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清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3--01
眩暈癥是人體因自身空間定向與平衡障礙引發運動性的幻覺,通常是急診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病癥[1]。眩暈癥中,由于椎-基底的動脈系統供血不足引發的眩暈最為常見。中醫上,眩為眼花或出現眼前黑蒙導致視物模糊;暈為頭暈,感覺外物旋轉,站立難穩,眩、暈二者常并見。眩暈癥作為臨床的常見病證,主癥為頭暈眼花,該癥狀輕可閉目止,重則易出現感覺旋轉,站立難穩,耳鳴,惡心,嘔吐等癥狀。眩暈癥中醫上有諸多古方可治。本研究通過總結眩暈癥治療的臨床實踐,對運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眩暈癥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門診2017年1月-2018年1月診斷為椎-基底動脈的供血不足所引發的眩暈癥患者中的30例作為研究對象,30例患者男女比例為1:1,患者年齡結構為21~53歲,平均年齡36.2±3.23歲。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均對研究知情且同意參與研究,并簽署與研究相關的知情同意書,同時排除與研究藥物禁忌患者[2]。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選擇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桃紅四物湯:桃仁9g、紅花12g、生地15g,當歸15g,鉤藤15g,白芍12g,川芎9g,天麻9g,甘草6g。依據患者病情、臨癥進行加減,其中出現煩躁失眠加茯神、酸棗仁、煅龍骨;嚴重頭暈加野菊花、蔓荊子;肝氣郁結者柴胡;心悸不安減甘草加炙甘草。所有湯藥由醫院煎服,每日1劑,量300ml,早晚溫服。每療程6d,依據病情情況治療3~5療程,并觀察臨床治療的效果。
1.3 觀察指標
療效標準分為四項,分別為治愈、治療顯效、治療有效和治療無效。治愈標準下,眩暈癥患者的臨床表現完全消失,且經隨訪觀察3個月時間無復發;治療顯效標準下,眩暈癥患者的臨床表現為存在顯著的好轉,且經經隨訪觀察3個月復發幾率低;治療有效標準下,眩暈癥患者的臨床表現為存在一定的改善,但勞累或者體位該病仍會出現輕度的頭暈;治療無效標準下,眩暈癥患者的臨床表現無變化。
治療總有效率=(治愈例數+治療顯效例數+治療有效例數)/研究總例數*100%。
2 結果
2.1 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結果
30例眩暈癥患者經過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后,有11例患者得到治愈,16例患者治療顯效,2例患者治療有效,令有1例患者經過治療無效。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7%。
2.2 不良反應情況
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后3個月的隨訪期間,30例眩暈癥患者出現2例不良反應,其中腹瀉、腹痛患者1例、失眠患者1例,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7%,2例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經過治療均得到恢復。
3 討論
眩暈癥是目眩、頭暈的綜合表現,該癥狀作為內科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中醫《內經》上就對眩暈癥作出解釋“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由此可看出中醫對于眩暈癥治療的源遠流長。現代醫學對于眩暈癥多認為是因顱外段的椎動脈血管的形態學發生改變及血流的變化所引起。因此,除患病者的先天不足引起的眩暈癥狀外,醫學上對于眩暈癥的診治更需要留意頸椎增生情況,考慮眩暈癥患者的病癥與骨質增生所刺激到血管壁的上交感神經而造成血管性痙攣的關聯性。
本研究運用了桃紅四物湯,包括生地、當歸、鉤藤、白芍、川芎、天麻、甘草等藥物。主要在中醫上理解運用無痰、無風、無虛不作眩的理念。藥理上生地與當歸皆為養血調經、滋陰、補肝的有效藥物;桃仁、紅花可有效活血、化瘀;白芍為養血、補血的藥材;川芎則可行氣活血、起到調暢氣血的功效。桃紅四物可起到平肝息風的功效,對于個別癥狀的患者加減天麻、甘草、鉤藤等藥物,天麻與鉤藤等可促平肝息風,使桃紅四物功效更進一層。30例眩暈癥患者經過桃紅四物湯加減治療后,有11例患者得到治愈,16例患者治療顯效,2例患者治療有效,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7%。另外,3個月的隨訪期間,30例眩暈癥患者出現2例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7%。而2例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經過治療均得到恢復,可見該方的副作用小,且治療效果明顯。
綜上所述,桃紅四物湯加減對眩暈癥療效明顯,副作用輕微,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曾飛,王敬卿.眩暈的微觀辨證研究概述[J].河北中醫,2015,37(6):937-940.
蘇雪艷,井彥華.藥物聯合治療老年腦動脈硬化性眩暈[J].實用醫藥雜志,2014,18(8):694-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