乙組的不良反應率低于甲組,數據資料對比差異明顯(p<0.05),如表二:
3 討論
結腸癌是當前臨床研究中常見的癥狀,對患者自身有嚴重的影響,基于特殊性,在臨床研究中需要從實際情況入手,掌握病癥資料的具體變化,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治療。當前階段在后續治療過程中要掌握手術治療的具體要求,傳統開腹手術發展到成熟階段,開腹后,能看到患者病灶部位的具體情況,將病灶組織切除,但是該治療方式有一定的不良影響,傷口容易出現感染,并發癥發生幾率比較高,根據病癥資料可知,如果出現嚴重的異常現象,采用合適方式進行治療,能避免惡化[2]。
近些年來我國臨床醫學取得突出的進步,腹腔鏡根治術的優勢明顯,該治療方式屬于微創模式,發病機制比較特殊,根據病癥資料的特殊變化可知,需要做好具體分析工作,結合要求落實。根據癌癥因子以及其他因素可知,要選擇合適的術式類型,只有確定合適有效的治療方式,才能讓患者盡快康復[3]。一般情況下,從腫瘤生物學角度、浸潤角度、分化角度等方面入手,如何做好病癥資料的判斷工作成為重點。基于局部復發可能性、轉移率以及術后存活時間等方面因素,只有做好具體判斷工作,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醫護人員要掌握具體類型,從現狀入手,只有進行有效的治療后,才能避免惡化[4]。
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對比,乙組的優勢明顯,
對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對比,乙組的不良反應率低于甲組,數據資料對比差異明顯(p<0.05)。說明對結腸癌患者采用腹腔鏡根治術進行治療,效果突出[5]。
綜上所述,腹腔鏡根治術在治療結腸癌中有重要的作用,能滿足患者自身要求,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劉書濤,燕速.腹腔鏡根治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結腸癌的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37):7173-7174.
姚忠雙,周艷霞.腹腔鏡根治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結腸癌臨床效果對比研究[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6,10(02):90-91.
施于國. 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結腸癌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D].蘇州大學,2014.
熊偉,吳煌福,黃光越,陳華敏,吳曉明.腹腔鏡根治術與傳統開腹手術在結腸癌治療中的療效比較[J].四川醫學,2013,34(05):717-718.
尹錫洲,郝永鐘,丁勝文.腹腔鏡根治術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結腸癌的對比研究[J].當代醫學,2011,17(2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