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敬 莊國柱
慢性乙型肝炎(簡稱乙肝)通常是指臨床檢測乙肝病毒為陽性,患病超過半年或發病日期不確定但有慢性肝炎臨床表現者,典型的臨床表現為乏力、肝區疼痛、畏食、惡心、腹脹等癥狀,肝臟體積變大,質地變硬,有壓痛。病情危重患者可合并出現有肝掌、蜘蛛痣、肝病面容、脾大,肝功能異常表現。而肝纖維化是病情向肝硬化發展的重要階段[1],是由于肝臟纖維結締組織的沉積導致,同時這一過程是可逆的,因此是治療的切入點。臨床治療上,已經可以用西藥抗病毒復制,而有效阻斷肝纖維化進程,進而促使病情得到緩解,但是血清中HBeAg及HBsAg的結果轉陰并不代表完全治愈,極易復發且藥物副作用大,均成為西藥治療乙肝的缺陷。中醫理論強調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治療上從總體出發,優勢體現在逆轉肝纖維化進程,以活血化瘀、理氣祛濕為治療原則,因此在提高臨床療效、改善癥狀、減少疾病復發率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2]。本文通過對臨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進行方劑柴胡疏肝散(出自《證治準繩》)聯合西藥綜合治療,來觀察疾病的癥狀改善、預后和臨床療效,并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進行生存質量評分來評估療效,從而對治療方案進行評估,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2017年6月本院住院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15年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修訂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診斷標準[3],有乙型肝炎或HBsAg陽性病史超過6個月,現HBsAg和/或乙型肝炎病毒(HBV)DNA仍為陽性者,可診斷為慢性HBV感染。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版,氣滯濕阻證為腹大脹滿,按之軟而不堅,脅下脹痛,飲食減少,食后脹甚,得噯氣或矢氣稍減,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膩,脈弦。必備以上癥狀中兩項,結合舌象、脈象,即可診斷。納入標準:符合西醫及中醫的診斷標準;經確診,患者無高血壓、糖尿病、血脂膽固醇異常等高危因素。排除標準:處于妊娠、哺乳期婦女;精神疾病患者,研究過程中不能配合臨床治療觀察及檢查者;關節嚴重畸形者、無勞動能力者。對患者進行編號,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西醫治療對照組和聯合治療組,各50例。研究經過遼寧省撫順市傳染病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參與研究。
1.2 方法 兩組均按照病情分別制定合適的抗病毒、免疫調節治療、抗肝纖維化治療方案,藥物用重組人干擾素α-2b(IFNα-2b,商品名:安福隆,生產廠家:天津華立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S10970077)等,服藥的次數及用量都根據患者實際病情的變化來制定。在此基礎上,聯合治療組同時給予方劑柴胡疏肝散治療,方劑組成:陳皮6 g(醋炒)、柴胡6 g,川芎6 g,香附6 g,枳殼(麩炒)6 g,芍藥9 g,炙甘草3 g。每日1劑,水煎,早、晚溫服。兩組均以3個月為一個治療周期。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治療前后的肝功能指標包括總膽紅素(TBIL)、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檢測采用貝克曼AU68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操作(由北京九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2)治療前后的白介素-17(IL-17)、白介素-10(IL-10)水平檢測采用ELISA法進行(由美國RD公司提供)。(3)治療后的生存質量評價:采用美國波士頓健康研究所研制開發的SF-36量表[4-5],包括情感職能、精力、精神健康、社會功能、一般健康狀況、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生理功能8個方面,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質量越好。總生理健康=一般健康狀況+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生理功能;總心理健康=情感職能+精力+精神健康+社會功能。(4)療效: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版對患者癥狀改善進行評分,療效標準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為癥狀改善明顯、體征(乏力、肝區疼痛、畏食、惡心、腹脹)消失或改善明顯,肝功能明顯改善(TBIL、ALT、AST下降50%以上);有效為癥狀、體征改善,肝功能好轉(TBIL、ALT、AST下降50%以下);無效為癥狀、體征無變化,肝功能、肝纖維化指標無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顯效+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基線資料比較 西醫治療對照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40~72歲,平均(46.28±9.22)歲;病 程 10~21年, 平 均(13.15±3.01) 年; 聯 合治療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9~71歲,平均(46.28±8.76) 歲; 病 程 11~22年, 平 均(12.28±2.98)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聯合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明顯高于西醫治療對照組的58.0%,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5.657,P=0.017),見表 1。
2.3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TBIL、ALT、AST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TBIL、ALT、AST均低于治療前,且聯合治療組TBIL、ALT均低于西醫治療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后兩組AS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兩組治療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后,聯合治療組的總心理健康及生活質量總分均高于西醫治療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462、-7.669,P=0.000、0.000),見表 3。
2.5 兩組治療前后IL-17、IL-10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IL-17、IL-10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IL-17、IL-10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聯合治療組均低于西醫治療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例(%)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比較(±s)
ALT U/L組別 TBIL μmol/L AST U/L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西醫治療對照組(n=50) 47.8±9.9 28.5±6.2-11.683 0.000 269.7±82.864.7±11.9-17.3290.000178.9±55.552.7±9.415.853 0.000聯合治療組(n=50) 48.2±11.724.8±6.912.180 0.000 250.6±80.657.8±10.616.7700.000189.6±60.350.6±8.416.144 0.000 t值 0.185 -2.820 -1.169 -3.062 0.923 -1.178 P值 0.854 0.006 0.245 0.003 0.358 0.242
表3 兩組治療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治療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s)]
組別 生理功能 生理職能 社會功能 軀體疼痛 精力 情感職能 一般健康 精神健康 總生理健康總心理健康 總分西醫治療對照組(n=50)27.5±3.2 6.4±1.9 7.6±2.2 9.8±2.116.4±3.74.9±1.412.6±3.220.6±1.551.3±2.454.5±3.0108.8±2.7聯合治療組(n=50) 29.6±8.37.1±1.4 8.7±3.110.4±4.517.2±5.85.0±0.814.5±2.822.8±3.555.8±4.359.5±3.5115.3±3.9
表4 兩組治療前后IL-17、IL-10水平比較[ng/mL,(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IL-17、IL-10水平比較[ng/mL,(s)]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西醫治療對照組(n=50) 20.4±2.8 14.4±2.3 11.713 0.000 185.6±9.4 142.7±8.5 23.941 0.000聯合治療組(n=50) 21.3±2.9 8.4±1.5 27.941 0.000 183.9±8.3 102.5±9.1 46.732 0.000 t值 -1.579 15.441 0.959 22.834 P值 0.118 0.000 0.340 0.000組別 IL-17IL-10
臨床中乙肝已經成為一種高患病率傳染性肝病,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乏力、畏食、惡心、腹脹、肝區疼痛等,檢查可顯示肝臟功能減低,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據研究報道可知,乙肝控制不佳發展為肝硬化的發生率很高[6],會嚴重影響預后。近些年患病人數有增多趨勢,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而引發的肝炎常常是乙肝的主要發病原因,乙肝患者及病毒攜帶者是該疾病的高危傳染源,乙肝病毒可通過性接觸、血液制品接觸、母嬰垂直等方式進行傳播,并且因為受乙肝病毒因素影響、宿主自身因素、條件環境因素等共同作用,會使乙肝患者出現不同的臨床類型和臨床癥狀,而臨床治療困難,療效并不顯著,并且根據臨床報道可知單純西藥治療的療效并不理想,而乙肝患者極易合并出現其他嚴重并發癥,發展為肝硬化,對全身動脈血管都造成嚴重影響,會進一步加重病情[7-10],疾病會引起患者體內液體環境的改變,例如使脂質易于聚集于血管壁及血管壁的纖維化[11-14],而西藥在治療上主要以減緩這一進程為主,進一步減輕臨床癥狀。
中醫認為,乙肝的形成主要因為肝、脾、腎三臟受累,氣血痰水互結于體內,導致患者氣滯濕阻病機的形成,主要臨床病機特點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而血瘀、氣滯、水濕為乙肝患者的主要臨床病機病理變化[15-18],治療上主要以行氣化濕為主,重在逆轉肝纖維化狀態,并改善局部血管微循環,從而提高肝臟功能。柴胡疏肝散有疏肝理氣,行氣化濕,抗纖維化及回縮肝脾的功效,可用于乙肝的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0%,明顯高于西醫治療對照組的58.0%(P<0.05);治療后,兩組TBIL、ALT、AST、IL-17、IL-10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聯合治療組TBIL、ALT、IL-17、IL-10均低于西醫治療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合治療組的總心理健康及生存質量總分均高于西醫治療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提示將柴胡疏肝散運用到臨床,可明顯改善患者預后。
綜上所述,柴胡疏肝散聯合西藥治療氣滯濕阻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顯著,而且IL-17和IL-10均在乙肝發病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可以通過檢測乙肝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L-17及IL-10的水平評估病情的嚴重程度,是重要的實驗室檢查指標。
[1]馬崢,江一平,李婭婭,等.慢性肝炎肝纖維化的中醫藥治療現狀[J].江西中醫藥,2010,41(2):67-70.
[2]王輝.中醫治療肝纖維化的臨床研究進展[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4,7(4):243-245.
[3]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J].瀘州醫學院學報,2016,19(1):1-20.
[4] Mchorney C A,Ware J E,Raczek A E.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Ⅱ.Psychometric and Clinical Tests of Validity in Measur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Constructs[J].Med Care,1993,31(3):247-263.
[5]湯毓華.漢密頓焦慮量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220-223,253-255.
[6]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臨床肝膽病雜志,2006,22(1):3-15.
[7] Organization W H.WHO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Care and Treatment of Person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J].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5.
[8] Carman W F,Jacyna M R,Hadziyannis S,et al.Mutation preventing formation of hepatitis B e antige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J].Lancet,1989,334(8663):588-591.
[9]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lines: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J].J Hepatol,2012,57(1):167-185.
[10] Cheng J,Hou J,Ding H,et al.Validation of Ten Noninvasive Diagnostic Models for Prediction of Liver Fibr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J].PLoS One,2015,10(12):e0144425.
[11] Terrault N A,Bzowej N H,Chang K,et al.AASLD guidelines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J].Hepatology,2016,63(1):261-283.
[12] Ye B,Liu X,Li X,et al.T-cell exhaustion in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current knowledg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J].Cell Death Dis,2015,6(3):e1694.
[13] Busch K,Thimme R.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Med Microbiol Immunol,2015,204(1):5-10.
[14]萬謨彬,翁心華.干擾素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專家建議(2010年更新)[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0,28(4):193-200.
[15]夏小芳,吳建,婁國強,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醫體質與肝組織及外周血CD4+、CD8+表達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5,30(4):1219-1221.
[16]陳倚天,黃育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醫體質類型與病情輕重、HBV DNA定量的相關性研究[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15,25(1):53-55.
[17]劉建平,秦獻魁,Heather,等.中草藥治療慢性乙型肝炎隨機對照試驗的系統評價[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1,1(1):58-62.
[18]蔣健,高月求,吳瀟,等.慢性乙型肝炎中醫證型與實驗室指標相互關系的研究[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2,36(6):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