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建光 陳正賢 甘兵 林紹怡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常見的以持續(xù)性氣流受限為特征的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氣流受限通常為進展性,與氣道和肺臟對有毒顆粒或氣體的慢性炎性反應增強有關[1]。根據(jù)流行病學調(diào)查顯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fā)病率以及復發(fā)率逐漸提高[2]。近年來,衛(wèi)生部有關部門對我國7個地區(qū)20 245名成年人群展開流行病學調(diào)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占40歲以上人群高達8.2%,其患病率之高非常驚人[3-4]。有學者統(tǒng)計,50%患者在因急性加重治療出院后的半年中至少又住院一次。目前,其相關危險因素的研究顯示了不一致的結果,且危險因素多樣。為了研究COPD患者再入院率與體重指數(shù)的關系,本文中選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本院治療的COPD患者134例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本院治療的COPD患者134例。納入標準:(1)符合2016年版GOLD指南對COPD的診斷標準。①臨床表現(xiàn)為呼吸困難、慢性咳嗽、慢性咳痰;②有風險因素(煙草煙霧、取暖燃料和烹飪產(chǎn)生的煙霧、職業(yè)性粉塵和化學物質(zhì))暴露史或COPD家族史應考慮COPD的診斷;③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后,第一秒鐘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0.70,確定為持續(xù)性氣流受限,可確診為COPD[5];④行肺功能檢查進一步確診。(2)年齡40歲以上。排除標準:(1)惡性腫瘤、肺結核、甲亢、慢性萎縮性胃炎等消耗性疾病及合并水腫的患者;(2)不明原因的肥胖、運動員;(3)心力衰竭、腎功衰竭、肝功能衰竭等其他嚴重疾病患者;(4)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患者;(5)懷疑有藥物濫用病史,或據(jù)研究者判斷具有降低入組可能性或使入組復雜化的患者。其中男74例,女58例,年齡48~82歲,平均(71.2±4.6)歲。入組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根據(jù)患者的體重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將其分為三組,其中BMI≤19 kg/m2為低體重組,BMI在20~25 kg/m2為正常體重組,BMI≥26 kg/m2為超重組。收集三組患者在30日內(nèi)再次住院率、非30日內(nèi)再入院率、住院時間、入院時氣流阻塞程度、穩(wěn)定期呼吸困難的情況。
1.3 評價標準 (1)呼吸困難:通過mMRC評分評估患者穩(wěn)定期時呼吸困難的程度。共分為5級,0級表現(xiàn)為只有在劇烈運動時出現(xiàn)呼吸困難;1級表現(xiàn)為在平地快走或者步行爬小坡時出現(xiàn)呼吸困難;2級表現(xiàn)為由于氣短,平地行走時比同齡人慢或需要停下來休息;3級表現(xiàn)為在平地行走100 m或者數(shù)分鐘后需要停下來喘氣;4級表現(xiàn)為患者由于嚴重的呼吸困難而不能離開家,或在穿衣服、脫衣服時出現(xiàn)呼吸困難。(2)氣流阻塞程度入院時通過檢測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的百分比(FEV1%)表示氣流阻塞的程度。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三組或以上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一般資料比較 低體重組53例,男33例,女20例,平均年齡(71.1±4.7)歲;正常體重組61例,男36例,女25例,平均年齡(71.4±3.9)歲;超重組20例,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齡(70.9±5.0)歲。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三組30日再入院率比較 低體重組30日再入院率高于正常體重組及超重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字2=6.042、13.160,P=0.016、0.008),見表 1。

表1 三組30日再入院情況比較 例(%)
2.3 三組住院時間、入院時氣流阻塞程度比較 低體重組住院時間長于正常體重組及超重組,差別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低體重組FEV1%低于正常體重組與超重組,差別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住院時間、氣流阻塞程度比較(±s)

表2 三組住院時間、氣流阻塞程度比較(±s)
低體重組(n=53) 19.36±5.31 41.06±7.24正常體重組(n=61) 10.35±3.34 55.16±6.28超重組(n=20) 11.36±3.62 52.93±6.31 F值 7.346 6.168 P值 0.020 0.025
2.4 三組穩(wěn)定期呼吸困難情況比較 低體重組1、2、3、4級呼吸困難均高于正常體重組及超重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字2=10.083、6.720、7.112、4.000;3.571、7.052、16.113、3.250,P=0.011、0.023、0.021、0.035;0.045、0.024、0.006、0.048),見表3。

表3 三組的呼吸困難情況比較 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由于多種因素導致的疾病,咳嗽、咳痰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常見癥狀[5-1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是指一種急性起病過程,它不僅使患者肺功能逐年進行性下降,而且住院率、病死率也升高,同時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導致社會醫(yī)療資源消耗[15-19]。本文選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本院治療的COPD患者134例,收集患者BMI、30日內(nèi)再入院率、氣流阻塞程度、住院時間、呼吸困難的情況進行比較。結果顯示,低體重組的30日再入院率、呼吸困難程度均明顯高于正常體重組及超重組,住院時間長于正常體重組及超重組(P<0.05)。低體重組FEV1%則低于正常體重組及超重組(P<0.05),上述結果與王春等[20]的研究結果相似。COPD患者呼氣氣流受限,肺過度充氣,導致功能殘氣量增加,引發(fā)呼吸困難和運動能力受限,呼吸肌能量消耗增加,可致呼吸肌疲勞。目前認為,過度充氣在慢阻肺疾病早期即可出現(xiàn)。而隨著病情進展,患者肺氣體交換能力下降,可產(chǎn)生低氧血癥,甚至高碳酸血癥,而長期慢性缺氧亦可提高代謝率,能量消耗加劇。而且慢阻肺患者一般伴有食欲減退,營養(yǎng)攝入減少,從而加重機體能量負平衡,導致營養(yǎng)不良。BMI較低的COPD患者營養(yǎng)狀態(tài)更差,外周肌肉萎縮和功能障礙,不能提供足夠的能量,從而加重病情,增加再次入院率。
[1]韓婷,劉洋,孫彥,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焦慮和抑郁的診治進展[J].臨床肺科雜志,2017,22(11):2085-2088.
[2]張明生,王印林,張厚亮,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代謝綜合征患者預后影響因素探討[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7,30(2):209-211.
[3] Mohammad E A,Zaerin O.Role of Serum Interleukin 6,Albumin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COPD Patients[J].Tanaffos,2015,14(2):134-140.
[4] Kalayc?o?lu E,G?kdeniz T,Aykan A ?,et al.Evalua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ultidimensional Grading System (BODE Index) in Patients with COPD[J].COPD,2015,12(5):568-574.
[5]宋琳,韓鋒鋒.2016年版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議解讀[J].世界臨床藥物,2016,37(7):437-440.
[6]蔡曉婷,時國朝,萬歡英,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體重指數(shù)、呼出氣一氧化氮、肺氣腫評分分組特征[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13,12(3):223-227.
[7]王寧.體重指數(shù)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及生活質(zhì)量改變的相關性研究[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7,46(5):597-599.
[8]李艷.低體重指數(shù)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預后的影響[J].臨床肺科雜志,2012,17(3):541-542.
[9]周紅艷.體重指數(shù)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病情及預后的影響[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13,32(6):52.
[10]宋曉玥,張麗萍,李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患者BODE指數(shù)與焦慮抑郁相關性分析[J].心理醫(yī)生,2017,23(15):132-134.
[11]鄭嬋新,曾彤華,王大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的營養(yǎng)狀況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16):4000-4001.
[12]楊生岳,馮恩志,閆自強,等.高原地區(q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患者的隨訪結果分析[J/OL].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2,5(1):4-9.
[13]李源,房卿,周慶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并發(fā)真菌性肺炎的危險因素研究[J].藥物評價研究,2015,38(3):317-319.
[14]陳志鋒.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發(fā)冠心病發(fā)病因素的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0(8):38-40.
[15]王彩霞,金先橋,彭德榮,等.社區(qū)教育對輕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yī)師雜志,2013,12(2):136-138.
[16]岑英文,丁誼.貧血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wěn)定期中發(fā)生機制的臨床研究[J].甘肅醫(yī)藥,2012,31(12):881-882.
[17] Smargiassi A,Inchingolo R,Tagliaboschi L,et al.Ultrasonographic assessment of the diaphragm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relationships with pulmonary func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body composition-A pilot study[J].Respiration,2014,87(5):364-371.
[18] Gurqun A,Deniz S,Arg?n M,et al.Effects of nutritional supplementation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in muscle-wasted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 prospective,randomized and controlled study[J].Respirology,2013,18(3):495-500.
[19]南昊宇,劉學軍,錢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住院治療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yī)藥,2013,8(11):1558-1560.
[20]王春,張映銘,王彩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體重指數(shù)與肺功能的關系分析[J].中國醫(yī)刊,2015,50(11):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