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學者們關于學生過度學習的研究,主要存在兩個不同的研究角度,一是作為一種記憶的方法,對過度學習的運用,二是把過度學習看作是一種學習現象,對其進行批判。基于學者們的研究,我們還可以把對象具體化,根據具體的對象的特征,研究其度的界限,辯證地看待過度學習。
關鍵詞:學生;過度學習;綜述
學生離不開的就是學習。學習是一個概念很大的詞,可以從多方面去討論,隨著時代不斷的變化,教育事業不斷地發展,現在的學習跟以前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過度學習首先提出是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在《論記憶》(On Memory)一書中,其含義指一個人要掌握所學的知識、技能一定要經常提醒自己通過反復練習,才能得到鞏固。這個概念是心理學上作為一個學習方法的定義,慢慢地,過度學習變成一個教育學概念。羅祖兵,楊娥把過度學習定義為:在公共學習領域對超量、超難的內容過多地進行反復學習。其中“公共學習領域”是指一定群體內每個人都要學習的領域。
現在學習競爭非常激烈,家長們特別積極地為孩子報各種培訓班,孩子的作業也堆積成山。這樣很多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壓力,焦慮。因此,對于過度學習的研究十分有必要,我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分析了目前學者們對過度學習的研究。
一、國內外研究
(一)對過度學習的肯定
自從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提出過度學習后,國內外對過度學習的研究基于學習方法的概念,主要集中在過度學習的基點度、價值以及應用的研究,這些研究均顯示把過度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法和策略,主要是從肯定和利用的角度討論的。
如大量研究顯示過度學習的“基點度”即達到“記住”和“學會”的學習次數或學習時間,過度學習的“最適度”是在“基點度”的基礎上增加50%,過度學習的價值或作用首先在于它能使記憶痕跡更加鞏固;過度學習普遍應用在對所學知識的記憶。除此之外,研究者認為影響記憶程度高低的最重要因素是過度學習,他們解釋說,過度學習加強了刺激與反應之間的相互作用,使記憶更加穩固,減少了遺忘的可能性。但是,也有學者表示,在延長的時間較長的情況下,過度學習并不能有效保持長期記憶,隨著時間的延長,過度學習者與非過度學習者的記憶存量大致相當。
以上對于過度學習的研究都是從運用的角度,根據過度學習的特點,尋找更好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把知識記憶得更牢固。
(二)對過度學習的批判
過度學習的這種幫助記憶的方法傳到我國,和我國的傳統學習觀念、經驗相結合,廣泛遷移運用于中小學各門學科的教學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學者們對過度學習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20世紀90年代初,教育界開始從批評的角度討論“過度學習”現象。他們雖然也認為在一定范圍內過度學習是必須的,但過度學習超過一定的度,就可能出現注意力分散、厭倦、疲勞等消極效應。如果學生長期處于過度的“過度學習”的狀態,學生將無法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甚至可能喪失了接近知識的愿望,這對學生未來成長的是有很嚴重的消極影響。
顏真翻譯過赫斯賓塞的一篇文章,他指出過度學習給孩子帶來許多壓力,剝奪了孩子快樂旳童年,并呼吁不應該把分數作為判斷孩子優劣的標準。除此之外,張豐等在文章中指出學校中出現許多“會考試卻不會學習”學生。這是由于以應試訓練替代本質學習的“過度學習”現象的泛濫。羅祖兵,楊娥側重于分析過度學習的危害,尋找其對應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這些學者發現這種異化的過度學習,并分析了過度學習對學生造成極大的危害還提出相應的調控策略。
二、總結
總體來看,目前國內外對于過度學習的研究主要就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過度學習的積極利用,作為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有助于知識記憶;二是對過度學習的批判,對學生們的成長有很大危害。但是就目前的對于過度學習的研究還是有很多另外的角度。
首先,目前學者們的研究對象是學生,比較寬泛,而沒有針對某個學段或年齡段的學生進行研究,不同學段、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存在著心理生理和智力上的差異,因此我們可以把對象更具體化。筆者認為小學教育屬基礎教育階段,具有基礎性、全面性和普及性的特點,在我國人才培養和兒童自身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學生的過度學習研究是有必要的。
其次,對于過度學習中這個度的區分或者度的界限,還沒有很明確的指出來。而且我們不能片面地判斷過度學習是好的還是壞的,人既有共性,又存在很大的差異性,這就需要界定好各種不同類型的過度學習以及度的程度等級。
參考文獻:
[1]劉娟娟,李桂瓊.基于“過度學習原理”的留學生漢語詞匯記憶探析[J].紅河學院學報,2016(6).
[2]羅祖兵,楊娥.“過度學習”的危害及其救贖——兼談如何建立“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的教育制度體系[J].全球教育展望,2013(5):26-34.
[3]James E,Driskell,Ruth P,Willis.Effect of Overlearning on Retention,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2(5):615-622.
[4]程少堂.論“過度學習”的基點度、價值及原則[J].教育評論,1989(6):24-28.
[5]陳鴻秀.論“過度學習”的異化和調控[J].教育評論,2004:43-44.
[6]李艷平過度學習對長時記憶的影響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
[7]赫·斯賓塞著,顏真譯.如何避免過度教育和過度學習[J].新論視窗,2004(4):19-21.
[8]張豐.努力降低“過度學習”的影響——初中教學測驗的命制策略與教學導向[J].裸程·教材·教法,2005,25(7):33-38.
作者簡介:王琳(1993—),女,重慶人,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小學教育。
注:本文系湖南科技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資助項目(CX2017B603)研究成果。