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梅玲

【中圖分類號】R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3--02
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見并發癥,主要癥狀表現在周圍神經功能障礙上,主要由代謝紊亂等原因引起,目前發病機制仍不十分明確。臨床治療DPN,現階段尚無特異性方案,通常在控制血糖水平的基礎上,給予綜合治療護理以改善患者周圍神經功能。本研究就中醫綜合治療護理在DPN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共納入DPN患者78例,均為我院收治患者,病例選取時間為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患者同意下,隨機分為兩組。參照組39例,男21例,女18例,年齡49~78歲,平均(65.73±1.31)歲,DPN病程6個月~6年,平均(3.01±0.79)年;研究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齡48~78歲,平均(65.52±1.51)歲,DPN病程7個月~6年,平均(3.21±0.73)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程上的比較,差異微小,臨床對比研究價值高。所有患者均經臨床確診,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周圍神經功能障礙者,排除發生足部病變者,排除對藥物過敏者。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所有患者知悉詳情,系自愿參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常規采取降血糖治療,給予降糖藥物或胰島素注射治療,在參與此次研究前的2周內,停用周圍神經治療藥物。參照組:給予甲鈷胺片(生產廠家:海南斯達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0997)口服治療,1片/次,3次/日,持續治療2個月,同時給予常規護理,飲食控制和運動鍛煉指導,給予心理護理。研究組:給予中醫綜合治療護理。(1)中藥熏洗:取銀花藤、黃芪、雞血藤各30g,大黃、苦參各10g,于3000ml清水中浸泡20min,大火煮沸,隔藥液熏蒸,藥液溫度降至40℃左右后,浸泡患肢,全程30~40min,1次/日;(2)按摩:按摩足底及下肢反射區對應穴位,先推頂、揉按足底,再揉搓內側反射區至發熱,推揉甲狀旁腺、頸椎等反射區,揉按前列腺(男)、子宮(女);外側反射區:揉搓至發熱,揉拼膝、肘、肩各反射區;足背:揉拼至發熱;小腿:揉搓至發熱,按摩坐骨神經及肌肉;(3)情志護理:掌握患者心理情緒狀況,通過移情、情志疏導以及音樂療法等,轉移注意力,緩解患者抑郁焦慮情緒;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的MNCV及SNCV,比較改善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軟件處理數據,計量數據用±s表示,比較兩組周圍神經功能恢復效果,用T檢驗,若P值<0.05,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患者MNCV及SNCV的改善均顯著優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DPN為糖尿病患者合并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病因復雜,患者多表現出肢體麻木、下肢疼痛等癥狀,嚴重影響日常行為活動,且病情呈進行性發展,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嚴重。中醫理論認為,DPN屬“痹癥”范疇,患者氣血不調,血脈瘀阻,因此,治療應以疏經通絡,活血化瘀為著手點。
本研究中,給予研究組患者中藥熏洗治療。方劑中,銀花藤可解毒清熱、疏通經絡,黃芪益氣養血,雞血藤止痛活血,大黃具有抗凝功用,苦參則可殺滅病菌、抗感染,諸藥聯用,能充分發揮益氣活血、溫經通絡的效果,采用熏洗的方式,在熱力作用下,藥理能夠給更好地經體表滲透入皮膚及穴位,可直接于經絡及血脈發揮作用,能更好地改善患者下肢血液循環;對患者進行足部按摩,針對各個反射區,采取不同手法進行按摩,可實現對相對應部位的調理,調節患者身體機能,糾正代謝功能,相關器官機能得到激發,改變血液流變學狀態,使神經系統組織損傷得到有效修復,改善功能;另外,給予情志護理,降低心理情緒陰損對患者的不良影響,效果突出。經治療護理,研究組患者周圍神經功能恢復效果更好,MNCV及SNCV改善效果均顯著優于采取常規醫藥治療及護理的參照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給予DPN患者中醫綜合治療護理,能更好地改善患者周圍神經功能障礙,效果突出,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李艷,朱孝華.中醫綜合護理在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 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5):222-223.
劉愛霞.中醫綜合療法與西醫治療高齡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效果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6,8(35):68-69.
秦婧.中醫綜合療法辨治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6,16(1):183-184.
朱煥芳,孫光興,張學平等.中醫綜合療法聯合西醫治療高齡2型糖尿病并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的臨床療效[J].醫療裝備,2016,29(3):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