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濤


今年6月是英國“追風”號運輸船運送首批加勒比移民抵達英國70周年。最近,多家英國媒體報道稱,英國政府威脅1973年前抵達英國的“追風一代”,如果他們不能證明自己有權留在英國,就將面臨驅逐。此事引起軒然大波。稍后,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就“追風一代爭議”道歉,她還澄清說“追風一代”孩子們有權留在英國。那么,“追風一代”究竟是些什么人?在他們背后有怎樣的故事?
“追風”號象征多元文化
長達6年的二戰使英國損失大量青壯年,國內勞動力嚴重短缺。為此,英國政府開始鼓勵海外殖民地和英聯邦國家的人集體移民英國,來填補勞動力市場短缺。1948年7月,英國放大招,議會通過《1948年英國國籍法案》,給予所有生活在英國及其殖民地的人英國公民權。很多西印度群島人在二戰期間曾為“母國”英國戰斗,但戰后回到故鄉卻窮困潦倒,在英國廣泛引進勞動力的背景下,大批西印度群島人打算前往英國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
在英國殖民地部安排下,“追風”號運輸船開往牙買加殖民地首府金斯敦,在它停靠金斯敦前一個月,牙買加《每日拾穗者報》就登出廣告,廣告稱“追風”號可為任何想前往英國工作的人士提供廉價運輸,單程票只需28英鎊。很多西印度群島人認為去英國會有很多工作學習機會,一些退伍軍人則想借此機會返回英國重新參軍。為了抓住機會,人們出售自己的家產或借錢買船票。22歲的薩姆·比弗·金二戰期間曾當過英國空軍機械師,他的家人為了購買一張船票賣掉了3頭牛。在宣傳攻勢下,492人登上這艘英國運輸船,開啟了他們從加勒比地區到英國的移民之路。6月22日,“追風”號運輸船載著這群人抵達倫敦附近的蒂爾伯里港。下船后,一些人投靠在英國的親友,還有一些人重新加入他們在戰時服役過的陸軍或空軍部隊。然而,還有230人沒有去處,英國官方顯然沒有為他們準備好住宿,政府像對待戰俘一樣將他們臨時安置在倫敦西南部克拉珀姆南站地下收容所。盡管如此,大多數人還是希望能在英國永久定居。一名牙買加移民說:“我們一直是英國人,我能記得國王的生日或加冕日,一切都是按照英國人的要求做的,英國在我們眼中是‘母國。”
英國廣播公司稱,“追風”號搭載492名加勒比移民抵英是英國現代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象征著現代英國多元文化社會的開啟。“追風”號抵英之后20多年,一批又一批加勒比移民來到英國尋求發展,在這場移民運動中,這些出生于西印度群島的移民被稱為“追風一代”。英國歷史學家表示,不清楚有多少人屬于“追風一代”,很多人當年作為孩子拿著父母的護照來到英國,他們從未申請旅行證件。
無法實現的“英國夢”
戰后初期的英國急需重建,有很多工作崗位,英國鐵路、國民保健署和公共交通系統等單位幾乎只招募來自牙買加和巴巴多斯的移民,許多移民在基本公共服務機構找到了工作。為了能在英國立足,“追風一代”大多充當體力勞動者、清潔工、司機和護士等,他們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及承受更大的工作壓力。“追風一代”代表人物弗羅拉·本杰明(演員、作家、商人兼政治家)在自傳《來到英國》中寫道,在她少女時代,她跟兄弟姐妹一道離開特立尼達島樂園,前往倫敦與15個月前抵英的父母團聚。到倫敦之后,她一開始很不適應寒冷的天氣以及交通噪音和污垢,隨著新生活的開始,她不久意識到生存下去的唯一辦法就是工作要比別人努力兩倍。隨著時間的推移,“追風一代”在倫敦和英國其他地區定居下來,他們建造教堂和社區中心,積極參加向他們敞開大門的市政委員會和其他一些組織。一些人通過參與公共事務嶄露頭角。
但另一方面,雖然多屆英國政府通過開展移民運動鼓勵非洲裔加勒比人來英國,但“追風一代”很多人都遭受過來自英國白人社會的歧視、偏見和極端種族主義。非官方的種族歧視盛行,類似“有色人種、狗和愛爾蘭人不得入內”的標牌很普遍。在私企招聘、住房、教育和警務方面,他們通常被當作二等公民對待。早期的“追風一代”發現,私營企業基于種族原因拒絕他們,工會通常不會幫助他們,俱樂部、舞廳和教堂不讓他們進入。上世紀50年代,“追風一代”同白人社區的沖突持續惡化,倫敦、伯明翰和諾丁漢等城市發生騷亂。1958年白人青年對倫敦“追風一代”聚居區發起襲擊。一些新法西斯組織公然煽動對“追風一代”的種族仇視。凱爾索·科克倫來自安提瓜島,1954年他來到 倫敦,找了一份木工活,他努力工作想賺夠學法律的錢。然而他在回家途中受到一群白人青年攻擊,最終他沒能實現“英國夢”,反而死于英國種族主義者之手。
1960年巴巴多斯小說家喬治·拉明在《走向期待的旅程》一文中質問道:“當時我們即將抵達南安普敦,我們意識到我們沒有返程票。我們沒有犯罪記錄,我們的殖民地身份使我們無法得到充分公民權。沒回頭路可走,我們離開時所感受到的所有暫時的快樂現在都轉變成了憂慮。其中一個叫薩姆的人發問‘是誰把我們送到這個地方的?”
“追風一代”已成歷史
到20世紀60年代,隨著大量移民涌入,英國勞動力市場已經出現飽和,這時“追風一代”顯然成了累贅。于是,英國政府加緊對移民的監管,在不到10年內,幾屆政府3次立法,使非白人移民越來越難在英國定居。1971年10月28日,《1971年移民法案》出臺,至此,只有持工作許可證或者父母或祖父母出生于英國的人才被允許來英國定居,這事實上阻止了大多數加勒比移民,“追風一代”由此成為歷史。
英國歷史圖書編輯維多利亞·沃爾特斯總結說,“追風一代”在塑造和創造現代英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對勞動力的貢獻使英國成為戰后歐洲最成功的經濟體之一。或許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到來以及勤奮工作幫助將這個國家成為世界上一個最充滿生氣和寬容的多元文化的國家。▲
環球時報2018-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