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威
2018年初參加一個品牌公關人的聚會,主持人讓每個人講講自己在2017年最大的收獲,看誰的收獲最吸引人,得票最多。
我的收獲得到好評。2017年我在“好多課”APP上做了“品牌公關-工作指南”線上課,錄了500多分鐘音頻,寫了17萬字的課件,超過6000名學員購買了這門課,成為國內品牌公關最大的付費學習社群。
還有一個重要的收獲,就是我堅持完成了《國際公關》雜志又一年的專欄寫作,以前我的文章放在中國人民大學胡百精教授后面,去年胡老師晉升人大新聞學院執行院長,公務繁忙,沒有時間寫了,我的專欄就跳到了《國際公關》的最前面。
你可能說,不就是寫了六篇文章嘛,有什么了不起,再說現在都新媒體時代了,誰還看紙刊啊。我想說的其實是,在公關這個每天都在跟現實交鋒的行業,一件完整事情之后的靜心回顧和重新閱讀有多么重要。公關人對過去一年的回顧,最重要的一個總結維度是,你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對這個行業本質的認識。
公關的本質是促進對話,傳播的核心是內容。這些話,我們聽老師講過,聽老板講過,在《國際公關》雜志上見過,可是,對話有幾個層次,幾種方式,哪種方式最適合你現在的企業狀態?新媒體時代內容創作有什么新的方法?當你把別人優秀的案例歸于套路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相同的套路用在你現在服務的品牌,會是一種何等幼稚可笑的方案?
我在2018年初做了一件事,把2017年的六本《國際公關》拿出來重新讀了一遍,看到有趣的,不解的,感到振奮或者矛盾的觀點,給作者發微信探討。
我問第二期《玩轉聲量、互動、口碑三個魔球》的作者,趨勢中國傳播機構的藍健,創造聲量固然可以靠超級創意廣告,購買明星大號,高收視綜藝節目植入,但是如何用公關的力量撬動聲量,用議程設置引發議論,小預算企業如何玩轉三個魔球?
藍健對我說,這確實是經典公關難以達到的,聲量越來越依靠廣告投放,流量購買。
讀一年的《國際公關》,我們行業重要的話題都在上面——數字營銷趨勢,從薩德事件看全球企業的公關智慧,人民日報軍裝照引爆的背后,網易云音樂情感營銷的洞察來源,怎樣做地產公關,內容營銷方法論,汽車公關如何改變美國,大理大學取消公關專業意味著什么。
當你回放這些精彩的案例和話題,加入你自己實踐的思考,加入刻意抬杠的思維提升套路,你覺得這六本并非厚重的刊物,其實承載了行業人如此多深刻的思考。
即使有一天,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迫于預算,停止《國際公關》紙刊出版,全部內容只放在“中國公關網”微信號上,我也會把一年的文章用某種方式集中起來,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冬日,泡上一杯好茶,悉心回顧自己過去精彩的或不夠精彩的一年,重新梳理對公關這個急劇變化的行業的新思考。
我十分尊敬的胡百精老師在“2017中國公共關系教育工作坊”上說:“公關業可能會消失,這并不意味著是壞事。因為在人人都獲得更高超的溝通技巧之后,以信息為邏輯的公關就不存在了。”
胡老師的話總是暗藏深意,我不具備與他抬杠的學識,但是抬杠本身就是用積極思考實現提升。你問他那句話什么意思,讓他重寫專欄吧,還放在我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