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家口城市社區治理的現狀
借助舉辦冬奧會以及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特殊歷史機遇,張家口的城鎮面貌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帶來小城鎮經濟的高速發展,張家口市主城區面積由868.96平方公里擴大到6377.81平方公里,市區面積從全省第七躍居全省第一。人口由111.37萬人增加到175.42萬人,躍居全省第四。下轄7區、23個街道、161個社區。近幾年,市委市政府把加強社區建設作為構建和諧社會、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工作來抓,按照規范管理、完善服務、加強自治的基本目標和分類指導、梯次推進、典型帶動、全面提升的基本原則從社區規范化建設入手進行了大膽改革創新。張家口城市社區治理圍繞著“四有”(即有人干事、有錢辦事、有場所議事、有章理事)及增強社區服務功能、創新城市社區管理途徑開展社區規范化建設,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市委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意見》《關于加強和改進城市社區居委會建設工作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第一方面通過公開選拔、社會招聘、轉崗等方法,為每個城市社區配備了5—7名“兩委”班子成員,一大批年富力強的青年進入了社區工作隊伍;第二方面通過建立市區兩級政府資金保障機制,將社區辦公經費、黨建經費,列入了市區兩級財政年度預算,從2009年每個社區每年1.2萬元的預算到2015年提高到5萬元的標準,并隨經濟社會發展逐年增長。第三方面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社區辦公條件,截止目前,全市城市社區平均用房面積超過350平方米。所有城市社區配齊了電腦、打印機等必備的辦公設施。社區硬件建設的不斷改善。第四方面不斷完善社區制度建設,各街道和社區積極鼓勵和引導居民廣泛參與社區各項民主實踐活動,有力保障社區居民對居務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健全社區黨員或黨員代表議事制度,建立健全和規范完善居民代表會議制度,調整充實各類社區居委會下屬機構,選齊配強居民小組長、樓院門棟長、居民代表等。
二、張家口城市社區管理存在的問題
當前張家口受新建城區和快速城市化的影響,城市社區建設落后于經濟發展,快速城市化推動了社區建設的發展步伐,但也給社區治理帶來了一些挑戰,在社區管理工作上存在以下問題。
(一)城市社區建設缺乏統一有效的組織領導,政出多門,權責不統一,難以發揮整體合力
就張家口市城市社區建設而言,組織部門掌握社區建設的人權、財權,民政部門負責具體事務,由于部門之間的協調不暢和權責不統一,而社區本身作為自治主體尚未發育成熟,這就導致能辦事的不去辦,該辦事的不好辦,自己的事沒法辦。
(二)社區工作內容職責不清,其作為城市居民自治組織具有一定的行政化傾向
由于我市城市社區發育尚未成熟,各項制度機制尚處于摸索階段,其具體工作十分龐雜,且具有相當的行政化色彩。比如黨建、計生、勞動保障、民政、綜治、司法、信訪、統計、環保、衛生、殘聯、工會、團委、婦聯等十多項內容,最后都落到社區加以完成。社區與行政部門職責不清、分工不明,作為最基層的群眾自治組織,社區工作涉及的領域十分廣,且需要承擔各種隨機性工作,這就嚴重妨礙了城市社區的自身建設,產生社區職責“異化”。
(三)社區制度和設施建設不完善,社區管理難度較大
由于近年來我市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快,一方面城市改造過程中出現大量由原來農村和城郊地區農民轉化的新城鎮居民以及居住社區的外來務工人員,社區居民構成成分急劇復雜;另一方面我市城市社區建設剛剛起步,新舊社區轉化過程中社區人才、資金、場所等問題明顯突出,社區制度和設施建設與社區居民的需求矛盾明顯尖銳。伴隨著城鎮化建設以及勞動者身份轉化產生的大量社會問題,最終都需要落實到城市社區進行解答。這是我市作為欠發達地區城市社區建設面臨的重大問題。
(四)居民社區建設參與程度較低,其素質和社區意識亟待提高
由于城市社區對于我市來說尚屬新生事物,城市社區建設尚未成熟,居民對于社區建設的積極性、參與程度普遍不高。這里也存在城市社區工作與社區居民的生活和工作聯系不夠緊密的問題,社區建設和社區工作并沒有對社區居民產生一種“存在感”。另外還確實存在居民自身的素質問題,有事的時候嫌你懶,沒事的時候嫌你煩,沒有真正樹立起一種社區權利和責任意識,沒有形成成熟有效的社區精神。
三、張家口城市社區治理建設的對策建議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按照這一要求,張家口城市社區治理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強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區自主管理之間的協調
一是要轉變政府對社區的行政管理方式。政府要按照職能轉變的要求,切實轉變原有的對社區行政管理的方式,真正做到權隨責走、費隨事轉。政府職能部門在處理與社區兩委關系時,要從傳統的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向合作互助的關系轉變,站在指導、服務的角度,對社區進行協助與監督,從而實現社區管理的目標。二是要轉變政府管理理念,提倡社區自主管理。把政府自主管理和社區居民自治相結合,建立協商共建的關系。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社區自治組織。社區自治組織是全體居民進行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服務的載體。要按照非政府組織的模式構建社區自治組織。明確政府行政管理部門與社區自治組織之間不是隸屬關系,而是基于共同處理社區事務的協商合作的關系。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引導、組織、協調、服務作用,促進社區自治組織健康有序的發展。
(二)探索社區民間組織健康發展之路
社區民間組織是立足于社區,由社區居民自愿組成,自我管理、自主活動,有一定的活動目標,以實現社區、居民和諧發展為宗旨的民間組織,它是介于社區兩委和居民個體之間的組織。社區民間組織可以彌補市場失靈與政府政策的不足,且能夠推動社區建設健康、有序發展,形成政府與居民交流溝通的紐帶。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社區民間組織在社會事務管理、社會公益事業,尤其是在社區建設方面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積極培育社區民間組織,促進社區民間組織健康發展。
一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支持社區民間組織參與社區管理和服務。要充分認識社區民間組織在社區健康、和諧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把培育發展社區民間組織作為和諧社會建設一項極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二要加強培訓,規范管理,提高社區民間組織參與社區管理的能力。首先是加強對社區民間組織的教育培訓。其次是加強對社區民間組織的管理。相關部門應不斷研究和探索服務管理社區民間組織的方式方法,營造適合社區民間組織生存與發展的優良環境;同時,應指導社區民間組織積極實行制度化的科學管理,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工作流程,做到服務、活動有章可循,通過科學管理提高組織的持續發展能力。
三要分層管理、獎懲有序,形成社區民間組織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社區民間組織涉及領域廣泛,功能作用不同,表現形式不一,要研究不同類型社區民間組織的形態、特點、規律,區別不同情況,實施分類管理。
(三)推進社區服務工作向專業化、產業化、規范化道路發展
社區服務工作不能依循老路,必須不斷探索創新新的服務模式以滿足社區居民多元化的需求,推進社區服務工作向專業化、產業化、規范化發展是一條必由之路。首先,科學定位社區服務。社區服務屬于公共服務的范疇,應按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類型科學劃分社區服務,通過科學劃分社區公共服務,從而探索創新多種提供方式,滿足不同類型的居民的多樣化需求,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其次,強化教育,加強培訓,培養一支專業化的社區公共服務隊伍。為規范強化社區工作者的教育和培訓,每年安排專門業務知識和實際工作能力培訓,把社會工作綜合能力、社會工作實務、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作為重點內容。依托黨校、職教中心等地,建立社區工作者專業化培訓基地,引入現代社區理論。通過一系列培訓機制的建立和實施,增強社區工作者的溝通協調、活動策劃、現代辦公、綜合指導、矛盾調解等能力。
(四)培養社區居民公民意識,倡導社區精神、增強居民的社區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
經常性的開展社區活動,動員組織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活動,增進社區兩委與居民、居民之間的關系,提高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加強社區思想政治工作,充分發揮社區黨委的作用,宣傳黨的理論、政策,普及法律常識,教育社區居民自覺履行社區義務,自覺維護社區權利,培養社區居民團結共建和諧社區的社區意識與社區精神。充分利用重大紀念日、重大社會活動,廣泛深入地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使廣大居民尤其是青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關系。要深入開展向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學習,樹立良好的道德風尚,培養高尚的情操,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
作者簡介:穆宣孚(1982—),男,河北張家口人,本科,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學、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