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問題與食品安全問題一直都是國內外普遍關注的問題,其涉及的倫理問題也日益突出。生命倫理視域下的農業倫理與食物倫理具有內在一致性,農業與食物倫理的基本原則涉及三個維度:對自己的生命負責,要堅持安全、健康、節約原則;對他人的生命負責,要堅持責任、公正、有利原則;對一切生命負責,保護生態環境,要尊重和保護自然。
關鍵詞:生命倫理;農業;食物;倫理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其發展直接關系著國計民生。來源于農業的食物更是人類生存之必需品,直接維系著人類生命。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農業與食物凸顯出了越來越多的倫理問題,因此,農業與食物倫理的出場則成為當務之急。
這里的農業與食物倫理并不是簡單的將農業倫理與食物倫理簡單的放到一起。農業倫理關切的是農業活動諸多重倫理問題,涉及土地倫理、環境倫理、商業倫理等。食物倫理關切的是食物生產、加工、消費的問題,它涉及生產者與食物的關系、消費者與食物的關系、食物生產者與食物消費者之間的關系等。由于食物最終取之于農業,農業問題與食物問題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例如,農民過度使用化肥農藥這個農業問題,必然影響食品安全。因此農業倫理與食物倫理具有部分內在的一致性。本文將農業倫理與食物倫理統之于生命倫理之下,從生命倫理視域討論農業與食物倫理。
人類對于生命的倫理思考伴隨人類社會的產生由來已久。人的生命從頭到腳,從起源到消失都充滿了倫理意義,人生的每一階段都會面臨不同的生命倫理議題。當代勃興的生命倫理學,“系以生命問題為核心的倫理學,即生命(可包括一切生命現象)的價值何在,吾人應如何面對生命。”它的核心理念強調把世界上的一切生命當生命看,并努力維護一切生命存在的平等性和完整性。生命倫理學所有的理論和實踐都是在論證、倡導、貫徹、推行尊重生命的道德觀念,應該成為現代社會首要的社會共識。既然生命倫理關懷的是生命,那么生命倫理學所論者不外乎自己的生命、他人的生命、一切生命這三個維度的倫理問題,本文對農業與食物倫理的基本原則的論述也將從這三個維度進行論述。
一、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嚴把“進口關”
這是從食物消費者角度來談的。食物是維持生命之必須,“民以食為天”。本著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的原則,農業與食物倫理在這一維度應至少包括三個基本原則:安全、健康、節約。
所謂食品安全就是指食品無毒、無害,對人體健康不會造成任何急性、亞急性或慢性危害。食品安全問題關乎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任何人任何時刻都不應對食品安全掉以輕心。個人在選擇食物時一定要以安全為第一原則,即使不是專業的食物研究者,但對于什么東西可以吃,什么東西不可以吃必須要有一個基本的了解。變質的食物不可以吃,豆角等不做熟不可以吃,河豚等食用時必須謹慎,有些食物最好不要同時食用,例如鯉魚與甘草。此外,還應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年齡段來選擇食物,嬰兒宜食什么,孕婦禁忌什么,受傷的人應食什么,這些都應該考慮在內。消費者在注意食品安全時還應注意理性選食。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身邊的食品種類日趨多樣,琳瑯滿目的食物令我們眼花繚亂,大量的不知真假的食物廣告和專家建議充斥著我們的生活。這就迫使我們必須在鋪天蓋地的廣告聒噪和各類專家“指導”推薦中保持理性的頭腦,慎重地用我們手中的筷子刀叉進行食物選擇的表決,做出有信息依據而正確的選擇。
如果說安全原則針對的是“吃什么”的問題,那么健康原則就是針對“怎么吃”的問題。對于食物,除了安全之外,還必然要求它能為我們提供應有的營養。我們在保證食物安全的基礎上,要注意進行合理營養搭配,保證食物能促進身體健康。這里并不是要求每個人必須成為一個專業的營養師,這也是不現實的。只是每個人出于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的原則,必須要了解我們身體所需的基本的營養成分,對日常生活常用的食物所含的營養價值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居民的物質生活條件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能吃飽”對大部分人來說已經不成問題了,人們開始追求“吃得好”。健康飲食還要注意適量飲食。既不可暴飲暴食,也不能三餐不規律。不能看到自己愛吃的就多吃、貪吃,不愛吃的就不愿動筷,也不可為了趕時間、忙工作顧不得吃早餐或者不按時飲食。科學研究表明,不合理飲食會加重胃腸負擔,引起胃腸功能紊亂,進而影響身體健康。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當代社會更要注意按時、適量飲食,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
這一維度的第三個基本原則是節約。這主要針對的是目前社會上浪費食物風氣盛行的現象。“我國居民普遍缺乏珍惜糧食的觀念,糧食損耗浪費現象較為普遍,農戶儲糧損失每年約達1600萬噸左右,運輸裝卸中的撒漏損失每年達800萬噸左右,加工環節每年損失達130億斤, 全國每年餐桌浪費的食物相當于1800-2200億斤糧食。”在諸多浪費的情況中,商務宴請和公務吃請浪費最嚴重。現在的許多商務宴請和公務吃請早已超出了原本的宴請意義,商人們越來越多的喜歡在酒桌上談生意,個別公務人員則拿著公款大吃特吃,甚至有人有吃野生珍稀動物的愛好。這里的食物同樣被賦予了社會屬性。食物實際上成了一種“交換”的媒介,商務宴請交換的是資本,公務吃請交換的是權力和地位。總的看來,這些情況反映的是食物超出了維系人類生命的自然屬性,上升到了象征“面子”、“交換”的社會屬性。作為個人,在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和地區的人們面臨饑餓危險的情況下,無論是家庭用餐還是外出用餐,都應時刻不忘節約,拒絕浪費,根據個人食量做飯、點餐,盡量讓食物保持它的自然屬性。
二、對他人的生命負責,嚴把“良心關”
這一維度更多的是從食品生產者和銷售者的角度來談。保障食品安全,不僅需要食品消費者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更需要食品生產者、銷售者在食品的生產環節和銷售環節有所作為。將其納入到倫理道德框架內進行討論后,可以得出農業與食物倫理在這一維度包括三個原則:責任、公正、有利。
責任,與食品安全問題有密切聯系。現實生活中在食品生產環節和銷售環節出現了很多食品安全事故,2014年9月,山東壽光某小學發生57名學生食物中毒事件,經查是食堂機械故障,導致機油泄露,學生食用了被機油污染過的食品后中毒;2016年3月,甘肅成縣某學校附近小商店銷售過期方便面,造成29名學生事物中毒,類似的例子很多。這些無不與生產者和銷售者責任意識缺失有關。因此,強化食品生產者和銷售者主體責任意識,既是法律規定的責任和義務,也應該是農業與食物倫理學的應有之義。食品生產者、銷售者必須時刻牢記“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的觀念,時刻不忘對社會、對公眾,也是對自己的責任義務。責任倫理學強調,行為主體在行動之前就應該對行為完成之后可能導致的結果有所預期,并針對性的提出克服其不良影響的方案。對于食品生產者和銷售者而言,就要對食品安全有一種前瞻性認識,對有食品安全隱患的情況要非常重視和克服。
糧食公正是一直都在呼喚的口號。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增長,我國的老百姓逐漸生活富裕起來,溫飽似乎已經不成問題了。但實際上,世界上仍有數以億計的人忍饑挨餓,頗具諷刺的是這其中竟然有80%以上的是生產糧食的農民。這反映出的深層問題是糧食公正問題。生產糧食的農民竟然沒有營養的糧食食用。一些貧困山村的農民如果僅靠土地生產很難維持溫飽,再加上天有不測風云,萬一遇到干旱、洪澇,糧食收成必然是大大減少,因而也更難維持生計。1948年的全球人權宣言中就有對糧食權的強調。人人平等,人人都有獲取糧食的權利,都有過上溫飽富足生活的權利。特別是對于那些糧食生產者而言,糧食公正要求他們更應獲得足夠糧食。倫理學對公正原則的解釋就是一個人所享受的權利應該和他所履行的義務相當。當然,這背后也是涉及到糧食浪費的問題。有的人在不斷揮霍糧食,有的人卻食不果腹。糧食公正原則要求社會必須完善糧食供應體系,從糧食生產、加工、銷售等諸環節切實保障公平。
有利原則是生命倫理學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完整講來,這一原則包括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積極的方面是指增進他人的利益,而消極的方面則是指對他人的利益不構成傷害。2008年我國出現了令人觸目驚心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威脅了數萬名兒童的生命健康。其起因竟然是三鹿集團為了一己私利,在奶粉中添加了三聚氰胺。這次食品安全事件留給我們的啟示是深刻的、深遠的。由于食品安全直接關系到我們的生命健康,因而在農業與食物倫理中,有利原則理應成為一個基本原則。當然,這里所強調的有利并非是那種狹隘的單單有利于自己,更不是指那種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完全置公共利益于不顧的行為。恰恰相反,農業與食物倫理中的有利原則就應該遵循最大社會利益原則。食品安全重如山,針對農業與食物談有利原則就是要維護大眾的生命健康,并在此基礎上保證營養提供。糧食生產者、食品加工者、銷售者都要時刻維護大眾的利益。從對生命的尊重出發,食品的生產加工一定保證科學、安全,并通過改進生產環節和技術,為大眾提供健康食物。
三、對一切生命負責,保護生態環境
農業與食物倫理不僅要強調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對他人的生命負責,更強調了對一切生命負責。這里的一切生命既包括人類生命,也包括生態環境中的其他動植物的生命。對一切生命負責就要包括以下兩個原則:
尊重自然。人類中心主義是以前長期存在過的一種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觀點。所謂人類中心主義,是指“一種以人為宇宙中心的觀點,它的實質是一切以人為中心,或一切以人為尺度,一切從人的利益出發。”相應的自然則處于附屬地位,自然服從服務于人的統治。至工業革命以后,這種人與自然的關系尤其突出明顯,人類為了所謂的發展,瘋狂開發土地、掠奪資源,人與自然的關系日益尖銳。海德格爾曾經從技術觀的角度對這一問題也進行了論述。他認為,技術的本質問題其實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由于現代技術的存在,使自然界一切都齊一化、物質化了。自然界原本活生生的飽含意義的一切動植物、包括土地,都淪為技術意志之下的“客體”,人的主體性地位使他可以“強求”一切自然物,自然物變成了持存物。對于農業發展來說,我們絕對要摒棄這種人類中心主義的觀念,要堅持尊重原則,對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對生態環境都保持一份尊重。農業生產要尊重自然規律,這在我國古代就有這種論斷:“順天之時,約地之宜,忠人之和”,這講求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
保護生態。這一原則是尊重自然原則的進一步要求,農業生產依賴于生態環境,土地、水資源等都是農業生產必不可少的條件。一旦這些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農業生產就會受到很大影響。曾經有一段時間,人們迷戀上吃青蛙。于是就造成了田地里的青蛙被大量捕殺,而青蛙數量的減少緊接著導致蝗蟲和三化螟等害蟲的增加,進而導致水稻減產。我們知道,為了提高農產品產量,農民經常使用農藥和化肥。但這會對土壤、水源、空氣、田間益蟲造成破壞。尤其是農藥,由于其不易分解性,會附著在農產品身上,進而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威脅。我們應盡量少使用化肥和農藥,采取更科學有效的方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農業生產必須要保護好生態環境。人們也可以根據自然規律,幫助維護生態平衡。例如,在水土流失的地區植樹種草,在干旱地區發展滴灌技術等。
當前的國內外形勢是農業問題仍是亟待解決,食品安全問題也是十分嚴峻。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探尋并倡導生命倫理視域下的農業與食物倫理基本原則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參考文獻:
[1]顏厥安.生物科技之倫理、法律與社會意涵問題簡介[J].生物科技法律研究通訊.1999(2):6.
[2]高中琪:《我國糧食安全相關問題分析》.
[3]袁振輝,曹麗麗.發生主體論:超越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倫理學的復雜性視野[J].江南大學學報,2007,(1):21-26.
作者簡介:劉俊東(1992—),男,漢族,山東濟寧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學技術哲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生態倫理學視域下的農業與食物倫理教育”(CX2017B189)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