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少歡 程萬春 孟家曉
腦卒中是一種常見的具有較大危害的臨床疾病,在我國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與死亡率,成為我國第一位致死原因。依據相關的臨床研究可知,急性缺血性腦卒中占全部腦卒中的60%~80%。依據循證醫學證實,發病時間窗內采用rt-PA靜脈溶栓是目前世界上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首選方式,同時也是恢復腦梗死患者腦血流的基本方式[1]。然而縱觀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實際溶栓率不足2%,因此需要不斷地提高溶栓率[2]。目前急性腦梗死靜脈溶栓采取的做法是根據臨床癥狀及NIHSS評分、結合頭顱CT或MRI結果進行篩選,一般選擇對5分≤NIHSS<25分患者進行靜脈溶栓治療。既往認為NIHSS評分小于5分的輕型腦卒中和癥狀快速改善的腦卒中不需要靜脈溶栓治療,或將其列為溶栓相對禁忌證。文獻[3-5]研究表明,接近1/3的沒有溶栓治療的輕型卒中患者的結局不良。本文將重點探討多模式MRI指導下輕型卒中rt-PA靜脈溶栓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9月60例發病4.5 h內的輕型卒中患者。納入標準:(1)有缺血性卒中導致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2)癥狀出現<6 h(后循環 <12 h);(3)年齡≥ 18歲;(4)NIHSS評分1~5分;(5)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6)無MRI檢查禁忌證;(7)同時滿足MRI檢查結果:①DWI異常范圍小于大腦中動脈(MCA)供血范圍的1/3;②PWI異常灌注區最大直徑>2 cm;③PWI/DWI不匹配區≥20%;④除外累及內囊的穿支梗死;⑤除外小的深部梗死,即腔隙性梗死,梗死直徑≤15 mm;⑥DWI見后循環梗死責任病灶,MRA見椎-基底動脈狹窄或閉塞。排除標準:(1)近3個月有重大頭顱外傷史或卒中史;(2)既往有顱內出血史;(3)患有顱內腫瘤、動靜脈畸形、動脈瘤癥狀;(4)入院前接受過肝素治療;(5)患者處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30例。告知兩組患者及其家屬此次研究的目的與方法,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時此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的治療,即對患者進行主要以抗血小板、穩定斑塊等的藥物治療。試驗組予以多模式MRI聯合rt-PA靜脈溶栓治療,方法如下:(1)運用西門子1.5T高場核磁共振進行常規軸位T1WI、T2WI、DWI序列、MRA序列與PWI序列掃描,以此確定患者的DWI異常范圍大小與梗死直徑。(2)讓患者使用靜脈溶栓藥物愛通立(生產廠家:榮昌醫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S20020034),劑量為0.9 mg/kg,最大劑量不超過90 mg,先將10%在1 min內靜脈推注,其余的90%在1 h內緩慢靜脈滴注。溶栓后24 h內不使用抗凝藥與抗血小板聚集藥物,24 h后復查頭顱CT或MRI,若無顱腦出血,則對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及調脂穩定斑塊藥物。
1.3 觀察指標 (1)患者溶栓前、溶栓10 d后與溶栓3個月后的NIHSS與mRS評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情況越不好;(2)患者的死亡率與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主要為腦出血轉化。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48~59歲,平均(53.2±4.6)歲。試驗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47~60歲,平均(53.5±5.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溶栓前、溶栓10 d后與溶栓3個月后NIHSS評分比較 溶栓前,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溶栓10 d、3個月后,試驗組NIHSS評分明顯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溶栓前、溶栓10 d和3個月后的NIHSS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溶栓前、溶栓10 d和3個月后的NIHSS評分比較[分,(±s)]
?
2.3 兩組患者溶栓前、溶栓10 d后與溶栓3個月后的mRS評分比較 溶栓前,兩組mR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溶栓10 d、3個月后,試驗組mR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溶栓前、溶栓10 d和3個月后的mR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溶栓前、溶栓10 d和3個月后的mRS評分比較[分,(±s)]
組別 溶栓前 溶栓10 d后 溶栓3個月后對照組(n=30) 3.54±0.72 3.37±0.59 3.24±0.61試驗組(n=30) 3.61±0.75 2.74±0.44 2.58±0.54 t值 1.081 5.390 8.965 P值 0.880 0.020 0.000
2.4 兩組死亡率與腦出血發生率比較 兩組均未出現死亡現象;兩組腦出血、其他部位出血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試驗組其他出血主要是發生牙齦出血2例,鼻黏膜出血1例,均通過局部壓迫止血處理后停止,沒有造成嚴重后果。除此之外,還有3例患者出現血尿現象,但現象輕微,無須經過特殊處理便可恢復。

表3 兩組死亡與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對于輕型卒中患者,早期普通CT及MRI常規序列掃描檢查較易出現假陰性結果,特別是對于發病較早及后循環缺血病灶而言,更是較易出現此種不良現象,其主要原因在于這類患者的依靠NIHSS評分及普通CT及常規MRI掃描可能出現對病情的嚴重性評估不足[6-11]。為避免上述不良現象的出現,目前臨床中多使用多模式MRI指導下rt-PA靜脈溶栓的方法進行治療[12-14],相比于普通CT,MRI的DWI在缺血數分鐘后即可出現異常高信號,是最精確診斷急性腦梗死病灶的技術。rt-PA靜脈溶栓是目前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首選方法,能夠有效地提高腦梗死靜脈溶栓率、改善輕型卒中總體預后及降低溶栓治療并發癥發生率,對推動急性腦梗死規范化治療起到積極作用[15-19]。不同患者的血管基礎病變、側支循環、血流儲備以及缺血耐受性不同,在相同的時間窗內,其缺血半暗帶不盡相同,當使用MRI進行檢測時,能夠早期有效的確定患者的缺血半暗帶,篩選出有可能出現預后不良的輕型卒中患者,采取rt-PA靜脈溶栓后,患者的血液循環得到較大程度恢復,因而能夠有效地縮小缺血半暗帶,進而改善患者的顱內缺血癥狀。依據本研究結果可知,使用多模式MRI指導下rt-PA靜脈溶栓后,患者的NIHSS評分與mRS評分均明顯下降,并且死亡發生率為0,此結果與姚麟等[20]的研究結果相似。本研究中試驗組其他出血主要是發生牙齦出血2例,鼻黏膜出血1例,均通過局部壓迫止血處理后停止,沒有造成嚴重后果。除此之外,還有3例患者出現血尿現象,但現象輕微,無須經過特殊處理便可恢復。
綜上所述,經多模式MRI指導對輕型卒中rt-PA靜脈溶栓具有顯著效果,死亡率與出血轉化率無明顯增加,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1]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撰寫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4):246-257.
[2]楊江勝,朱祖福,高志強,等.早期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輕型缺血性卒中的療效觀察[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7,30(4):303-305.
[3] Leira E C,Ludwig B R,Gurol M E,et al.The types of neurological deficits might not justify withholding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low total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scores[J].Stroke,2012,43(3):782-786.
[4] Nedeltchev K,Schwegler B,Haefeli T,et al.Outcome of stroke with mild or rapidly improving symptoms[J].Stroke,2007,38(9):2531-2535.
[5] Khatri P,Conaway M R,Johnston K C,et al.Ninety-Day Outcome Rates of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Mild Ischemic Stroke[J].Stroke,2012,43(2):560-562.
[6]朱海暴,李勇,張冠文,等.輕型缺血性卒中靜脈溶栓后雙重抗血小板治療研究[J].臨床薈萃,2014,29(12):1348-1351.
[7]隋海晶,趙振國,白青科,等.MRI在中青年缺血性腦卒中rt-PA靜脈溶栓治療中的價值[J].放射學實踐,2013,28(9):947-950.
[8]陳翠榮,趙振國,周媛,等.輕中度急性腦梗死MRI指導下超時間窗靜脈溶栓治療的研究[J].卒中與神經疾病,2014,21(6):330-333.
[9]賈麾,李嚴培,田沈,等.多模式磁共振指導超時間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靜脈溶栓治療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14):2677-2680.
[10]范紅星,張素平,何銳,等.多模式磁共振成像引導下睡醒腦卒中的靜脈溶栓治療[J].中國老年學,2016,36(18):4628-4629.
[11]韓小輝,姜廣亞,黃瑋,等.多模式MRI輔助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前循環缺血性腦卒中療效及對hs-CRP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7,15(18):2321-2325.
[12]戴美芬,包黎剛,徐冬娟,等.輕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靜脈溶栓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8(10):1070-1072.
[13]王佩佩,盧潔,李坤成,等.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和灌注加權成像判定缺血半暗帶的研究進展[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4,16(4):445-446.
[14]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腦血管病影像應用指南[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6,49(3):164-181.
[15]許東,趙海燕,馬東明,等.基于磁共振動脈自旋標記技術指導的急性缺血性卒中靜脈溶栓研究[J].中國卒中雜志,2016,11(12):1030-1034.
[16]溫阿明,王培軍,楊學東,等.多模式磁共振在指導小范圍急性腦卒中靜脈溶栓治療中的應用價值[J].海軍醫學雜志,2016,37(1):36-39.
[17]蘭俊,張海靜,黃桂梅.多模式CT指導下rt-PA治療覺醒型卒中后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變化[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2016,14(5):36-38.
[18]張志國,孫亞鳴,陳曉宇,等.CT灌注成像指導下超時間窗缺血性卒中患者靜脈溶栓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7,36(1):24-27.
[19]樓敏,張圣.我國急性缺血性卒中靜脈溶栓管理模式的探索[J].中國卒中雜志,2014,9(11):895-898.
[20]姚麟,連曉鵬,秦冰.急性缺血性腦卒中rt-PA靜脈溶栓標準化診療流程實施效果分析[J].新醫學,2015,46(10):70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