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欣萌
感觸“神秘”的公共關系
Lydia剛入職場時,發現一個產品受到除了品牌主和消費者之外的第三方稱贊時,人們對于它的可信度遠高于這個產品做的推銷廣告。這件事情讓Lydia覺得不可思議,“就像是神奇的化學反應,權威紙媒上對產品的報道,會讓你覺得很自然,不像廣告‘強制地告訴你這個產品的好處,讓你去購買”,這種能夠影響人們思維和行動的神秘力量,引起了Lydia的好奇。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銷售,這是一份常在市場一線和別人溝通的工作。我發現如果只是推廣產品,說服力不夠,無法打動消費者;而如果我拿出一篇報道產品的文章,就可能會獲得消費者的認同,至少可以改變消費者對于產品的印象。”在這之后, Lydia開始嘗試借用第三方推薦的方式進行產品的推銷。后來一次機會接觸到公關公司,Lydia第一次知道了Public Relations(公共關系)的存在。“在我和這些做公關的人深入接觸后,發現他們做的和我做的其實是相通的。之后機緣巧合,我加入了這家公司,正式成為一名公關人。”Lydia說,當時臺灣經濟飛速發展,吸引了諸多國際品牌的進駐,也促使公關行業的蓬勃起步。冰淇淋、可樂、衣著、電影等等,運用講故事的力量影響消費者的思維和行為決策,讓Lydia在快消品領域的公關得心應手。但是公共關系僅僅是如此嗎?做了幾年公關后的Lydia心中產生了疑惑,毅然放棄了這份工作,報讀了MBA,主修Marketing。在學習的過程中,Lydia更加深刻理解了公關背后蘊含的是了不起的說服力和影響力。“當時受到一位公關前輩的影響,他說,最高級的公關是做人的公關。所以我去了華盛頓特區學習和就業。”Lydia解釋說,如果能做政治人物或是公共事務的公關,很多議題就可能通過討論而成為法律,從而影響人們的生活,這讓公關成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幾年下來,對比在國內和美國從事公關的經歷,Lydia洞察到環境的差異,使中西方對公共關系的理解有著非常不一樣的詮釋。“中國的公關,注重Relations,而西方的公關注重的是Public”,這是Lydia最強烈的感受。同一個詞匯,不同的側重點,形成了中西溝通的溝壑。在Lydia看來,真正好的公關在Public和Relations兩方面不僅是缺一不可,而且還要找到一定的平衡。
中國公關需正視Public與Relations的關系
每一個行業都要歷經時間的洗禮,才能蛻變得更加絢麗奪目。公共關系行業在西方國家已經有超過百年的發展,而在中國僅有30多年的歷史。想要追趕上西方國家的步伐,就必須在短時間內跳躍式的發展,但這勢必就會丟失很多需要時間積淀的東西,對于傳統公關的理解就可能有所偏頗,加之當下科技手段的豐富,產生影響的因素也越來越多,這讓中國公關行業和公關從業者產生了很多不安和焦慮。
當下中國公關行業焦慮的根本是什么,Lydia的觀點是Public和Relations之間的不平衡。中國公關行業要繼續成長,就必須重新正視Public和Relations之間的關系,扭轉“Public輕Relations重”的現狀。
每年7月和8月,Lydia都會和一些公關同仁探討當年所發生的公關大事件,從中找出公關人在全球到底應該扮演何種角色的答案。“中國公關行業正面臨著一個很大的矛盾沖擊——中國在經濟等方面的發展日益強大,但對公關方面的理解卻存在狹隘性。換句話說,公關其實是不分Chinese或American的,而是全人類共享的,公關所做的事情是造福全世界,而不是為哪個國家或地區服務。”Lydia強調說,在公共關系中Relations只是一種手段,更重要的是Public。中國本土公關公司想要做好從市場型公關到策略型公關的轉變,第一重要的就是以大公關的視角看待這個行業,不局限于在特定的市場,這種宏觀的視野就是對Public的理解。
“比如,一些外國品牌在社交媒體上的動態,常常會引起中國民眾的強烈反響。同樣的,我們發布的一些內容是否也會在世界上其他的國家有所反應呢?答案是肯定的,社交媒體的普遍應用為傳播提供了更便捷、更快速的平臺。”某種程度上,公關公司的布局眼光會影響其選擇什么樣的客戶,而這些客戶能否為公眾帶來更積極、更正面的影響,又會回歸到公關的本質。“當然,生存發展是公關公司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但是我們更應該在考量業務帶來的利潤外,思考公關真正為社會帶來的價值和意義,因為有意義才是公關繼續發展的源動力,這也是為什么一些品牌能夠屹立百年不倒,因為它對社會(Public)的附加價值早已超越了其產品本身的價值。不是說我們要高喊‘改變人類生活的偉大之舉的口號,而是要從細微的方面著手,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這是公關真正的初衷。”Lydia說道。
公關人要不忘初心,戰勝焦慮
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在充斥著焦慮因子的關系中,公關人要如何破繭成蝶?Lydia給出了幾點建議。
第一,不要迷茫。公關所扮演的角色是傳遞企業/品牌精神,在雜亂的、充斥著各種不真實信息的環境中,人們缺乏安全感,人們只會相信最信任的人和最信任的品牌。而公關講故事的根本就是建立一種信任,因此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公關人要做的就是保護這種信任,并將其轉化成企業聲譽。公關人感到迷茫時,不妨溫故公關最原始的出發點——透過傳播的力量正面影響人們的思維和行為,進而建立品牌和公眾之間的信任。傳遞的內容可以是飲食更安全、交通更便利、生活更美好等等。不同的只是現今傳播手段和渠道變得更豐富,微博微信之后一定還會有新的形式,這就像90年代電視臺開始細分出各類頻道一樣,但公關人不能被混淆視聽,忘記做公關的初心,太過注重平臺和技術的應用,而影響策略的原始目的——建立信任,提升企業聲譽。
第二,充實自己。在這個混亂的時代,更需要對公關有熱情、有正確想法的人,公關要在亂世中給品牌和企業指引方向,協助企業走正道。企業在遇到危機時,CEO最需要的兩個人是律師和公關人——律師判斷黑白,公關人引導社會輿論,而社會輿論牽動的又是企業聲譽。說錯一句話,可能多年累積的良好聲譽瞬間崩塌,想再重回到原來的聲譽水平,平均要花費3-5年的時間。因此公關人要通過知識和經驗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在關鍵時刻能給CEO提出重要的建議。
如何充實自己,提高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Lydia分享了她啟蒙老師說過的一句“俗語”:好的公關人是能夠在家修馬桶,出外見總統的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有扎實的專業技能,但不要只限于吸納公關領域的知識,你要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娛樂等等都有所了解,更要注重細節關聯,在不同的領域找到事物間的關聯之處,并在最恰當的時間把這些觀點濃縮為一個要點和見解。”Lydia舉例說:“SpaceX成功發射獵鷹重型火箭的意義是什么?難道僅僅是承載力更強大了?不,它帶來的真正的意義是,改變了人們以往認為的探索太空是費時又費力的觀念,甚至它會影響未來航空、新材料、能源行業的發展。”由此來看未來的公關人才,具備跨文化背景的人才將更受到青睞,而不具備這樣條件的人,要嘗試知識和能力的跨界結合,比如專注科技領域的人才又懂得一些藝術的審美,一定好過只懂科技或只懂藝術的人,因為今天和未來的世界是跨界的溝通和傳播。
優秀的公關很難被人們“認可”,“因為真正好的公關是你看不到它,但是你會用到它。優秀的公關人是不應該站在臺前的,而是永遠站在你的客戶背后。一家公司讓人們覺得沒有在做公關,便是最出色的公關,這也是對公關人最高的要求體現和最大的挑戰所在”。
Alternative,中國給世界多一種選擇
對于中西方理解事物的差異性上,Lydia有非常深刻的感觸。因為她從小就跟隨身為外交官的父親周游列國,在臺灣和多個不同西方國家成長,受到了多種文化的沖擊,從最簡單的語言到復雜的文化理解,Lydia甚至在學生時代就扮演了東西方差異的“翻譯官”。也正因此,中國走出去所面臨的困境,Lydia完全感同身受,尤其是在文化差異上,“沒有親身的經歷或對文化背景的了解,是無法理解彼此做出的決定和行為的”。
在Lydia看來,西方國家對中國的誤解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中西方歷史背景差異較大,彼此缺乏深入的了解。二是西方對中國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等方面的不理解。三是西方個人主義和中國集體(家庭)主義的不同,這直接影響到價值觀的不同。四是西方文化的理念認為“非黑即白”,而中國講究“中庸之道”。
“當這些復雜的因素交織在一起的時候,人們對不熟悉的事物自然會產生一種恐懼和排斥,尤其是中國僅僅用了40年的時間就成為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而西方國家的這個進程超過百年時間。”Lydia解釋說,正是因為文化的差異,讓人們的表達和處理事情的方式截然不同,比如“一帶一路”倡議實施,西方國家有抗拒的體現,中國則急于闡釋自己的理念。想要化解這種矛盾沖突,Lydia給出的答案是:Alternative——在中國國際化的進程中,不急于闡釋理念和做法,而是向西方國家提出另一種模式,供他們多一種選擇做參考,讓他們能夠在接受彼此不同文化的基礎上,慢慢聆聽和理解。
“比如在美國的中餐館,一道不加改良的剁椒魚頭,美國人一定不會接受并喜歡,反之,如果先改良為不那么辣的口味或是換成魚肉,也許他們接受起來就容易多了。也就是說,我們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不能挑戰西方原有的價值觀,這樣只會事倍功半。”Lydia表示Alternative就是解決中西方差異問題的“捷徑”,先從共同的興趣點出發,吸引他們聆聽,再給出我們的另一種見解和建議,并說明這種解決方式的推演過程和背景故事。
“當下,全球都面臨著復雜的環境變化,每個國家都面對新的挑戰。在溝通上,中國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常常先講述背景、環境等等,鋪墊很多內容,把最重要的觀點放在最后,而西方人的思維正相反。因此,我們要嘗試去說‘我提供多一種選擇與建議,你可以參考看看,率先表達出自己的初心。”Lydia認為表達初衷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在中國還需要解決自身很多問題的時候,這能夠避免西方國家認為中國的倡議是“指手畫腳”的誤解。同樣的,中國品牌走出去,首先要講一個大家能夠聽得懂的故事,當下中國品牌講故事的方式太過“中國化”——先以講述產品功能、特性為主,然后再進行故事場景的搭建。一個與眾不同的例子是馬云,他總是在產品落地前,先訴說他的品牌能為公眾、為社會、為世界帶來什么價值,所以他和他的品牌總是令人印象深刻,并獲得很多人的稱贊。即使不同品牌有不同差異,但講故事的總調性是正面的影響公眾(Public)。“我們要在大家共同的價值基礎上,講述有中國元素的故事。別忘了,品牌的意義代表著品牌的價值”。“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地要與當地民眾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目前中國在這方面做的還比較薄弱,從公關的角度看,需要花時間慢慢滲透,善用公共傳播的每一個維度去溝通,進而建立互信基礎。
此外,公關人更應該具有化解中西方矛盾的使命感,用更多的時間講述我們為什么這樣做,而不是強調我們是誰。自2001年開始,Lydia每年去海外市場開會時,總會多留出兩三天的時間,作“China Beyond”的分享,“2001年來聽的只有3個人,2017年底我在斯德哥爾摩作分享的時候,現場已經超過了200人,而且其中還有我們的客戶”。Lydia會和不同市場的同仁討論中國一些特有的現象及其影響全球的原因,“重點是文化沒有好與壞之分,只有差異的區別。今年我還會繼續演講下去,讓公司海外市場的同事對中國的思維有新的了解,為客戶對中國有了解而創造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