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ian B. Miller
籠而統之的善與惡并不能很好地描述我們大多數人。可能會有一些“奇人”立于善惡兩端,而我們大多數人都處于經典鐘形曲線中間的大肚子位置。鑒于人性的復雜,我們往往不夠好,算不得善人,但也不那么壞,算不得惡人。好消息是,我們的性格特點并非一成不變。社會科學提出了幾種讓我們可以變得更好的方法。當然,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文火慢熬。
通常我們知道要做正確的事,但我們會分心,會忽略真正重要的事情。道德提醒可以幫助我們回到正軌。我們被提醒的次數越多,下一次對對錯的認識就越自然。
2008年,Nina Mazar、On Amir和Dan Ariely進行了一項研究。研究人員招募了大約35名學生,將他們分成三組。其中一組做完一套20題的測試,測試結束后將答卷交給負責人。由工作人員進行閱卷,每個學生每答對一題,可獲得50美分。最后的結果是,這組學生平均答對了3.4個問題。
第二組也進行了同樣的測試,但不同的是,收卷、閱卷并報告最終的“正確率”都由學生自行完成。換句話說,他們知道可以通過撒謊賺更多的錢,而且沒有被抓到的風險。最后這個小組報告說,平均答對了6.1個問題。顯然,這組出現了一些作弊行為。
真正有趣的是第三組。他們有同樣的機會作弊,但在參加測試之前,他們必須簽署一份誠信承諾。這有用嗎?這組學生最終只答對了3.1個問題,無作弊行為。這要歸功于對學生的道德提醒,強調誠實的重要性。
榜樣可以幫助我們以新的方式看待世界。他們可能是離我們最近的一些人(比如我的榜樣就包括我的父母和大學室友),也可能是我們不認識的人,比如波蘭下水道工人利奧波德·索沙(Leopold Socha),他從納粹手中救了10個猶太人,帶他們在地下躲藏了一年多。榜樣甚至可以是故事中的人物,比如《圣經》里好心的撒瑪利亞人和《悲慘世界》中原諒了冉·阿讓(Jean Valjean)的主教。
榜樣重塑我們的想象力,是提供智慧和建議的絕好源泉,并且最重要的,會激勵我們做出改變,成為更好的人。
幾十年來心理學家發現,發生緊急情況時,如有人遭到嚴重電擊,發出痛苦地哀嚎,或一個惡棍暴揍一個孩子,若周圍的人不做任何施救,我們也不大可能伸出援手。為什么?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害怕在陌生人面前出丑。
害怕出丑(或害怕被羞辱、被排斥、被嘲弄等等)不僅僅是我們中學時代的“遺風”,也是妨礙我們幫助別人的一個絆腳石,而我們并不總能意識到這個絆腳石的威力。
了解心理學研究后,下次再遇到緊急情況,我們就可以不再猶豫。我們可以提醒自己:他人的生命比陌生人對我們的看法更重要。
1978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刊》(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Bulletin)上的一篇經典研究中,蒙大納大學的研究人員讓12名學生參加了一個關于群體行為如何妨礙助人的講座。講座結束后,學生們離開大樓,這時看到一場“有意為之”的自行車事故。知道他們怎么做的嗎?絕大多數(67%)都出手相助,即使現場的圍觀群眾沒這么做。這是個相當不錯的比例。另外一個15人對照組,他們沒有去聽這個講座,看到同樣的事故,只有27%的人主動伸出援手。講座帶來了很大改變。
為確定這種效應是否會持續一天以上,研究人員對另一組學生進行了測試,其中安排60人聽講座,20人不聽。這一次的緊急狀況是,講座結束兩周后,有人無力地靠在墻上。講座效果仍在持續,盡管不像剛聽完那么明顯:聽講座的人中有42%上前幫助,沒有聽講座的學生,幫忙者只有25%。
所以,下次你出去散步,聽到自行車摔倒的聲音,或哪怕只是有人不小心把一些文件掉在地板上,請記住,不要膽怯,也不要不好意思,伸出援手吧。世界需要更多的人主動邁出第一步,這樣別人才可能跟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